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關於「中國用語入侵」:詞彙的使用是一種現象跟結果,而非問題的根源。

文化之間的影響是正常現象,為何我們對「受中國影響」特別焦慮呢?有問題的不是「視頻」這種詞彙本身,而是背後可能意味著的文化現象:中國文化、政治認同、思維模式,已全面佔據主導位置。 前陣子處理公司的事情,隨口與妻說起我正要和人簽「合同」。妻皺眉,說什麼是合同?合約就合約,合同是中國用語。當時聽到一時沒反應過來,合同這個詞我從讀書的時候就在用,難不成不知不覺間也受到中國「視頻」的影響了嗎?仔細一想,「合同」這個詞也不那麼現代,大概我當年不知道在哪本古書上看到,用起來順,就這樣用到今天。...
你的「臺灣認同」,來自於中國的威赫恐攻?|與轉型正義對話

你的「臺灣認同」,來自於中國的威赫恐攻?|與轉型正義對話

導演傅榆曾在紀錄片《不曾消失的臺灣省》中說,身為一個從「非本省」家庭長大的小孩,她其實本來對「臺灣」是不存在認同感的。紀錄片直指臺灣人的省籍與族群認同,而兩位不同世代的大學師生觀影後,如何對照自我的生命經驗? 編按:本文為《觀點同不同》邀請臺北藝術大學助理教授林瓊華、學生呂柏翰,觀看《不曾消失的臺灣省》後,一同對談分享。 在《不曾消失的臺灣省》紀錄片中,傅榆導演運用幾段戒嚴時期的臺語電影片段,配合著在影片中以口述的方式闡明的觀點,以自己的生命經驗道出了眼中的外省與本省。...
「在臺灣可以講中國用語嗎?」「當然可以!」

「在臺灣可以講中國用語嗎?」「當然可以!」

在臺灣可以講「視頻」、「洪荒之力」、「接地氣」等中國用語嗎?這個「非議題真討論」反映出的是臺灣人漸漸深化的不安與缺乏自信,也可以觀察到臺灣內部的政治極化與網路壓霸的現象。 2019年蘇貞昌回鍋行政院長,表示將捲袖接地氣,綠媒自由時報也毫不避諱的正面報導,但據說「接地氣」是中國用語。圖/轉載自蘇貞昌臉書...
銅鑼灣書店林榮基:香港人移居民主自由地,亦是「光復香港」

銅鑼灣書店林榮基:香港人移居民主自由地,亦是「光復香港」

從「雨傘運動」、「反送中」到「反國安法」,香港人為爭取民主自由付出沉重代價。但若當數以萬計、或數十萬香港人移居某地,共同生活,即使沒有投票權,一如英國殖民管治,只要是民主制度下,擁有相當自由,也可說是 「光復香港」。 圖/《我們有雨靴》...
烏坎村的「民主之路」:鏡中的彼岸,沒有盡頭的迷航

烏坎村的「民主之路」:鏡中的彼岸,沒有盡頭的迷航

十年前,烏坎村村民的抗爭事件,曾讓某些人認為這會是中國踏出民主化的第一步。但看完導演李哲昕的紀錄片《迷航》後,會發現這場「民主試煉之路」全都在中國政府的操弄與算計之中。 圖/《迷航》 1990年中國開放台商投資,爸媽的好朋友也跟上了這波熱潮,結束台灣的事業到對岸去設廠;幾年後的除夕當天,賺了不少錢的台商阿叔,來到家中拜訪。 父親:「在那邊,人生地不熟,你怎麼經營工廠?」台商:「用錢啊!市長、副市長我很熟,有事,直接找他就好!」 不過,又過了幾年,這位台商阿叔竟然連夜逃回台灣,連工廠都不要了,因為中國政府要用「逃稅」來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