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潘瑋杰:棒球不會拒絕任何人,別人眼中「不完美的球員」也能享受棒球

我是肌肉萎縮身心障礙者,原本從來不敢奢望站上棒球場,但在2008年王建民熱潮後,我嘗試接觸棒球,在棒球場上追逐著小白球,找到人生的熱愛與出口,到現在投入發展身心障礙棒球運動已經十多年。我也認識一群熱愛棒球的女性,她們致力創造「女性可以打棒球」的舞台,突破未知的框架,我們不謀而合,都在打造一個消弭落差的社會。

有一群熱愛棒球的女性,致力創造「女性可以打棒球」的舞台。圖/《我們的球場》
有一群熱愛棒球的女性,致力創造「女性可以打棒球」的舞台。圖/《我們的球場》

我本身是左手肌肉萎縮的身心障礙者,以前從來不敢妄想,有屬於自己的應許之地「棒球場」。

因為本身身障不明顯,也沒那麼嚴重的關係,其實從小我們全家都不希望我領取身心障礙手冊,加上當時的社會氛圍,沒有像現在那麼多元及包容,總是認為應該與大家一樣的過著生活,活著像是大眾一般、活著像是沒有缺憾的人生。

因此,在這樣的教育下成長,對我來說擁有如此身份,是多麼的沒有信心及帶有些許的苦痛,有如校園大隊接力時,總是跟老師請假,因為擔心外人看見我左手的不同;家庭聚餐吃飯時,總是把頭低下去吃,會被長輩指責「跟狗沒甚麼兩樣」;甚至被同學發現左手問題時,取了「大小手」的綽號,讓我每天與父母親爭執「為何要把我生成這個樣子?」

別人眼中「不完美的球員」做好每一個屬於自己的PLAY

當然,誰沒有痛苦的時刻?2008年,大家瘋迷的王建民,那樣的社會氛圍,讓我對於棒球著迷,甚至想要嘗試看看打棒球是什麼模樣?沒想到,發現自己可以與大家一同站在場上,丟著飛往空中的小白球、撲向飛往我的每一顆球,那樣的感覺,好真實,就像我們找到了希望,找到屬於自己熱愛的事物。

但臺灣是否有專屬於身障者的棒球隊呢?可以接納一群非社會主流的人,甚至追尋夢想?2010年,我父親的一句話「我有認識身障棒球隊的教練,你要不要加入看看?」這一句話改變了我的一生,我在球場看見的是一群我們所謂不完美的夥伴,在場上忘記所有一切,只知道做好每一個屬於自己的PLAY,並且用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打破原本設定給一般人打的棒球,那樣的景色,我感受的不是障礙克服,而是原來我們也有機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出口」。

就這樣,我開始組織並投入發展身心障礙棒球運動已經13餘年,也拍攝了兩部關於我們身心障礙的紀錄片《出口》《出口:夢想肢戰》,甚至創辦了融合身心障礙、女性及長者的「出口盃多元族群棒球賽」,只希望能把「希望」的種子散發出去,也因為如此,認識了「社團法人台灣女子棒球運動推廣協會」,了解到她們致力打破女性打棒球不再特別的框架,創造屬於臺灣女性都可以驕傲的說「我可以打棒球」的舞台,我們不謀而合,都在打造那消弭落差的社會,致力讓一切平凡化。

為了自己熱愛的棒球前進,台灣女棒已經耕耘超過20年。圖/《我們的球場》
為了自己熱愛的棒球前進,台灣女棒已經耕耘超過20年。圖/《我們的球場》

一群很想打棒球的人,靠傻勁勇敢創造女子棒球歷史

2021年,雖然疫情爆發,我們剛好被「社團法人台灣女子棒球運動推廣協會」賦予了重要的任務,就是攝製《我們的球場》女子棒球的20周年紀錄片,然而,攝製這部紀錄片時,我就在思索,她們是否跟我們身障棒球一樣,從來不知道自己是可以打棒球的?那在如此的社會氛圍底下,她們會創造出什麼歷史?

時間追溯到20年前,過程中訪談了許許多多的選手、裁判、紀錄及幕後推動者等,那些他們從來不知道自己可以打棒球的環境、那些一開始只是很純粹看著電視上職棒明星而學習在家飛撲的棒球夢,進而開始從未知轉變成突破框架的進行式,有成為首創加入日本女子職業棒球的選手、有成為首創女子棒球隊的隊長、有首創自己開始舉辦女子棒球賽的一群夥伴,這些創舉都成為後面女性的基石,慢慢讓人們知道她們是有權利享受自己熱愛的棒球,並昂首邁進。

女性也可以當棒球賽的裁判,種種創舉都成為後輩女性的基石。

印象最令人深刻的是北一女的「熾雲女子棒球隊」,裡面的靈魂人物「周中庭」帶著年輕時擁有的勇氣,因應棒協舉辦「世界盃女子棒球錦標賽」挨家挨戶去找尋隊友組隊,甚至因為不能沒有教練,而感動了合庫的許順益總教練帶著他們練習,不過可惜的是,原本被選為先發投手的中庭,因為打擊時觸身球而下場;但當我看著她們當時的場下加油的歷史畫面,看見的是一群想打棒球的人,很有勇氣的組成了一支棒球隊,我們想像不到可以成功的事情,在台灣發生。

我想,在她們身上散發了一股傻勁,這股傻勁超過20個年頭,也已經慢慢茁壯成為一個平台,讓臺灣所有女性都可以自在打棒球的組織。;然而,有如我們身障棒球一般,大家傻的都只為了自己熱愛的事物前進、大家傻的只知道棒球場上,不應該拒絕任何人,我們單憑這股傻勁,是可以創出許許多多的歷史,並且豐富屬於自己的心靈;而生命的本質,不都透過許許多多的媒介,找到屬於自己的出口,並勇往直前嗎?

畢竟,沒有一項運動,應該拒絕任何一個族群,追求屬於他所熱愛的事物。

【延伸推薦】

紀錄片|《我們的球場》:木棉花女子棒球隊的成立,播下台灣女棒發展的種子,鼓舞熱愛棒球的女性,以打破框架的勇氣持續追夢。

文章|「每個身障孩子,都在完成一場自己才懂的棒球賽。」紀錄片《四局夏伴》的小超人們

文章|中華職棒啦啦隊長的夢想:為坐輪椅的弟弟買一間電梯房

作者:潘瑋杰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2024.05.06

潘瑋杰

明志科技大學視傳系畢,現就讀臺藝大電影系研究所。

2010年在成為身障棒球一員後,開始致力推廣台灣身心障礙棒壘球運動,並與父親及隊友成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身障棒壘球協會」及「戰神身障棒球隊」,舉辦許多身障棒球活動、賽事及籌組台灣身障棒球代表隊參與國際賽。

更親自透過紀錄片,記錄起身障棒球的故事,十年間完成了《出口》及《出口:夢想肢戰》,除入圍許多獎項外,於全世界巡迴放映演講超過百場,甚至發揮社會影響力。

致今於推展身心障礙棒壘球運動及影像創作中穿梭,透過兩種法器為身障及弱勢群體發聲,兩種身分也獲得許多獎項的認可;現為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身障棒壘球協會創始人、翻轉影像負責人、《THE WAY OUT身障的出口》節目創辦人,持續為台灣身障議題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