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棒的「競爭力」:不是急著幼時學注音背單字,而是保持探索之心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我在他人眼中曾是名學霸,直到年長後發現自己的缺乏與笨拙,才認知到考試、分數只是人生極小的一部分。我不想讓孩子接受填鴨、追求分數與表現的教育,我的孩子小三才開始學注音,小六了英語單字還不認識幾個,數學概念也似有若無,但在華德福教育環境下,按部就班並從身心靈層面均衡學習……時刻對世界保持開放好奇的探索之心,穩健朝向自己的道路邁步,這不就是最棒的「競爭力」?

「讓孩子朝自己的方向發展」,這看似簡單的教育道理卻常被遺忘。圖/《山頂小屋》
「讓孩子朝自己的方向發展」,這看似簡單的教育道理卻常被遺忘。圖/《山頂小屋》

遙想自己學生時代,我在他人眼中是名學霸,曾以為靠頭腦就可以掌握任何事;直到年長一些才發現自己各方面的缺乏與笨拙,才認識到考試、分數只是人生極小的一部分,開始探索另類的生涯道路。但因為不瞭解自己,只知道自己不要什麼,卻不知道要什麼。自己從何而來?未來要往哪裡去?我不認識自己,又何能認識孩子,又怎知如何教育孩子。

在懵懵懂懂中,因著太太加入了華德福的共學、再到讓孩子加入華德福幼稚園,很自然而然地,發現這學習方式和一般教育對待孩子的方式不太一樣,讓自己對幼兒教養稍微有點概念,在家實行起來讓親子相處品質很好,對自己也很受用。

看似簡單卻常被遺忘的道理:「讓孩子朝自己的方向發展」

華德福教育近十年來在台灣各地蓬勃發展,逐漸廣為人知。但就如許多非主流教育理念一樣,到底什麼是華德福教育的內涵,它的具體面貌為何?對許多有心接觸的家長來說,依舊相當模糊,非三言兩語能夠說得清。在這背景之下,《山頂小屋》紀錄長片的問世,有相當重大的意義,2023年3月底上院線的時候,就有許多家長社群包場觀看,深受片中現身說法的教育家與父母,對孩子、對生命的愛所感動。

本片紀錄對象是馬來西亞吉隆坡一所華德福幼兒園,第一次執導的李心潔本人,也是一位帶著孩子從這間幼兒園開始,邁向華德福教育的探索道路的家長。片中她與校長有幾次關於教育本質的對話,閃耀著生命的靈光,發人深省。對我來說,Audrey Chow校長不只教育著孩子,也教育著成人,同時,也在自我教育著。

片中呈現出一群兒童、家長與教師,共同為著孩子的成長而合作的核心,便是「要看到小孩的原本面貌」、「讓他們朝自己的方向發展」,這核心目標看似簡單,卻常常被遺忘,或者,我們連自己的本來面貌都不怎麼認識,於是也不知道該怎麼做,在日復一日的生活洪流中,便逐漸被拋諸腦後。

《山頂小屋》紀錄馬來西亞一間華德福幼兒園的點滴故事。

有充分時間玩遊戲不是放任,而是引導孩子探索自然與內在

紀錄片中所看到的,就如同我的孩子所領受的,這個教育方式並不想讓孩子接受填鴨、不斷追求分數、追求所謂「表現」的教育;而是想要給孩子一個充滿探索機會、玩樂空間、從遊戲與藝術性活動中學習的教育環境──而同時,也同樣關注著孩子的身心健康與道德發展。

例如,教師們帶著孩子處理食材、烹飪、做自己的食物,老師會對家長解釋,這不只是食農教育、而是帶著孩子好好的過生活,認真對待大地的賜予,也認真使用自己的身體做事情。而做著這些教育活動時,總是帶著藝術性的方式,例如用歌曲呼喚孩子們集合、用歌曲邀請孩子午睡、起床、疊被子、用餐等等。歌曲,是非常常見的活動。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還有像手指謠、邀請聽故事、畫畫、捏蜜蠟,過節、過生日,還有下課時,都會唱歌。

讓孩子用蠟磚(不是蠟筆,蠟筆需要更細緻的小運動肌動作,適合年紀大一點再用)畫畫的時候,老師並不干擾也不介入,而是希望孩子能如實的呈現自己的內在狀態,和對世界的看法,好透過畫畫觀察孩子、了解他們的感受;而教師們也是用「分享」的角度,和家長一起探討孩子的狀況,一起討論如何給予孩子還缺乏的。

音樂藝術類課程對幼兒發展非常重要。圖/《山頂小屋》
音樂藝術類課程對幼兒發展非常重要。圖/《山頂小屋》

教學即生活,《山頂小屋》和我孩子的幼兒園一樣,讓孩子有充分的遊戲時間。遊戲不僅只是放任孩子玩任何事,而是引導孩子盡量玩自然的遊戲,用盡量自然的素材,如戶外到公園草地或沙坑,室內則提供未上色的木材、植物種子等等。遊戲同時也呼應著自然的節律,因為「生命是個循環」,「吸收了什麼進入他們體內的,都須要釋放出來,他們用玩耍的方式釋放出來。」

幼兒階段的童年是珍貴的,在孩子逐漸長大、越來越「接地氣」之前,孩子用模仿、全然吸收周遭一切的方式學著長大,並同時用象徵性的方式進行思考、去描繪世界,教師也盡可能停留在規律、藝術性的學習氛圍中,去讓孩子自然的成長。

看著孩子接受著上述這些幼兒教育的方式,以我個人經驗來說,孩子是開心的,親子相處的品質是美好的,而對大人來說,更是「療癒」的。我的兒時經驗,是時時刻刻被鞭策著做認知學習、追求學業表現,音樂藝術類課程重要性都被否定,這樣的我,此時真的被療癒了。在陪伴孩子接近教育本質的過程中,人的本質,如何探索其面貌,也漸漸對我露出一道曙光。

不為追求成就學習,但發展均衡,以清晰和醒覺的自我面對未來劇變

我深深體會到非傳統教育的好處,也讓孩子持續就讀體制外的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一直到現在七年級了。期間,我也參加了三年的華德福師資培訓,辭去原來在環保團體的工作,成為了一位戶外探索教育的自由工作者。若問我會不會擔心孩子未來的升學?擔心回歸體制內教育或出社會的兢爭力?對此,我是釋懷的。

確實,剛開始對此有點不確定,例如小三才開始學注音,小六了英語單字還不認識幾個、數學的因數、倍數概念若有似無,真的有懂嗎?而神話、文明史、冒險故事、農耕、建築、管樂、合奏、合唱、棒針、形線畫、濕水彩、書法、武術、露營、烹飪、自然探索、地方探究、地質、戲劇等,倒是學了不少。孩子到了七年級,原本令我有些擔心的語文數理學習,卻有了快速進展,這讓我得以印證,孩子在幼兒、小學階段的學習中,看似進展緩慢,卻是從真實的自然環境、肢體活動、藝術性活動當中,學習善用感官、關照環境與自身;學習各種語言/非語言的表達方式,學會道德,不只學習求真,也學習善與美;不只用大腦學習,也用心魂學習。

這樣的教育取徑,就我看來,是身心靈均衡發展的學習、是依循人的本質按部就班的學習,是學習成為對世界開放、好奇,並能時時覺察、自省、對自我保持醒覺而篤定的人。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面對3C、AI科技發展、以及社會價值或世界秩序劇烈變動的洪流中,仍能誠實認清自己的位置、懷抱著熱情與勇氣「朝向自己的方向」,踏上自己的道路。如果非要用「競爭力」這個詞來形容,這份「真誠」、「醒覺」與「篤定感」,難道不是更有「競爭力」嗎?

回到《山頂小屋》這部紀錄片,可以說是一部呈現「心」的作品。李心潔在片中讓校長、家長、兒童自己發聲,從中可以感受到導演呈現教育本質的求真之心、校長探索兒童面貌的真心、家長在社會壓力與理想之間掙扎的椎心,以及孩子在開放溫暖的學習環境中的童心。一部善、美、真的作品。

猶記得2022年,公視最早引進的華德福幼兒教育紀錄片《童年的點點滴滴》,背景在挪威奧斯陸,當初,已在教育社群引起不少回響,如今再度引入《山頂小屋》,在吉隆坡華人社群的拍攝背景下,相近的社會壓力與教育課題,更能令台灣的觀者感同身受。不論您是在思索體制外教育的各種選擇、或是尋求在體制內教育努力的家長與教師,相信您都能在其中獲得啟發,被點燃那份追尋的熱情,那份願意更認識孩子、認識生命本身、也更認識自己的追尋──畢竟,所謂好的學習環境之一,不就是包括圍繞在孩子身邊的我們嗎?

【延伸推薦】

紀錄片|《山頂小屋》:位於吉隆坡城市中心一間以華德福教育為基礎教學的幼稚園,創辦人奧黛麗校長多年前有感社會小孩自殺事件提升而思考現代體制教育的問題。由於本身一直關注兒童議題,她決定從事兒童教育,希望自己可以給予孩子們一個有愛的學習環境。

紀錄片|《童年的點點滴滴》:位於挪威奧斯陸郊區的極光華德福兒園,一群一到七歲的小朋友依靠天性在遊戲與自然中成長。

作者:彭瑞祥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1.17

彭瑞祥

政大心理系畢,同心華德福家長,華德福師培結訓,曾任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編,現主持「阿彭的山‧海‧農學園」社群,為兒童與親子家庭的戶外體驗活動工作者,希望創造出融合華德福理念與環境理念的戶外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