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血不是藍色的!小學校園月經教育從正向接納身體發展開始

在月經教育課程前的知識大會考,我驚訝發現真的有男同學認為「月經顏色是藍色的」、「月經跟上廁所一樣可以忍」等狀況,小學生對身體變化充滿好奇與興奮,但卻缺乏與家人討論機會。月經的「正名化」要讓孩子知道:「身體發展是正常的,不必感到羞恥。」幫助孩子用正向態度接納正在長大的自己。

認識多樣化的生理用品也是月經教育的課程之一。
認識多樣化的生理用品也是月經教育的課程之一。

「老師……可以問你該怎麼辦嗎?」下課時間正在疾筆與作業交戰的我,一聽到沒聽過的學生聲音,倏忽抬起頭,發現是隔壁班的女同學們。

「老師,我月經來肚子悶悶的不舒服,不知道該怎麼辦,隔壁班男老師請我過來找你幫忙……。」女孩一臉尷尬又不好意思的輕聲說道,我連忙給她一包沖泡熱可可飲,請她沖泡後,再叮嚀若更不舒服要告知老師到健康中心,若影響到學習可以請生理假在家休息。

讓學生身體的不適獲得舒緩後,我不禁開始思考,是不是每個女生在求學階段,甚至在職場上都要面對這樣不舒服但又難以啟齒的狀況呢?

小學生對身體變化充滿好奇,但「家人都不太會提這些」

我在小學任教,月經教育是在國小健康與體育五年級與六年級的課程內容,性別教育更是從108課綱以來在各領域需融入教授的。

只要談論到男女身體的變化,孩子的反應都常都是興奮的,他們告訴我,平常對於生理變化的話題,家人都不太會提到。目前社會的風氣雖然比以往開放許多,不過家長面對談論「性」這個話題,總是煩惱著找不到一個好的切入時機點,若是單親家庭或是隔代家庭,也可能因父親沒有相關經驗或因早期的知識學習並不充足,因此在教育現場,就是學生能學到正確知識的重要管道。尤其女生第二性徵的發展從9歲開始就會陸續出現,讓孩子提早認識自己的身體變化,並擁有正確的觀念,是教育現場工作者重要的使命。

「老師來做個調查,你有跟家人討論到月經或講到月經這個話題的,請你舉手讓我知道。」全班28人中,只有約7、8人舉起手,且全數都是女生。學生們的反應是積極的。他們對於身體的變化充滿好奇,但同時也面臨著來自同學和社會觀念的壓力。

不曾與家人討論月經話題的學生分享:「平常沒講不會討論到。」、「家人說課本就有教了,老師也會說。」、「我看姐姐或媽媽有在用,只知道會一直流血。」在開始課程前的月經知識大會考,我驚訝地發現有男生真的認為月經的顏色是藍色的,因為衛生棉廣告都是以藍色為模擬,避免真實經血的顏色。甚至還有男同學覺得「月經跟一般上廁所排泄一樣,是可以忍耐的,所以不用一直換衛生棉」等狀況,都讓我深刻體悟到,孩子對月經的了解,如果只透過廣告或是靠自己觀察,都是零碎且不一定正確的。

弟弟笑姊姊「身體流出西瓜汁」,跟異性談月經超尷尬

在月經教育的課程中,我利用「情緒卡」的運用讓學生敞開心扉。請小朋友說明對於提到「月經」相關話題的感受,打掃廁所的孩子毫不猶豫地拿起「煩悶」,他們總是哀怨的告訴我:「老師!又有人把衛生棉直接攤開來都不捲好的,好噁心喔!」

有些初經已到的學生也會覺得月經讓人身體與心理都「不舒服」,經痛的時候也不太敢反映,通常直到身體快要撐不住的時候,才會說是因為月經來;要告訴男老師因為月經來而身體不適,更是尷尬或不好意思的事。

我也分享了一個小故事:我的朋友在初經來時,告訴弟弟她「下面流血了」,不料弟弟聽完居然笑說:「哇,姊姊身體流出了西瓜汁了!哈哈。」朋友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該怎麼辦。讓學生試著同理:女生在面對月經時的困擾,以及與異性談論月經可能會有的尷尬狀況。

實際的經血是暗紅色至鮮紅色,但會有小學生受廣告影響認為經血是藍色的。
實際的經血是暗紅色至鮮紅色,但會有小學生受廣告影響認為經血是藍色的。

「月經正名化」讓孩子知道:身體發展是正常的,不必羞恥

即使月經從古至今一直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談論的風氣卻沒有十足開放,而因「月經汙名化」(註)而反映出的狀況更是屢見不鮮。課堂上我除了說明女性生理構造與第二性徵等學理知識,與孩子討論「那個」來或是「大姨媽」等代稱的來由與原因,月經的「正名化」也是很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透過討論讓學生知道:「身體發展一直是正常且備受祝福的,即使有不適,也可以透過方法來改善,不必羞恥。」在孩子理解自己的變化與有可能的情緒反應後,也更能接納且用正向的態度來回應正在長大的自己。

另外我視為另一項重點課程的,就是男生的「暖男行動」。月經雖然是女性的身體發展,但並不是完全不關男生的事情,女性遇到需要月經協助時,可以不分性別的尋求幫忙。因此透過一些舉動如:幫忙買生理用品的選擇、認識生理用品的種類、瞭解經期間飲食的限制、提供暖暖包或熱水袋讓女性放在腹部舒緩,最重要的是與給予心情上的同理與尊重,只要遵循這幾項指標,就是合格又尊重女性的「暖男」啦!

目前教育部已經實施友善提供多元生理用品計畫,針對各級學校不利處境學生發放多元生理用品,並尊重學生使用生理用品種類、材質之不同,規劃適性友善的發放方式,也設置定點,以供急需取用。

為了提前讓孩子了解女性生理的變化,教育部推出的繪本「王子脫魯記」是一個很好的入門工具。還有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男女性別生理變化的書籍,供家長與孩子親子共讀與討論,若時間許可,還可以探訪台灣第一間也是目前唯一一間的「月經博物館」,透過實體的展示來與孩子一同深度瞭解自己的身體。

月經是女性生理的正常現象,但校園的討論風氣卻趨於保守。透過月經教育,家長與教育現場的老師們可以一同合作打破這種沉默,讓孩子們正確理解自己身體的變化,擁抱成長的過程,並建立男女之間的尊重與理解。

四位小學男生體驗女性生理期的時候,使用衛生棉的經驗!《下課花路米》

註:「月經汙名化」指女性因有月經經驗,而遭受社會貶低、遭逢偏見、歧視的現象。例如拿衛生棉去廁所需遮遮掩掩怕被看到、或是心情不好發脾氣時就遭嘲笑「她是大姨媽來」的類似狀況。

【延伸推薦】

文章|臺灣會有人窮到買不起衛生棉?「月經貧窮」與「月經教育」是什麼?

文章|生理男也一起學的月經教育,是告別月經羞恥的下一步

作者:樂咖老師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4.1.24

觀察教育現場的大小事後,樂於和學生相處後寫出對話與討論後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