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

每個爸媽都認為自己做對的事,卻為何讓孩子的心打了死結?

每個爸媽都認為自己做對的事,卻為何讓孩子的心打了死結?

台灣每年的校安通報事件中,學生自殺自傷的比例不斷攀升;憾事發生後,家長老師大多難以接受與不解,就如同電影《年少日記》刻劃的情節,每個成人都不是壞人、都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但無形壓力與焦慮仍讓孩子處在崩潰邊緣。「為孩子好」的執念與被恐懼驅動的動力,是台灣教改後升學壓力依舊的原因之一,家長有責任自我覺察、跳脫這個彼此共建的價值系統。 菁英教育制度下,親師生的壓力都節節上升。圖/《年少日記》...
為什麼連續六年教師評鑑不合格還是留任?謝青龍與周平的「公民不服從」運動

為什麼連續六年教師評鑑不合格還是留任?謝青龍與周平的「公民不服從」運動

連續六年「故意」教師評鑑不及格的兩位南華大學教授,濃縮教學生涯最精華的課程,規劃了最後十堂星期四的課,引起熱烈迴響。他們後來怎麼了? 謝青龍(左)與周平。圖/謝青龍提供 民初文學家魯迅曾有一篇演講<娜拉走後怎樣?>(1923),內容是針對當時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的學生談女性主義。雖然在挪威劇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 1828-1906)的原著《傀儡家庭》(A Doll’s House,...
從「魔鏡」到「上學去」:台灣教改與紀錄片背後的真人真事

從「魔鏡」到「上學去」:台灣教改與紀錄片背後的真人真事

教育是把社會不平等正當化的「社會煉金術」嗎?最後十堂星期四的課發起人之一、南華大學教授周平,用局內人與局外人的多重角度,分享他長期關注台灣教育、及「以身試法」杯葛教師評鑑的過程。 世新大學學生在創辦人銅像前灑紙錢抗議。圖/《上學去》 我在春節期間看了兩部紀錄片,分別是《魔鏡》和李惠仁導演執導的《上學去》。 「魔鏡」主題是在升學主義和考試領導教學心態主導下,扭曲的國民中學教育。許多國中行政主管充分發揮華人文化陽奉陰違的行事邏輯,違反「常態編班」的官方宣示,而實質上進行「能力分班」,導致極端的菁英主義和普遍的失敗主義後果。...
想要成績好、表現好,是孩子、父母還是整體社會的焦慮?

想要成績好、表現好,是孩子、父母還是整體社會的焦慮?

慈心華德福創辦人張純淑分享,當成人將價值觀和目標成就感,加諸在兒童身上,可能扼殺兒童的學習樂趣,失去教育本質的意義。 《大頭大頭讀書不愁》描述資優生與母親為了獲得好成績,找來一顆超強的新腦袋。圖/《大頭大頭讀書不愁》 每個孩子在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發展需求,幼兒時期如何好好吃飯、睡覺、玩耍?就已經是這世代的教養問題。再大一點到小學階段,能否好好做完功課?又是一個新課題。中學階段,要面對的則是能否有好成績、好表現。 這些看起來是來自學習的挑戰,但想想,是大人的或是孩子的?「操煩父母心」是否也存在著整體社會、和自己的期待或焦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