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議題短片小組 | 6 月 22, 2025 | 到底要怎麼教小孩?, 教育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以下簡稱《與惡Ⅱ》)播出後,劇中呈現的特殊需求兒童議題引發社會廣泛討論。劇中冠駿這個角色的過動症表現,以及家庭教養的困境,讓許多觀眾產生共鳴。擁有20多年特殊教育輔導經驗的特教老師曲智鑛從專業角度解讀,劇中過動症兒童問題的根源在於親子關係的建立,父母若能放下心理糾結,正確理解過動症,會更有能力去學習教養有相關特質的孩子。 罹患過動症的孩子需要長期醫療與輔導資源,更需要家庭支持。圖/《我們與惡的距離Ⅱ》...
by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議題短片小組 | 6 月 15, 2025 | 台灣角落觀察, 社會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的不同角色讓觀眾看見精神疾病的多樣面貌,精神科醫師吳佳璇指出,精神疾病往往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社會若能以同理心看待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屬或許就能在較少污名壓力下尋求協助,不僅有助於疾病的治療和控制,也能讓患者有機會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劇中又茗的角色面臨複雜的壓力源。圖/《我們與惡的距離Ⅱ》...
by 廖泊喬 | 6 月 12, 2025 | 台灣角落觀察, 社會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劇情出現「為什麼不把神經病顧好,為什麼要讓他亂跑?」的質疑,現實中專業人員可能因個案量超載、資源不足、經費有限,或判斷上的偶然失準而未能即時介入,這種漏接非單一專業失職,而和資源配置的系統性問題相關。但社會的韌性不在於永不漏接,而在於每次漏接後,仍有人願意伸手,一起研討怎麼減少漏接、漏接後如何修復的可能。 精神疾病的污名與標籤恐造成治療障礙。圖/《我們與惡的距離Ⅱ》 「我兒子是有傷害別人還是傷害自己嗎?你憑什麼把他抓起來,你們這些醫師、護理師,我跟你們說,我兒子要是有任何一點受傷,我要告死你們!」...
by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議題短片小組 | 6 月 8, 2025 | 台灣角落觀察, 社會
《我們與惡的距離Ⅱ》深度觸及多樣化的社會議題,其中精神疾病的刻畫尤其引人關注。精神科醫師馬大元在訪談中,詳細解析了劇中所呈現的精神疾病類型、成因、治療、以及社會和家庭在「接住」這些個案中所扮演的角色。 周渝民飾演的馬亦森在劇中因一場縱火案失去妻兒。圖/《我們與惡的距離Ⅱ》...
by 李家驊 | 4 月 22, 2024 | 台灣角落觀察, 社會
「修復式司法」提供與犯罪有關的當事人對話的機會,藉以表達感受,修復犯罪造成的傷害,並共同處理犯罪後果的過程。但從實務經驗來看,「修復式司法」的工作難度非常高,要帶著懷疑與仇恨的對立雙方對彼此坦誠,本來就非常困難。電影《午後彌撒》從一件校園槍擊事件慘案後出發,以修復式司法的角度,讓加害者與受害者雙方父母進行深刻對談。 《午後彌撒》描述一椿校園槍擊事件後,被害者與加害者家屬的對話。圖/《午後彌撒》 「那我們到底可以為受害者家屬做什麼呢?」...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