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將遷徙候鳥視為季節變化的美麗風景,投以浪漫的想像,但實情是牠們必須抵禦天敵、氣候,抵抗人類的過度干擾,度過艱困遷徙過程才能繁衍族群。紀錄片《勇闖天際線》紀錄三種水鳥遷徙過程,但有更多的遷徙鳥類處境未知,人類能做的就是透過國際公約或自發守護棲地,排除人為造成的威脅。
遷徙物種不是過客的概念,牠們必須隨著季節(通常和氣候有關)搬家,終身注定要在幾個家中往返。
以前我們稱牠們為候鳥,視為季節變化的一幅美麗的風景,賦予浪漫的想像。實情並非如此,牠們必須這樣遷徙才能存活,遷徙過程漫長辛苦,初來乍到度冬或繁殖棲地時,往往疲憊不堪,身形瘦削,以人類的語言稱為「狼狽不堪」。然後牠們先熟悉一下牠們冬天,或準備繁殖的家,有沒有充足的食物,能不能先把自己打理得像樣點,然後展開一年當中另一半的生活。
黑面琵鷺遠渡重洋,在台灣西南沿岸保護區落腳成美談
我那些關心鳥況的朋友,不時跟我碎念鳥類處境,尤其是來台度冬或繁殖棲地的遷徙鳥類,例如說這是牠們另外一個家、牠們無力跟人類計較牠們不在家時,被人侵門踏戶,還拿來做別的事情,使得牠們無家可歸。友人計較地說,台灣即使人口數量沒有增加,還哀哀叫「生不如死」(出生率小於死亡率),但是我們仍然大塊大片的改變土地利用型態,用很多藉口合理化濕地填平,或因漁電共生需求,把魚塭鋪上光電板。
「因此,遷徙鳥類中,會來台灣度冬或繁殖的鳥類,也算是台灣原生鳥類喔!真的啦,少了台灣這塊棲地,牠們有可能族群數量驟降甚至滅絕。」從事鳥類研究調查的友人說。
鳥類研究人員不斷發出警訊,告訴我們遷徙水鳥的數量逐漸減少,和遷徙途徑上幾個國家沿海開發有關,呼籲政府重視此現象,提出有效的保育策略。
說真的,棲地不夠好,牠們還真的無法落腳。況且,牠們需要的土地也不多。
黑面琵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為了黑面琵鷺為首的度冬水鳥,我們幸運地保留下來西南部沿海的海岸濕地,讓我們追星之外,還能追鳥,甚至吸引國外旅客專程來台灣賞鳥,順便共享這片自然海岸與棲地,享受自然帶給我們的恩惠與好處。
因此在《臺灣物種名錄》裡,也包括這些遷徙物種,既然名列《台灣鳥類誌》,也會進行「紅皮書評估」。紅皮書評估的目的是以國家尺度來看我們土地上的原生鳥類族群數量趨勢,以及什麼因素影響牠們的族群數量。
《勇闖天際線》紀錄瀕危水鳥壯闊遷徙,棲地改變急需人類幫忙
在這樣的認知背景下,紀錄片《勇闖天際線》記述著一群這樣生活的水鳥,片中以黦(黦音同「玉」)鷸、紅腹濱鷸以及哈德遜塍鷸為主角(塍音同「成」),導演與各地的鳥類研究團隊合作,拍攝了這幾種鳥類壯闊的遷徙過程。研究人員為了瞭解牠們遷移的路徑捕捉、放發報器、標放,從衛星發報器證實了牠們飛行的本事,以及途中的遭遇,無論是路徑、覓食、求偶或繁殖育雛,都有一套規律。牠們重返舊地建立家園,即使這個家園越來越陌生,仍要抵禦外敵,對抗天敵,還得找到足夠的食物養活自己以及雛鳥;不僅如此,還要能解讀越來越詭譎的氣候變化,最怕的還是人類的過度干擾,尤其土地利用型態的改變,以及接踵而來的外來種入侵。我們不禁問,要多勇敢、多聰明、多強壯才能通過這些考驗?
導演紀錄遷徙鳥類的美麗與哀愁,雖然美是一種主觀的印象,關注美不美?也有礙於保育,不過,這幾種鳥類透過導演特寫,真的很美。即使如此,牠們在對抗越來越嚴酷的環境條件時,調適的能力備受考驗。原本在基因裡記錄了什麼季節返回西伯利亞,就會有足夠的昆蟲育幼;只是,鳥類年年如約前來求偶繁殖,但物候改變心意,葉花果的步調隨氣候提早或遲疑了,昆蟲來不及成長,幼鳥也沒有足夠的食物活下來,或不夠強壯完成長途遷徙所需的體力。眼看著這些族群逐漸式微,到底牠們來得及學會調整腳步嗎?
這三種鳥類中,黦鷸會來台灣度冬,鳥類紅皮書列為國家級受脅鳥類(Nationally Endangered,NEN),並且依法公告為保育類鳥種,紅腹濱鷸也有來台度冬的紀錄,不過數量並不明確。
為了保護這群壯遊者,國際間也制定《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或稱「遷徙物種公約」)(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Migratory Species of Wild Animals, CMS),牠們週期性遷徙或穿過的國家、地區,都有責任善待牠們,確保族群數不因人為因素而驟降。而且遷徙路線上的締約國對該物種保育管理最好互相協調,盡可能一致、採取同步。
這項公約有兩項附錄,附錄一是依據科學憑證下,可能於短期內滅絕的物種,需採取強而有力的保育措施,包括禁止捕捉、利用,保育或恢復該物種棲地,避免、移除或是減少遷徙路線上的障礙、並控制各項可能造成該物種滅絕的因素。附錄二則列舉了目前保育狀況不佳,需要跨國合作管理及保育,若有國際協議的協助,會對其保育狀況有明顯提升的物種。
這也說明遷徙鳥類跨國合作的重要性,以及研究人員克服萬難也要為瀕絕的黦鷸、紅腹濱鷸以及哈德遜塍鷸上緊發報器,要為這些族群挺身而出,就必須證明牠們處境維艱。就結果而論,這幾種鳥類或像「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還算幸運,更多的遷徙鳥類處境未知,我們能做的就是守護棲地,排除人為造成的威脅。
【延伸推薦】
紀錄片|《勇闖天際線》:水鳥從南半球遠征萬里到北半球頂點繁殖,然後南返,中途可不吃不喝不落地長達11天,最大的體重甚至不到兩公斤。水鳥南北遷徙,途中需要品質良好的中繼站休息、恢復,因此水鳥數量變化可視為全球生態環境品質的重要指標。
文章|就算腳開刀也擋不住追鳥熱情,鳥友李正峰拍攝瀕危候鳥「黦鷸」
作者:廖靜蕙
責任編輯:陳逸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02.17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嬰兒潮世代、關注生物多樣性公約相關議題,致力生物多樣性主流
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自然資源保全、永續利用關乎人類福祉與存續,因此轉投生
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