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大滅絕正在發生?親子觀影共讀改變對環境的認知與習慣

前年,我送兒子小川的新年禮物是《漫遊者號:海洋生物日曆》。從一月一號開始,我們每天翻開日曆,認識一種海洋生物:水母、小丑魚、海筆、環海豹、米點箱魨、聖誕樹管蟲⋯⋯。日曆上的手繪插畫和簡介檔案是我們認識那些生物的起點,接下來,我會上網找出那些生物的影片,投影到牆上給小川看牠們的形貌、習性、與其他生物互動的方式。小川說:「我最喜歡可怕的魚!」所以,鮟鱇魚和錘頭雙髻鯊破例進了他最愛的恐龍排行榜。有時,他會叫我把影片倒回去某一個畫面,他要用筆把魚抓進紙上。

小川說:「我最喜歡可怕的魚!」所以,鮟鱇魚和錘頭雙髻鯊破例進了他最愛的恐龍排行榜。圖/吳俞萱提供
小川說:「我最喜歡可怕的魚!」所以,鮟鱇魚和錘頭雙髻鯊破例進了他最愛的恐龍排行榜。圖/吳俞萱提供

清晨,他走進浴室,叫我趕快過去,而他身上的亮片暴龍衣創造了牆上的整片光斑,他安安靜靜地舞動身體,變換新的角度來投射新的閃爍。我說:「好像深海裡引誘獵物而發光的螢火魷!」

收到繪本《影之島》那一陣子,我剛好在讀《第六次大滅絕:不自然的歷史》,因為小川許下的五歲心願是:「我想要有一隻溫柔的恐龍當我的朋友!」滅絕的物種大規模地占據他的心神與生活,所以我想找出一些方式來跟他討論「滅絕」。

博物學家居維葉帶我去想:這個原始的地球是什麼樣子?什麼樣的變革能夠摧毀它?每一個物種怎麼迎向不同地形和氣候、不同天敵和獵物?物種的生命織構如何被改變?消失的原因是什麼?

小川的新年禮物是《漫遊者號:海洋生物日曆》,我們每天翻開日曆認識一種海洋生物。圖/吳俞萱提供
小川的新年禮物是《漫遊者號:海洋生物日曆》,我們每天翻開日曆認識一種海洋生物。圖/吳俞萱提供

匯集滅絕動物的《影之島》,親子共讀思考改變的可能

《影之島》的出現,解救了我。繪本第一頁,畫了許多動物,當我逐一描述牠們的身形和特性,唸完牠們的名字,我告訴小川:「我們再也看不到牠們了,牠們已經滅絕了。」接下來的故事,引他悲傷地看見每一種滅絕的動物,從我們的世界離開,聚集在一座島上,陰魂不散。小川問:「影之島的動物會越來越多嗎?我死了也會去那裡嗎?」我說:「按照作者的邏輯,如果你去了影之島,就代表所有人類都滅絕了。」而繪本的最後一頁,乍看就像第一頁,但畫面上的那些動物還沒滅絕,而是即將滅絕。

每次讀完這繪本,我和小川就會隨意聊聊:作為一個人類,我們如何造成物種的滅絕?我們能改變什麼行為模式,去減緩或阻止物種的滅絕嗎?

有一天我在廚房煮菜,聽見小川在唸《影之島》給他自己聽。唸到一半,他小小聲地說:「對不起,對不起,我害你們死掉了。」後來,我們偶爾回到濱海的台東老家,小川拿起夾子和垃圾袋,就會說:我們去海邊撿垃圾吧!

回到濱海的台東老家,小川拿起夾子和垃圾袋,就會說:我們去海邊撿垃圾吧。圖/吳俞萱提供
回到濱海的台東老家,小川拿起夾子和垃圾袋,就會說:我們去海邊撿垃圾吧。圖/吳俞萱提供

海洋生物擬人變形,驚悚風反思生態浩劫

這天晚上,我和小川一起看了動畫《海洋塑命》《野性的召喚》。這兩部作品都將「變形」作為一種表達和溝通的語言,驚悚地讓我們意識到人類的習性和需求如何迫使海洋生物變形。若不透過驚悚的風格,就難以嚇醒我們:與人類共享地球的物種,即將被人類趕盡殺絕。

《海洋塑命》以塑膠袋纏綁各色海洋生物,化為牠們身體的延伸,一如隨身攜帶的牢籠,一如苟延殘喘地活在墓地。《野性的召喚》的鮭魚模擬人形,從淡水出生到海水長大,歷經波折才能逆流返回故鄉繁衍新的生命。鮭魚背負遙遠的記憶,記得要從千百條河溪的哪一個支流轉彎,記得哪一處要衝刺飛越,記得如何避開險難。

小川問:「為什麼魚像人?為什麼這麼血腥,鳥和熊會抓魚,人也會割魚的脖子?為什麼活著像冒險?」這部動畫運用人性化的形象安排,要我們設身處地去貼近鮭魚的一生。一隻鮭魚要順利活下去是極其幸運的事,沒被塑膠袋纏上、沒被海鳥啄食、沒被棕熊叼進嘴巴、沒被工廠排放的汙水毒死、沒被漁網捕撈、沒被漁夫手裡的刀劈開⋯⋯。

這血腥的歷程,就是鮭魚寫實的生存樣貌。躲過大自然殘酷的生存競逐和人類的血腥殺戮,一隻鮭魚確實要突破重重難關才能活著。這部動畫讓我們更能同理鮭魚的奮鬥、奇蹟,以及人類自身的殘酷行動,即使是坐在螢幕前的小川和我,也是造成海洋浩劫的共犯之一。

小川觀看海洋生物的影片。圖/吳俞萱提供
小川觀看海洋生物的影片。圖/吳俞萱提供

人類正在引發第六次大滅絕,守護生態得先對環境有感

變形的生物肖像已不再超現實,真正驚心動魄的是人類不僅改造了物種的生命型態,還瓦解了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就像《第六次大滅絕:不自然的歷史》作者說的,大約五億年前,自從具有脊椎骨的第一隻動物出現以來,只發生過五次的滅絕事件,因此,滅絕是極其罕見的生態活動。而第六次滅絕事件目前正在發生,幾乎就在我們眼前。如今活著的我們,不僅正在見證生命史上最罕見的事件之一,同時我們也正在引發這場事件。

小川觀看海洋生物的影片後畫畫紀錄。圖/吳俞萱提供
小川觀看海洋生物的影片後畫畫紀錄。圖/吳俞萱提供

希望無數生命在我們知道他們存在之前,還沒失去他們。但是,我們能怎麼做呢?拯救海洋生物的起點,是改變我們自己的認知和習慣,當我們對海洋和土地有感覺、有理解,才能帶著愛和尊重來使用環境的資源。甚至,為了守護環境而調整我們的習慣和行為,為了共同體的健康而負起責任,讓我們和環境一起自我更新。

拯救海洋生物的起點,是改變我們自己的認知和習慣。圖/吳俞萱提供
拯救海洋生物的起點,是改變我們自己的認知和習慣。圖/吳俞萱提供

【延伸推薦】

影展|《野性炸裂~動畫祭典》:七部成人動畫作品,衝擊你的靈魂、炸裂你的想像

動畫|《海洋塑命》:歡迎來到 PLSTC 的世界,這是一個海底反烏托邦,讓您沉浸在海洋塑膠污染造成的不安現實中。我們正在對海洋生物造成毀滅性的後果!

動畫|《野性的召喚》:當鮭魚長大成「人」!以人類型態存活的鮭魚,從淡水出生到海水長大,歷經波折,返回故鄉繁衍新生命。看見大自然的殘酷無情,與戲劇性的生命奇蹟。

影集|《群 The Swarm》:因世界各地傳出的海洋異常事件,如海洋生物發狂、入侵陸地等詭異災難,更甚至引起嚴重的海底崩移、海嘯等問題,導致人類生命逐漸陷入危險,迫使科學家們不得不聯手解決這些駭人事件。

文章|從動畫裡的冷酷藝境,看見生態毀滅的危機

文章|親眼目睹海龜排泄塑膠大便,水下攝影師在海洋中的無助瞬間

文章|從台灣小姐到海洋大使,水下模特兒鄭婷怡推動海洋保育因難忘震撼「垃圾海」

文章|六步驟實踐海洋親子共學:建立習慣的迴圈、創造海洋記憶點

作者:吳俞萱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08.22

吳俞萱

台東人,著迷於自然與人性的荒野。著有詩集《交換愛人的肋骨》、《暮落焚田》;文集《隨地腐朽──小影迷的99封情書》、《忘形──聖塔菲駐村碎筆》等九本書。曾獲選為美國Santa Fe Art Institute、紐約Jane St. Art Center、法國La Porte Peinte、冰島Skaftfell Art Center駐村藝術家。目前就讀美國印地安藝術學院創意寫作研究所。渴望越過邊界,成為自己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