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眼目睹海龜排泄塑膠大便,水下攝影師在海洋中的無助瞬間

我到大學都還是個旱鴨子,對海洋感到恐懼,後來硬著頭皮報名游泳課與救生員訓練班,從救生員、潛水教練到海洋文化紀錄者,海洋改變了我的人生。我常想起小說《群》帶來的啟示,人類與海洋的關係如此矛盾,探索海洋讓我熱血沸騰,但塑膠垃圾或珊瑚白化問題又讓我感到無能為力,人類需要海洋,卻也正在傷害海洋。

海龜誤食塑膠袋。圖片提供/蘇淮
海龜誤食塑膠袋。圖片提供/蘇淮

20年以前,我對海洋完全陌生,海平面以下的世界,對我來說就和外太空一樣,充滿了無限的未知和無比的想像,看似近在眼前,卻遠在天邊。

從小到大,海洋對我而言,是只在百科全書上見過的幻想世界。記得小時候對海洋的印象,只停留在和家人去海邊烤肉,只能看著浪花拍打岸邊,長輩們告誡著腳不能去碰到海水,因為大海很危險,千萬別靠近。求學過程中,就讀的學校也都沒有游泳課,因此我到了成年後,都還是個旱鴨子。一直到了大二的暑假,一群朋友相約到墾丁浮潛,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觸海洋、第一次戴上面鏡。當時被教練拖著漂浮在海面,我緊抓著泳圈不放,身體緊繃、呼吸急促,教練要我看看海面下的珊瑚和魚群,但我卻完全不敢將臉埋沒入海中,這種無法控制自己身理和心理的感覺實在非常差,上岸之後,我對自己感到失落,也對海洋感到恐懼。

從旱鴨子變潛水教練,對海洋從恐懼到熱愛

暑假開學前的選課,偶然見到體育課可以選修游泳,我想起在海中無法控制自己的難過體驗,決定先從學會游泳開始,讓自己不再那麼糟糕、那麼遜。一個學期的游泳課過後,我對游泳當然還不算上手,是在泳池中只游了25公尺就會喘不過氣的那種程度,也不知哪來的勇氣,報名了救生員訓練班,一個月的魔鬼訓練,只記得是一段非常痛苦的經歷,鼻子容易過敏的我,在泡了充滿消毒水的泳池後,會不斷地流鼻水而呼吸困難,因為水性不佳也讓我一直跟不上進度,每天都在嗆水與吃水中渡過。就這樣硬著頭皮撐了過去,勉強結訓成為救生員,這時候的我才自認稍微會游泳,雖然算不上游泳高手,但至少把我丟到踩不到底的海中,可以讓自己活著浮在海上。

拿到救生員證照後,我順利在網路上找到了一份在澎湖的打工,在海邊看顧玩香蕉船、水上摩托車等水域活動的遊客,也要帶人在海中浮潛,也因為澎湖的這段經歷,我與海洋的關係更加緊密,漸漸對海洋生物感到興趣,激起我想不斷地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為了滿足好奇,我一邊學習水肺潛水,揹起氣瓶呼吸能待在海中待更長的時間,也一邊練習用水下相機紀錄海洋中遇見的各種生物。這十五個年頭,從一位旱鴨子成為救生員到潛水教練,再演變為以海洋生態調查和海洋影像紀錄為生,這是我從小想都沒想過的一段神奇旅程,這一切都因為海洋,海洋改變了我的人生與生活。

這些年來,書櫃也逐漸被海洋生物圖鑑、海洋繪本、海洋文學、海洋攝影集等書籍佔滿,其中,在架上待最久的書本之一,是以海洋為主題的科幻驚悚小說《群》(The Swarm)。對於喜歡用影像思考的我,圖畫書、影像書更吸引我的目光,純文字的小說比較不受我的親睞,尤其是像分成上、下兩冊,又厚又重的小說,應當不會是我的首選,但《群》卻讓我一口氣讀完,而且在接觸海洋的時刻經常想起它。

《群The Swarm》改編全球暢銷科幻小說,公視+獨家上線

人類需要海洋卻也傷害海洋,《群》的科幻驚悚不只是虛構示警

「當大海有了智慧,第一個念頭竟是殺人……」是吸引我閱讀《群》的第一段文字,緊接著,是世界各地陸續發生來自海洋的異常現象作為開端,讓我跟著故事裡的人們一起感到震驚與納悶,看似科幻不現實,但隨著海洋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地質學家和天文學家等科學家陸續現身,試圖找出根源、釐清真相,以科學研究作為依據,大膽想像、小心求證,抽絲剝繭的過程中,又會讓人覺得非常真實。《群》除了滿足了我對海洋生物的各種想像與樣貌,也填補了我對海洋生態與環境的知識和好奇,是讀完還令人意猶未盡的精彩小說。

用影像紀錄海洋的日子裡,印象最深刻的遭遇,都會讓我想起《群》。包括了在小琉球潛水時,看到海龜排泄出塑膠大便,讓我深刻意識到人造廢棄物對海洋生物所造成的影響。2020年夏季,台灣發生了有紀錄以來,最大規模的珊瑚白化事件,在海中看著一望無際,發出螢光和白茫茫的珊瑚,我深刻感受到強烈的束手無策和無能為力。在東沙研究站、綠島研究站、海洋研究船上,與科學家們共事,讓我深刻體驗探索未知、滿足求知慾與好奇心多麼令人著迷。在東加王國的海中,被大翅鯨的歌聲震動到心坎裡,與一輛巴士大小的鯨魚擦身而過,和牠四目相交的當下,可以感受到一股溫暖的力量,小心翼翼地不碰到我、讓我受傷。在印尼,和仍保有獵捕革龜傳統的捕龜人找尋神獸(註),以海洋保育的角度來看,這些行為既殘忍又令人不忍,但若以當地人真誠面對自己,虔誠與祖靈對話的過程,又會捨不得這樣的文化消失。

2020年的珊瑚白化狀況,攝於小琉球。圖片提供/蘇淮
2020年的珊瑚白化狀況,攝於小琉球。圖片提供/蘇淮

人類與海洋的關係就是如此矛盾。我們需要海洋,讓口腹之慾被滿足;我們依賴海洋,期待心理創傷被治癒;我們渴望海洋,填補對未知世界的想像。在此同時,我們也傷害海洋,把海洋佔為己有,認為海洋是人類的,相信人定勝天。但事實上,我們對於海洋的認識仍太少、瞭解還不夠。地球上,生命的起點源自於海洋,沒有海洋就沒有我們眼前的一切,我們自詡是充滿智慧的生物,但或許,應該說我們的智慧是來自於海洋。

《群》自2004年至今已問世20年,盼望已久的影集將要在台灣上線,期待心中對海洋的好奇心繼續被滿足。因為《群》,又讓我回想起接觸海洋這不到20年的時間,對於海洋這個內太空,仍充滿無限的未知和無比的想像。面對海洋,已不再是那種未曾接觸過、恐懼的陌生,反而令人感到熱血沸騰、雙眼發亮。我很慶幸現在的生活被海洋所佔據,曾經的看似遠在天邊,如今已近在眼前。

《群The Swarm》改編全球暢銷科幻小說,公視+獨家上線

註:在印尼西巴布亞(Papua Barat)省卡伊島群島(Kei)印尼馬魯古省(Province of Maluku)卡伊群島(Kei Islands)的傳說中,革龜是祖先贏得戰役中所帶回來的禮物之一,是祖先留給後代的神聖食物,且革龜有靈性可以和人類對話。捕革龜的儀式像是和祖靈對話,教育下一代如何與環境共存。

【延伸推薦】

影集|《群 The Swarm》:因世界各地傳出的海洋異常事件,如海洋生物發狂、入侵陸地等詭異災難,更甚至引起嚴重的海底崩移、海嘯等問題,導致人類生命逐漸陷入危險,迫使科學家們不得不聯手解決這些駭人事件。

文章|海生館創館館長方力行導讀《群》,人類文明智慧應服務海洋而非掠奪毀滅

文章|小一學穿救生衣、小二學浮潛……打開墾丁國小老師的獨門海洋課程

文章|六步驟實踐海洋親子共學:建立習慣的迴圈、創造海洋記憶點

作者:蘇淮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03.01

蘇淮

海洋影像工作者。

2009年接觸海洋,被海洋生物深深吸引,因此著迷。2010年學習水肺潛水,擁有了第一台水下相機,開始用影像紀錄海洋。旅居了澎湖、泰國、菲律賓、澳洲等地後,2015年回到台灣,長住於小琉球。目前全職投入於海龜生態調查及海洋影像紀錄,希望藉由研究與調查探索更多未知,用影像及文字分享海洋的美麗與哀愁。

作品集:suhuai.myportfoli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