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暗房走入數位時代,穿越AI世代的動畫創作者如何從記憶迷宮創造一己的宇宙

每個創作者最大的心願,就是以一己之力,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記憶的迷宮,將過去的想法、沈澱、想像、情感等,經過感官的轉化,建構出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宇宙。而這樣的感覺,在荷蘭動畫導演羅斯托(Rosto)的「破壞者四部曲」(Thee Wreckers Tetralogy)中得到了極度強烈的體現。

影像化荷蘭搖滾樂團Thee Wreckers的「破壞者四部曲」。劇照/《破壞者四部曲》
影像化荷蘭搖滾樂團Thee Wreckers的「破壞者四部曲」。劇照/《破壞者四部曲》

羅斯托的「破壞者四部曲」包括《No Place Like Home》(台灣片名:無家可歸)《Lonely Bones》(台灣片名:寂寞之骨)《Splintertime》(台灣片名:炸裂點)《Reruns》(台灣片名:輪迴;作者因考量導演在影視媒體的脈絡關係,傾向翻譯為「重播」)這四部作品,每一部都展現了他獨特的視覺語言和藝術風格。這些作品不僅僅是動畫短片,更是羅斯托個人記憶與情感的迷宮,他用這些作品來探討生命、死亡、記憶與存在的主題,並將其轉化為視覺藝術,形成了一個完全屬於他的宇宙。

導演羅斯托用這些作品來探討生命、死亡、記憶與存在的主題,並將其轉化為視覺藝術。劇照/《破壞者四部曲》
導演羅斯托用這些作品來探討生命、死亡、記憶與存在的主題,並將其轉化為視覺藝術。劇照/《破壞者四部曲》

藝術家創造的多元宇宙,人生的境遇成就跨媒材創作

作為一名科技藝術家,我對於藝術家的「技藝」(Craft)極為重視。當我看到羅斯托運用與混合各種媒體風格時,那渾然天成的效果讓我深深感受到藝術家所追求的自由。羅斯托的創作方式讓我想起了1902年喬治·梅里愛(Georges Méliès)拍攝《月球旅行記》(Le Voyage dans la Lune)時的情景。梅里愛身為製鞋匠的子弟,曾學過變魔術,並在父親的工廠中幫忙,會維修機器,當他成為導演時,自己能製作道具、手繪場景、縫製戲服,甚至自製攝影機,這種遊刃有餘的創作流動,我在羅斯托的影片中感受到類似的氣息。他輕盈地舞蹈在各種媒材上,自行演出、演奏、自製面具、手繪動畫、製作裝置,每分每秒都充滿了屬於他的獨特氣息。

羅斯托的創作跨越了各種媒體與音樂,達到了淋漓盡致的境界。每段短片中重複出現的角色,形成了視覺的語言與符號,推展著藝術家創造的宇宙。這些角色和符號,不僅是視覺上的元素,更是他內心世界的反映,讓觀眾在觀看他的作品時,能夠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考。影片中的瞬間閃過的場景,讓我重新回憶起當藝術家的初心,將朋友、家人、自己的生平歷史與世界,全都拉進了這個自己創造的世界,並以自己的想法重新詮釋與連結。

羅斯托的創作跨越了各種媒體與音樂,達到了淋漓盡致的境界。劇照/《破壞者四部曲》
羅斯托的創作跨越了各種媒體與音樂,達到了淋漓盡致的境界。劇照/《破壞者四部曲》

動畫藝術的魅力,在於瞬間活化的魔力

羅斯托的作品從幽暗到輕盈的過渡,帶來了無數的驚喜。他的創作讓我記起第一次看到《鱷魚街》(Crocodile Street)時的感動,那些從垃圾堆中蒐集來的破碎人偶,開始在這被棄置的世界中活了起來。為何我們會做動畫?就像木偶皮諾曹一般,當無生命的木偶開始動起來的那一瞬間,它便變成了「他」。這種瞬間的魔力,正是動畫藝術的魅力所在。

另一個觀賞的重點,是羅斯托作品與「影視媒體」的緊密關係,如重播、後製、綠幕、剪接、慢動作、快動作,許多意義對於有編輯與製作影片經驗的觀眾會更有感覺。更甚者,我覺得羅斯托的作品像是在時光中發光閃爍的鑽石,只有跟他身處相似時代,經歷過從傳統到數位的創作者,才能瞭解他精心經營的每個時刻。

羅斯托的作品像是在時光中發光閃爍的鑽石。劇照/《破壞者四部曲》
羅斯托的作品像是在時光中發光閃爍的鑽石。劇照/《破壞者四部曲》

從傳統到數位,AI時代無法取代的記憶與技藝

想到第一次用傳統化學暗房中,照片在顯影液中逐漸顯露時的那種驚喜,這是用數位相機拍攝的人永遠無法感受的情緒。然而,能夠操縱像素,使其隱藏在老舊畫質的數位藝術,其中的機關也是傳統創作者無法領略的。羅斯托遊走在兩端,整合得天衣無縫,能夠看出端倪的,也只剩下五六十歲,從傳統到數位都經歷過的人吧?

在AI的時代,這樣的技藝是否會失傳?如今太容易讓東西變得「活著」,而我們卻花費了無數心血來讓它們動起來。現在,只需一句咒語,風便會起,雲便會湧動。然而,羅斯托的影片中,許多的創意與驚喜,是在傳統拍攝與特效環境中成長的創作者才有的靈感。以下是一些跟著劇情息息相關,讀者自行領略的小小秘密:

許多的創意與驚喜,是在傳統拍攝與特效環境中成長的創作者才有的靈感。劇照/《破壞者四部曲》
許多的創意與驚喜,是在傳統拍攝與特效環境中成長的創作者才有的靈感。劇照/《破壞者四部曲》
特效中這兩位綠人會被消去,但卻真正限制與強迫劇中人行為的力量。劇照/《破壞者四部曲》
特效中這兩位綠人會被消去,但卻真正限制與強迫劇中人行為的力量。劇照/《破壞者四部曲》

影片中的一些梗我覺得影視工作者才會瞭解,像是兩個萊卡布綠人抓著掙扎的主角這幕(雖然作者故意把影像弄成黑白),在特效中這兩位綠人會被消去,象徵在影片中不會出現,但卻真正限制與強迫劇中人行為的力量。

把綠幕當實際背景拍攝。劇照/《破壞者四部曲》
把綠幕當實際背景拍攝。劇照/《破壞者四部曲》

綠幕後面的背景,大家應該很眼熟吧!用綠幕把後面的背景清除,通常是因為背景太普通或太雜亂,但這邊呢?導演的明示與暗示,都留下了無窮的解釋與想像。

存在影片中的謎題需要仔細發現。劇照/《破壞者四部曲》
存在影片中的謎題需要仔細發現。劇照/《破壞者四部曲》

這幕大概常做光雕投影的藝術家,會很仔細地看個好幾遍吧?這不是一段普通的影片,而是將孩童與場景拍下來後,再重新投影在無人場景上,然後再拍攝的影片。到底哪些是真的道具,哪些是投影,非常有趣,這些是需要仔細發現、存在影片中的謎題。

【延伸推薦】

影展|《野性炸裂~動畫祭典》:七部成人動畫作品,衝擊你的靈魂、炸裂你的想像

動畫|《破壞者四部曲》:四個人,一支樂團;四段故事,一部電影。只要音樂不停,夢想就不會消滅。重新燃起的遺忘記憶、美好幻想以及過往犧牲,我們再次追隨搖滾樂的精神!

文章|從動畫裡的冷酷藝境,看見生態毀滅的危機

文章|宮崎駿82歲新作《蒼鷺與少年》,投入動畫創作才有活著的感覺

作者:黃心健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08.07

黃心健

黃心健為現今國際XR金獎導演、台灣知名新媒體藝術家,擅長結合XR、互動、表演藝術、裝置藝術、動力機械等的大型新媒體與沉浸式內容的製作。目前亦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特聘教授。近年來,黃心健的VR系列作品受到國際影壇的關注。如2017年黃心健與Laurie Anderson的VR作品《沙中房間》獲第74屆威尼斯影展最佳VR體驗獎。而近年發表的系列作品如《登月》與《失身記》,於國內外重要影展與美術場館進行常態巡演,國際影壇亦多有佳績,如奧地利電子藝術節榮譽獎(Honorary Mention)、法國巴黎新影像藝術節金頭顯獎(Golden Mask)與美國洛杉磯電影獎最佳虛擬實境獎等。2021年推出最新科幻作品《輪迴》,橫掃西南偏南影展(SXSW)「虛擬劇場」 競賽單元評審團首獎、坎城影展XR市場展最佳 VR 故事大獎、奧地利國際電子藝術競賽(電腦動畫項目榮譽獎)等國際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