by 方嵐萱 | 11 月 24, 2025 | 世界那麼大, 社會
《歡迎來到失智症的世界》以日本社會設計師筧裕介的書籍《失智症世界的旅行指南》為藍圖,用旅遊指南的結構,介紹失智症的「旅行景點」,都取材自失智症患者的真實經驗,症狀包括認不得人、迷路、重聽或幻聽等,也提供患者自行研發出的生活方式,或是友善生活設計的溫馨設施,讓遺忘的人事物,用另一種方式重新被記起,也在旅程中培養理解與溫柔。 圖/《歡迎來到失智症的世界》...
by 文蔚然 | 8 月 27, 2025 | 台灣角落觀察, 社會
單口喜劇(stand-up comedy)在世界各國蓬勃發展,在台灣則是相對年輕的社會文化現象,單口喜劇演員經常會將真實發生的事件寫成喜劇,有時會引發社會爭議。喜劇演員賀瓏就曾用自己爸爸過世的經歷寫成段子,他坦言把喪父經歷用喜劇方式呈現時,自己也感到被救贖,一但有人笑出聲,傷痛就不再那麼可怕。 單口喜劇常衝撞社會界線,究竟是療癒還是冒犯?圖/《公視主題之夜SHOW》 榮獲五座葛萊美獎的美國知名喜劇演員喬治‧卡林(George Carlin)曾說:「我喜歡準確地找到界線在哪裡,故意越過它,然後讓觀眾對我所做的感到高興。」...
by 莊堯亭 | 7 月 31, 2025 | 到底要怎麼教小孩?, 教育
捷克紀錄片團隊《我12 歲,你介意嗎?》邀請外表宛如青少女的成年演員進行網路交友,十天內引來上千位獵童者的覬覦,各種不堪言語與圖片影像,進行威脅利誘與恐嚇,即使演員重複提醒「我只有12歲」獵童者卻都毫不在意。 成年女性假扮成12歲孩子,馬上成為網路獵童者的目標。圖/《我12歲,你介意嗎?》 「我們希望妳們假扮成12歲的孩子。」製作人維特·克魯薩克(Vít Klusák)對前來試鏡的成年女性提出要求。...
by 劉凱莉 | 7 月 7, 2025 | 台灣角落觀察, 社會
《少年事件處理法》的重要精神是「行政輔導先行、司法處遇為後盾」,讓少年回歸社會是國家最主要的目的。然而社會重大案件發生後,實務審判的量刑結果總是備受社會審視,《公視主題之夜SHOW》討論少年犯罪成因的心理因素、量刑輕重的個別後果,以及社會安全網的疏漏,如何更有效接住這群非行少年? 少年犯罪是否該等同成人量刑?需要考量許多家庭與社會脈絡。圖/《公視主題之夜SHOW》...
by 方嵐萱 | 6 月 9, 2025 | 社會
「你覺得台灣人是什麼做的?」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拉開了對台灣文化、教育與認同的深層討論,也是這一代家長、教育者與學生亟需正視的集體課題。《公視主題之夜SHOW》從政治、歷史、文化等社會脈絡下出發,爬梳個人經驗與社會集體記憶,討論台灣人共通的特質與成因。 台灣人是什麼做的?論壇討論台灣人的共同特質。圖/《公視主題之夜SHOW》...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