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物資包裡該放什麼?街友自助助人,幫作家林立青「校正回歸」

《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在萬華疫情爆發後,與在地組織開始募集防疫物資,每天在臉書分享進度。有「前街友」成為他的特別顧問、有街友熱心幫運送互助,因為疫情之下,他們最清楚露宿者的生活侷限與需要。

疫情爆發的時候,我的幾個朋友立刻擔心起街頭的無家者,他們平常在車站、商圈和宮廟取水休息,憑藉著平常的關心了解,我們開始思考到底需要什麼物資,一一列出來後,成了一串清單:包裝水、八寶粥、無調味麵包、餅乾、罐頭、保久乳、茶包、肉乾、豆漿、泡麵,當然還有口罩和肥皂,這筆列出來的內容物,還需要「校正回歸」,經過第一線社工討論後,把肉乾拿掉,換成肉鬆,沒有熱水好泡泡麵,所以把泡麵也拿掉,包裝水的數量可能要增加,也可能要減少,然後緩下來以後,問問看前無家者,根據經驗需要怎麼調整,再把肥皂拿掉,換成酒精噴瓶乾洗手,特別註明不要空氣洋芋片,以蘇打餅消化餅為優先選擇,接著開始勸募。

這次的疫情裡面,許多朋友都想幫忙,提供很多的物資和裝備,但其中最特別的,可能是那些「前街友」或者說是當下的「準街友」,他們清楚知道露宿街頭的感覺,理解環境和生活的侷限,會是第一時間諮詢的對象,同時也能回報到底給什麼最好,像是便利商店的商品卡被我們稱之為「保命卡」,因為便利商店的商品全數是民生用品,也不會因為達到四級而被封掉,又能夠確保這些街友弱勢者不會隨處移動,如果出了什麼意外,例如志工們不再能駕車協助運送,也能給予極大的協助和安全感。

一位前街友就自動成了我的私人顧問,諸如:剝皮寮街區旁的快篩站對無家者比較好,他們真的不會查你是不是通緝或者欠錢,只專心為你快篩……等等的情報,第一時間傳來,同時帶著情緒「那個護理師累到便當都吃不完」、「晚上社工發物資的時候要小心有人拍照」、「還是有些人跑到萬華來在公園喝酒」……。當他篩檢完畢快篩陰性,又等了一週確定沒有確診後,才跑來物資站說要幫忙,大顯熱心,嘴上嘮嘮叨叨碎碎念著,「疫情之下,怎麼沒有先給志工們打疫苗。」

有些街友則是在第一時間就開始自助,疫情之下,身上還有存款的街友,先擔負起了買大桶水讓大家分裝的角色,自然也有人成為「班長」,協助社工們運送物資,在前頭以街友身分告訴其他人「不要排隊」,然後一一幫忙分送,這些無家者們自動組成一個群體,互相分享廁所資訊:「哪一間廁所水比較大、還可以用毛巾擦一擦身體」、「哪一個地方可以上廁所」,甚至於「我幫你看行李,等你回來你幫我看一下」成為某種默契和關鍵,然後打開物資包,雙手噴酒精以後,拿濕紙巾擦臉,坐下來吃麵包,換上新口罩。

這不是只發生在一處,而是各組織中,多少都從給予物資的時,得到不同程度的回饋和激勵,有時只是感謝,有時候則是抱怨和想要討論的眼神,在疫情中被壓抑著,但疫情之下,人與人依舊努力撐著,畢竟病毒傷害的是人,能夠拯救人的,也是人。

人性的光芒總是在最困頓中出現,那些被認為是神秘卻珍貴的人格特質,諸如勇氣、善良、慈悲、堅毅及犧牲,在這波疫情下,一點一點的在台北凝聚著。

作者:林立青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 2021.6.4

作家,喜愛小浣熊拉斯卡爾,蒐集得偉牌電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