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

最好的人生旅伴就是親子關係,要有「雙向互動」彼此支持才走得遠

最好的人生旅伴就是親子關係,要有「雙向互動」彼此支持才走得遠

孩子遇困難時需要父母的鼓勵,父母也需要孩子的支持與回饋,教導孩子的同時,也在學習解決問題和情感管理。這種親子間的雙向互動就像《朝聖之路:一路平安》的兩位長途旅伴,從陌生到熟悉,看過彼此最好與最壞的樣子,在互信基礎下勇於表達情感、支持對方,成為彼此成長的助力。 親子關係就像長途旅伴,需要情感支持與相互理解。圖/《朝聖之路:一路平安》 能和孩子相遇和相處,是難得的緣分。在孩子仍需要許多照顧和渴望父母陪伴的時光,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照顧與陪伴,其實不是單向而是雙向的。孩子給予父母的那些歡笑、暖心及動人時刻,讓人心醉。...
《再見機器人》教我們學會告別,「愛」會轉換成尊重、珍惜與祝福延伸下去

《再見機器人》教我們學會告別,「愛」會轉換成尊重、珍惜與祝福延伸下去

旅居歐洲的日子,作家吳俞萱與孩子走過十數個國家,不可避免地也必須頻繁地學習跟剛熟悉的土地及友誼告別,練習再啟程、把愛與信任分享給新的朋友。就如同《再見機器人》兩個主角雖因不可抗拒的際遇無法重逢,但曾付出過的陪伴和關愛不會消失,會持續滋養著雙方的過去與未來。 吳俞萱與孩子小川在義大利撿到《再見機器人》海報。圖片提供/吳俞萱 2024年年末,我們旅居瑞典的濱海小島。深夜,蒸了兩顆芝麻包,霧氣隨即伸出白色的手指,抹掉窗外停泊的小船和地平線上的閃耀光點。跨了年,我們就要移居到挪威,白雪將抹掉我們在這座小島上的足跡。...
每個爸媽都認為自己做對的事,卻為何讓孩子的心打了死結?

每個爸媽都認為自己做對的事,卻為何讓孩子的心打了死結?

台灣每年的校安通報事件中,學生自殺自傷的比例不斷攀升;憾事發生後,家長老師大多難以接受與不解,就如同電影《年少日記》刻劃的情節,每個成人都不是壞人、都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但無形壓力與焦慮仍讓孩子處在崩潰邊緣。「為孩子好」的執念與被恐懼驅動的動力,是台灣教改後升學壓力依舊的原因之一,家長有責任自我覺察、跳脫這個彼此共建的價值系統。 菁英教育制度下,親師生的壓力都節節上升。圖/《年少日記》...
親子有代溝很正常,爸媽要勇敢接受孩子想的早就跟你不一樣

親子有代溝很正常,爸媽要勇敢接受孩子想的早就跟你不一樣

大多數父母與子女的時代相差二三十年,價值觀有差異是必然的,面對青少年自我探索時,父母常有困惑擔憂、青少年也感到不被理解與認同,雙方都需要改變的勇氣與引導的橋樑,就如電影《成功補習班》家長面對孩子特殊的性別氣質,有母親查找相關資料學習理解、也有父親從憤怒拒絕到學習接受,家長自己先要勇於改變、從而支持,才能讓孩子真正的勇敢做自己。 《成功補習班》講述青春正盛的高中生尋找自我的旅程。圖/《成功補習班》...
幫助孩子克服拖延症:陪伴與賦能是親子關係的最好解藥

幫助孩子克服拖延症:陪伴與賦能是親子關係的最好解藥

「放手比愛更難。」孩子生活常規嚴重拖拉、無法自動自發,很多時候源自家長的過度保護。究竟父母該如何循序漸進的放手?幫助孩子養成獨立負責的態度以及自信心? 十二歲的星宇是家中的老么,上面有兩個大哥哥,家裡常常只有星宇一個人,讓他覺得很無聊。由於星宇個性溫和,爸媽覺得他「一看就是會被欺負的那種」,因此對星宇特別保護。哥哥在同年齡時已經可以自己煮飯、自己上學,但爸媽卻對星宇照顧得無微不至。 十二歲的星宇是家中的老么,他覺得拉二胡很酷,所以決定拜師學藝,但往往練兩遍就不練了。劇照/《換個爸媽過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