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活、要愛、要記得笑,三重點讓你活到老也活得好

「老」普遍被認為「不斷地失去」的過程。因退化或疾病、失去健康、活力與獨立性;離開工作崗位而失去展現的舞台;不再被家人及社會需要,失去自我價值感;社會互動越來越少,朋友又一位位離開,失去人際互動……。對於老後的想像,確實讓人沮喪。對於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我們可以透過三要點和兩方法,有效幫助與長者溝通相處,讓我們所愛的家人,不僅要活到老,更要活得好!

圖/紀錄片《要活、要愛、要記得笑》
圖/紀錄片《要活、要愛、要記得笑》

「你期待變老嗎?」

相信沒有人會很雀躍地回答:「對!我超期待的」

仔細想想,為什麼我們會害怕變老呢?

近百歲的老年生活如何安適?開放的態度與社會支持很重要

紀錄片《要活,要愛,要記得笑》是來自芬蘭的一群90多歲長者訪談。擺脫過往既定刻板的印象,長者們分享累積近一世紀的愛、熱情、幽默,因為時間才能擁有深厚情誼、快樂和情感關係。告訴我們年華老去並不意味著失去自我,聽聽這些最真摯的故事,讓我們對於歲月累積帶來獨有的醍醐味有所期待。

紀錄片《要活,要愛,要記得笑》是來自芬蘭的一群90多歲長者訪談。圖/《要活、要愛、要記得笑》
紀錄片《要活,要愛,要記得笑》是來自芬蘭的一群90多歲長者訪談。圖/《要活、要愛、要記得笑》

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托伊妮(97歲)與提莫(98歲)這對結婚73年的夫妻。畫面從兩人日常的生活開始:小小的鬥嘴、搶用電腦、相互虧對方,但講起對方的優缺點仍然是迷戀、寵溺的神情…,這無疑的是愛,最深刻的那種。

為了復刻50年前一張照片,夫妻開啟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從兩人互動中,不難發現這對夫妻老年生活得已如此安適的原因: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用開放的態度面對世界變化,以及完整的社會支持系統。

如拍照時,托伊妮分講到:「以前我都只拍兩張,因為不想浪費底片。現在可以浪費了,現在是數位相機。」而旅程中即使他們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也能試著學習和擁抱新科技產品,並在生活中找到人協助他們查詢資料與答案,享受科技帶來生活的便利與美好。

芬蘭的長者能夠用開放的心迎接老年生活,反觀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呢?

托伊妮(97歲)與提莫(98歲)是對結婚73年的夫妻。圖/紀錄片《要活、要愛、要記得笑》
托伊妮(97歲)與提莫(98歲)是對結婚73年的夫妻。圖/紀錄片《要活、要愛、要記得笑》

變老需要轉念,愛未必是對家庭的付出

短短20分鐘影片,筆者數度產生疑問「奇怪,這些芬蘭的長者沒有一個人提到孩子呢!」,也藉此反思,在台灣的我們對於愛與關係的定義。

筆者在服務現場,隨機詢問長者們:你們覺得什麼是愛?得到的答案多半是以家人為對象,而愛就是為家庭付出、犧牲、奉獻。家庭關係緊密是台灣傳統社會認為的幸福指標之一,然而,隨著社會型態快速進展下,這樣的愛有時卻帶來了世代衝突。

常見的世代衝突包含:長者認為付出了一輩子,換得一個人孤單的老後,家人都不顧我了;晚輩認為長者過度依賴家人,使得工作與生活受到影響。家庭間的世代問題難解,其中的情感糾葛更不願外人插手協助。這樣的長年衝突,往往解決的方法就是兩敗俱傷、撕裂原有關係。

變老是需要學習的,社會也需要退休楷模,知道老的正向樣貌。我們都年輕過知道如何教導孩子,給予青年者經驗。但,任誰都沒有老過,即使長者也是。面對老的未知與恐懼,充滿不安全感,但從沒有人教我們如何老。

退休前總想著退休後要遊山玩水、擁有自己的時間與空間。當退休那一刻來臨,我們頓時失去生活重心,放假閒得發慌,對於未來老後生活感到徬徨、無助。最好的方法,是需要學習了解老與好好地規劃退休生活。

變老是需要學習的。圖/紀錄片《要活、要愛、要記得笑》
變老是需要學習的。圖/紀錄片《要活、要愛、要記得笑》

規劃老後生活三要點:獨立、建立愛的關係、與自己和解

活到老,對現代人來說已經不是問題,大家更在乎如何活得好、活得像自己。關於老後生活想像,就以「要活」、「要愛」、「要記得笑」三項切入,分享老後生活的規劃要點。

一、要活=獨立老

讓自己的身心處在穩定,健康的狀態,挖掘任何能引發你熱情的事物。唯有獨立自主,才能有擁有自由,生活也才稱得上有品質。規律運動,良好作息維持健康身體相信大家都知道。其實在退休後找到熱衷的事物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退休前就應培養包含動態、靜態、個人、團體類型的多項興趣。看見影片中的長者們,雖然近百歲年邁,行動緩慢,但依靠著輔具仍能自理生活,開心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這是最棒的生活了!

二、要愛=建立關係

退休後生活不像工作或育兒時期,有強制社交的場合,也因為隨著年齡漸增,同齡的友人也會一個個凋零,導致交際圈越來越小。所以不論是長者彼此的伴侶關係,或是頂客族與單身者,在老後生活找到愛你、信任你的人,互相陪伴、好好地維繫關係,都可以讓老後的生活感到充實與幸福。

不論任何年齡,人沒有辦法獨自活著,芬蘭的90多歲長者也提到:「沒有愛的生命很無聊,枯燥又乏味。你得努力經營」,關係不在多而是在花時間經營。

三、要記得笑=與自己和解

筆者在指導退休生活規劃課程時,也在課程中引導長者分享人生故事,發現到長者透過回顧人生、重新定義過去經驗,讓自己也鬆了口氣。過往過不去的恩怨,特別是當沒有辦法原諒的是自己時,更讓人痛苦。因此,筆者認為退休後,重新回顧自己的生命,不僅可以展望未來,找到想做的事,更重要的是與自己和解,原諒、讚美過去的自己,重新喜歡上現在的自己。透過這樣的和解儀式重新開始,當個開開心心、討喜又可愛老人吧!

老後生活規劃重點:活到老也要活得好、活得像自己。圖/廖健妤提供
老後生活規劃重點:活到老也要活得好、活得像自己。圖/廖健妤提供

與長者溝通把握兩件事:學習同理與溫柔直接表達想法

雖然你我可能都懂與長輩溝通相處的道理,但關於自己的家人永遠是最難解的,通常這時候,筆者一律建議「易父母而教」,就像在教育孩子時大家經常提及的「易子而教」概念。

其實在亞洲家庭的父母,似乎被認為應該要是充滿智慧、永遠給予正確答案的角色,然而當有一天我們長大了,發現爸媽不在是理想中那樣的神聖、正確或是理解我們時,我們可能會感到失望。甚至父母也知道,也會感到害怕與擔憂。世代間的相處需要顧及禮貌與尊敬,卻又要能顧及雙方的心理,確實不容易。

所以,與家中的長者溝通相處,可以試著做到兩件事:

一、 學著同理與理解,不認同也沒關係

世界變化太快,因為成長時空脈絡不同,導致世代間在價值選擇上也截然不同。以前幾年的同婚議題為例,當時幾乎已昇華為世代議題。但仔細想想這些事情已經衝擊到父母的世界觀,在過往的教育與文化下完全無法理解、更別談接受了!

因此,建議身為青壯年者的我們,當覺得父母難以溝通時,第一步先試著同理這樣的變化太大,已經衝擊父母對於世界運行的規則;接著理解父母的成長背景,這樣的想法與觀念是從何而來?試著用父母的語言,讓他們更好的理解;最後,別想著要說服他們!是的!別想用三言兩語就能輕易改變父母的想法,因為他們可能已經這樣想了好幾十年了呢!只要世代間彼此理解、同理即可,我們不需要取得對方的認同,這可是長期抗戰!

二、面對慣用負面詞句表達愛的長者,請溫柔直接地表達想法

「買這個給我幹嘛,浪費錢」很多人喜歡用負面詞句表達感謝或關心,也是世代溝通常見爆發的衝突點。長者比起青壯年,更不擅於坦率地表達情緒,因此彆扭的、講反話的、沒有反應的都是常見表達方式。如果不介意那當然沒問題,但如果我們在意呢?

筆者曾有經驗買了高級水果請長者吃,卻換來「現在年輕人就是討債(thó-tsè),吃水果都吃那麼好喔!」當下的我也是覺得既生氣又傷心,差點脫口而出情緒話語。但後來我的做法是,直接問長者,「你真的這樣想嗎?你不開心嗎?那為什麼要這樣說呢?我聽到這樣的話我覺得很傷心」。長者也趕緊回說:「不是啦,很謝謝啊!不想讓你這樣多花錢」

筆者建議,對於常用負面詞句表達愛的長者,就「溫柔且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吧,相信長期這樣的相處與訓練,長者也會越來越知道坦率地表達擔心與感謝,會是最好的方式。

有愛的人生不論活到幾歲都很美好。圖/紀錄片《要活、要愛、要記得笑》
有愛的人生不論活到幾歲都很美好。圖/紀錄片《要活、要愛、要記得笑》

要活、要愛、要記得笑,這句話不論任何年齡都是!

好多人的生命經驗告訴我們,有愛的人生不論活到幾歲都很美好!

【延伸推薦】

紀錄片|《要活、要愛、要記得笑》|95 歲以上老人家,能夠聊的話題是什麼?別再談醫療照護資源、養生健康議題了!許多百歲的長者其實比三十歲的人活得更充實、更快樂!

文章|宮崎駿82歲新作《蒼鷺與少年》,投入動畫創作才有活著的感覺

文章|臺灣首位人體模特兒林絲緞,如何在社會異樣眼光下,用舞蹈鼓勵婦女與弱勢族群,找回身體自主權?

作者:廖健妤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3.12.06

社會企業-老玩客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廖健妤

社會企業-老玩客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清大服務科學研究所畢

生活就該認真地玩,玩得認真!2014年創辦老玩客,將這樣的生活哲學分享給退休族群。

透過服務設計專業,打造友善高齡社會。老玩客協助企業組織正確認識老,開發符合熟齡需求的產品;引導熟齡者設計屬於自己理想的退休生活。不論活到幾歲,我們都該再創自我價值,玩出回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