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是許多人的夢想,英國留學生劉庭瑋就讀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電機系一年級,開箱分享新生生活,他觀察同學有一個共同特質:正向思考,以積極執行的模式實現自己的夢想,就連玩社團也有人以「發射火箭上外太空」為目標努力,大家都是玩真的,彼此交流鼓勵而非競爭,積極的思維模式是校園特有的氣氛。
About The Author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尋找關於死亡、孤寂、自由與生命的意義
歐文 ‧ 亞隆(Irvin D. Yalom)是現代知名的心理治療師兼暢銷作家,他的專業著作被奉為經典、結合心理治療與哲學的文學創作也在藝文界掀起風潮,著作被翻譯超過30種語言、暢銷數百萬本。歐文亞隆擅長把讀者們帶進書中的世界,讓讀者看見故事中的角色和自己有一樣的問題,愛妻瑪莉蓮罹癌不久於人世前,他們也合著創作紀錄這段過程。他已高齡93歲,仍然持續寫作不輟,尋找關於死亡、孤寂、自由與生命的意義。
三成青少年遭網路詐騙後不敢說,該檢討的是詐騙集團而不是受害者
青少年遇網路詐騙的例子層出不窮,詐騙集團常見伎倆包括:網路戀愛、利用明星夢、假專業研究奪取私密照再勒索等。根據調查,有三成以上的兒少被騙後,不敢告訴別人,認為不會得到家長的理解,只會換來責備。《少年願望事務所》主持人黃豪平呼籲,應該感到羞恥的是詐騙集團,不是受害者;把事情說出來,可以阻止很多人被騙。
示弱不可恥!「博愛座」改「優先座」有需要可大方說
「博愛座」英文為「priority seat」,起源於北歐國家的「優先席」,認為行動不便人士與年長者都享有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權利,因此在大眾運輸上設置「優先席」,保護各式族群的乘坐權益。這項立意良善的制度移植到台灣後,卻漸成為非讓座不可的社會壓力,《少年願望事務所》主持人鄧惠文點出,很多長輩不喜歡用示弱的方式來獲得讓座,她建議長輩要調整心態,有需要就開口說出來好好溝通。
打罵與威脅利誘無法引發學習動力,以理服人啟發興趣更貼近教育本質
台灣社會中體罰與霸凌案頻傳,共學與自學家庭堅持「不打、不罵、不威脅、不利誘」,那該怎麼教小孩?其實當大人放下打罵、威脅、利誘手段後,會形成與孩子平等的狀態,父母想要影響孩子,只能靠著誠懇的態度、有道理的說話內容,去啟發和感動孩子。藉由共學與自學等教育方式,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同步教育了自己。
虐待病患的精神病院,竟是制度下的救命稻草?日本NHK深度調查瀧山醫院虐待事件
日本東京瀧山醫院(Takiyama Hospital)收容精神病、失智症或洗腎病患,該院傳出醫護人員虐待病患、不當處置的事件,NHK深度調查報導《出院比死亡更難:精神病院實錄》中,吹哨者提供瀧山醫護虐待病患的殘酷影像,但因為精神病患的社會觀感、照護壓力、申請醫療補助等結構性問題,仍有病患持續被送來住院。
國寶電影看板繪師顏振發的作畫秘訣:粉筆、木尺、自信與十足膽量
2024年4月,台北電影節頒發「卓越貢獻獎」給奉獻自身才華與台灣電影界超過半世紀的台南全美戲院手繪看板師傅顏振發。日本導演今關明好(Akiyoshi Imazeki)也特地來台拍攝顏振發的傳記電影《顔さんの仕事》(顏師傅的看板人生),紀錄他的作畫歷程。面對這門即將失傳的技藝,顏師傅如何堅持理想、持續發光?
「跑山獸」直言不喜歡山難搜救工作,最大的希望是不要有人再走失了
來自捷克的「跑山獸」Petr原本是來台大攻讀博士,卻意外愛上台灣的山林,花了許多時間探索平溪、烏來、南投等台灣各地的高山,開始與妻子創業舉辦越野比賽。疫情期間,因朋友委託協尋山難者,開啟了搜救工作的契機。兩夫妻每天忙得不可開交,Petr也努力推廣山林安全知識。他最大的願望就是:不要有人再失蹤了。
一位自殺教友留給教會的疑問:性取向與基督信仰有牴觸嗎?
張原境生前是台灣教會公報社記者,他染了一頭鮮明的彩虹髮色,他原本不認為自己的同志身分與基督信仰有牴觸,但「下一代幸福聯盟」等教會組織反同的氛圍,加深了他的心理壓力。曾遭霸凌、躁鬱症纏身、多次自殺未遂的他,成為紀錄片《上帝上帝,祢在哪?》的受訪對象,想讓教會界聽見同志基督徒的心聲,但在疫情期間,張原境的躁鬱症益發嚴重,於2021年6月結束生命。
爸媽力挺他的跨性別之路,鄧涵文用自媒體分享賀爾蒙治療的跨男旅程
鄧涵文小時候就覺得自己是男生,卻被放在錯的身體裡,他想回復「原廠設定」做性別重置手術,18歲出櫃坦白後意外得到爸媽全力支持,爸媽還幫他跟家族長輩溝通。爸媽認為若有更多人能理解跨性別族群,孩子的人生路會更順利;鄧涵文也進一步經營自媒體分享跨性別大小事,擔任同志諮詢熱線志工,不論「他」還是「她」,都是鄧家人最珍愛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