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的孩子一定快樂成長又有獨立思考能力嗎?多數自學家長認為,自學能促進孩子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提供個人化的教育體驗。作為「曾經」自學孩子的家長,我認為自學與否都會遇上成長的挫折、情緒與衝突,家長懂得如何成為孩子的心靈支柱、彼此扶持成長,似乎比選擇自學與否更為重要。
自學的孩子一定快樂成長,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同時具備不怕犯錯且勇於挑戰的性格嗎?而身為家長,同時扮演老師的身份,真的能夠挖掘出孩子的特質與學習興趣?
我和外子在孩子四歲時,認真思考自學的可能性。其一,總覺得學校教育經常處於「抽幸運籤」的狀態,運氣好碰上好老師;運氣差,就是摸鼻子倒霉。而我們想避免這種狀況。其二,想試試自己的極限。那時為了理解兒童教育的各種面向,我們參加不少課程與團體,為了掌握兒童教學方法,還報名了數學想想的教師培訓課程,並通過考試取得證照。直到那時,我們才比較有信心帶孩子自學。
只是過程中挑戰不斷,從一開始寫自學申請書就是一大考驗。雖然很多自學家庭認為這件事情很擾民,不過我和外子卻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可以讓家長很踏實的思考自己為何想做這件事情,以及如何達成目標與看見成效。當然會有人批評孩子的學習不該如此被評量,不過我們把教育局要求的各種自學評量看成是調整與反省的機會。因此,寫完自學申請書之後,也有了更具體的做法和目標。
自學需經常反思課程安排,考試依然能了解學習成果
身為一位「曾經」的自學家長,在看完《鴕鳥騎士》後只有滿滿的既識感與感觸,彷彿又回到三年前還帶著孩子自學時的情境;《鴕鳥騎士》紀錄片聚焦於馬來西亞的Linus和Soon兩個自學家庭,深入呈現了這樣的選擇對家庭的影響,片中自學家庭的快樂與挫折,竟然和我們曾經遭遇過的那麼相似。
好比,多數自學家長都認為,自學能夠促進孩子的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鼓勵他們發展獨立思考和問題解決的能力;自學也可以提供更個性化與個人化的教育體驗。只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就算學習非線性的邏輯,他們也可以把破碎化的內容重組成自己的資料庫。而且父母最清楚自己孩子的性格,一定可以提供最好的教育方法與內容。但,現行的教學系統難道就培養不出上述能力嗎?
紀錄片裡Linus提到:「人類都在思考我們從哪裡來;人是從自然而來,走進自然我們才可以了解我們自已。」這樣的價值觀促使他的三個小孩出生後,便經常被帶往山裡走。Linus的太太驕傲的說自己在做完月子兩個月後就把孩子帶往森林,這一片林子就是孩子的教室。「崇尚自然環境教育」與強調「做中學」是許多自學家庭的教學信仰與宗旨。
影片中,Linus的父親提及也曾想過孩子是否會學的不夠扎實。這一件事情應該是多數自學家庭會碰到的挑戰,當我們帶著孩子實際自學後,也經常自問目前的課程安排是否足夠?孩子真的有學到嗎?因此,我們不排斥學校的課本,也要求孩子必須練習,同時也藉由考卷測試孩子學習的狀況。
不過,考卷成績並不是用來打擊孩子的學習自信,而是了解他的學習成果,藉以改善我們自己的教學方法與內容,讓還孩子可以學得更踏實,就算之後要回到體制內也可以跟上學校進度,並有自信面對新的場域挑戰。後來他選擇回學校唸書,而先前自學累積的學習內容也成功縮短了適應期。
當「學生」抵抗「老師」,自學生父母易陷入兩難
Linus帶領孩子自學還有另一個原因,來自他童年求學階段經常被同學欺負。這個經驗讓他擔心孩子也會遭受同樣的對待。但,假如同意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生命經驗,那麼孩子的生命歷程應該會與自己不同。
又或者,生為自學家長都同意,自己可以教會孩子比學校更多、更扎實且豐富的心靈體驗,那麼是否可以在自學歷程中,教會孩子降低生活風險的技能與知識,當他們不可逆的事情發生時,有能力克服困難與挑戰。
其次,Linus的大女兒Linne在自學過程以「女兒」的身份,對抗身為「老師」的爸爸、媽媽,促使雙方在學習領域和練習次數上多次交鋒。「易子而教」此時有了道理,因為不管父母如何運用技巧與智慧,期待孩子學更多、更深、更廣,孩子總會運用各種機會耍賴,讓父母陷入兩難,且父母永遠是輸的那一方。
《鴕鳥騎士》還有另一個已經從自學教育畢業的家庭。已從自學教育畢業且成年的Amrita與Samanta,看到他們成年後的表現,可以確定他們在自學過程中建立起強大的「自學力」、不怕犯錯的「精神力」與「堅強的信念」。這讓他們就算沒有學歷,也能成為滑冰教練、編舞家以及創作歌手。然而在這個十多年的自學過程中,Soon夫妻對兩位女孩做的事情是陪伴、支持、引導,以及「相信」。更重要的是Soon並沒有把孩子隔絕在社群之外,而是鼓勵與支持孩子在社群裡展現自己,並陪伴他們度過各種挫折與關卡。
於是,Amrita和Samanta成為自學生的典範。一個自學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夠擁有的「性格特質與模樣」。不過,這應該不僅是自學家長對孩子的期待,而是所有家長對孩子的期待。
自學與否都會有親子衝突,爸媽願當孩子心靈支柱更重要
就算家長想得很清楚要如何帶著小孩自學,過程中還是充滿各種挫折與挑戰,尤其經常在學習過程中與孩子拉扯,多練一點鋼琴、多算一點數學多看一點基本科目內容;少打一點電動或少一點和朋友線上遊戲,光是這些需求討論都是破壞親子關係的殺手。其次,縱使有安排團體課程,但還是太少,孩子沒有機會與同儕長時間相處與互相觀摩,人際互動的技巧與了解社會生存的潛規則,這也令我們擔心。
直到二年級下學期,某天我與孩子一起回學校拿課本與考卷,他看見同儕一起在操場上奔跑、遊戲,一起在課堂上學習,自己主動提出想回學校。見此契機,我們開始調整課程內容,希望讓孩子至少在學業上銜接順利。但因為自學期間沒教他注音,就算他閱讀完全沒問題,但學校考試需要懂與寫注音,確實讓他挫敗了一段時間。
目前孩子已經升上六年級,學習上並沒有太大困擾,直到最近幾個月因為著迷手機與手遊,讓我們又陷入另一個親子關係的低潮。不過我認為就算是自學大概也會遇上這種情況,現在正在思考如何彼此幫忙走出困境。
假如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擁有「自學力」、「不怕錯」、「錯中學」與「堅強的信念」,那麼懂得如何成為孩子的心靈支柱,並且在孩子或家人遇上各種困頓時刻,可以協助彼此渡過靈魂暗夜,走向健全與豐盛的人生道路,似乎比起是否選擇自學還要更重要。
【延伸推薦】
紀錄片|《鴕鳥騎士》:傳統學校的教學概念是非常過時的,它過於依賴某人的想法來決定我們應該學習什麼?我們是不是只能用學校的學分來判斷一個人的能力?這是Linus和Soon家庭對馬來西亞現有的教育制度提出的疑問。
文章|最棒的「競爭力」:不是急著幼時學注音背單字,而是保持探索之心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作者:方嵐萱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02.27
從主流媒體出逃,但仍然在字海裡浮沈,書寫他人的故事與經營各類專題報導。喜歡和人聊天,喜歡聽故事,更愛把聽到的故事寫成故事。現在還喜歡起捻花惹草,期待有生之年寫出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