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刻劃性別認同的自我覺察,鄭宜農創作歌曲詮釋

自我覺察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已成型的人在自我認知的重重阻礙中,要去意識到有些事情自己還沒想清楚,這是人生最困難的一段,也是成長真實的樣貌。看《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能跟著主角的拉扯與矛盾,看到自己的傷痕來自於何處,從那刻起,我們也能有動力尋找擁抱自己的方法。

圖/《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
圖/《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

我對《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初出的認識,是為了在短時間內完成主題曲,在拿到分集大綱之後速抓重點式的建構起來。因為是以花香作為隱喻,我想以嗅覺為題,描寫初戀的深刻之處,在於第一次為一個人打開感官。當你理解了在乎一個人到不行的感覺,在各種細微的、不經意的碰觸之中,似乎都存在著嶄新的極其廣闊的世界,那之後,很多事情不再一樣,我們無法回到無知的狀態,也難以否定自己的改變。

當初在寫的時候,其實沒有預設能夠在這部戲劇裡面,看見跟我的創作執著類似的「寫實放大」,無論是鏡頭語言、剪接節奏,還是演員的表演,都充滿了人跟人相處的「細節」。後來歌曲與戲劇有了我自己敢說完美的呼應,是因為影像和歌詞,都是走這種顯微鏡模式的風格,舉例歌曲第一段的歌詞:「下一秒/汗水蒸發的瞬間/我的毛孔還來不及遮掩/身後的你只是安靜的吐氣/我的疙瘩卻慢慢浮起/」就是一種顯微鏡模式。

另外,一般以為唯美的感情戲多少有些夢幻失真,這部戲卻唯美得非常寫實,那是認真體認過成長為何物的人,都能夠作證的寫實。我想,唯有自己親身經歷過那份感官放大的驚嘆,以及其後帶來關於成長,關於互相理解裡難以言喻的陣痛,才有辦法拍出這樣的一部作品。寫到這邊想起導演的臉,突然覺得有點害羞(笑)。

鄭宜農創作《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同名主題曲。

成長是超越年齡的,成人的自我覺察更為困難

所謂的成長是什麼呢?青春期或許是渴望、碰撞,是無畏與無以言喻的恐懼綜合而成。但我總覺得成長是超越年齡的,比起還有很多未知的階段,已經成型的一個人在自我認知的重重阻礙中,去意識到有一些事情自己還沒想清楚,這才是人生最困難的一段,也才是成長真實的樣貌。畢竟我們在社會預設好的路徑裡其實都是踽踽獨行,通常沒有太多機會去要求旁人停下腳步,等自己困惑個幾些時間,去搞清楚一個埋在心裡面,無法實體化的感覺,所以,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自我覺察並不是容易的事情。走到這個相對幸運的時代,它終於開始變成大家能夠自在談論的題目,我想,像《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這樣的影視作品在這個時期誕生,確實有它超越娛樂的意義。

人是一種複雜卻又簡單的生物。複雜讓我們與社會的期許與框架之關係失去平衡,讓我們即使非常害怕,依然被逼著要面對改變,面對某種選擇的代價,並在這份代價裡重新建構自我。簡單的部分則是,看起來再不一樣的人,生活在不一樣的處境,遭遇過不一樣的困難,但身而為人的基本需求都是一樣的。我們生來就渴望著與他人產生連結。

我不覺得非特定族群的觀眾,就無法在《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裡面找到共鳴,就像我的歌也是有各式各樣跟我的人生經歷大不相同的人在聽一樣。渴望愛、渴望理解,同時渴望在這個世界上找到歸屬、找到能夠安放自己的位子,進而在不同的渴望之中,去面對各式各樣的拉扯跟抉擇,我覺得身在這份掙扎之中的心情,是可以超越形式、性別、性向的。當然,裡面對於心理面的渴求有刻畫出身為女性獨有的表現方式,這也有賴於兩位演員 – 程予希和林辰唏對於角色與自己的關係,去做出細緻的連結與平衡。對於兩位的表演,我是真心深感敬佩。

順應社會期許長大的成人,找到重新理解自我的路徑

身為寫歌、唱歌的人,在舞台上總是希望能帶給大家確切有實用性的資訊與力量,基於此,2023年10/28在市府前的同志遊行舞台上,我跟大家說的話是:「我們要一起把自己過好。」這是台灣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我覺得最可以跟大家一起努力的目標。每個人都有自己摸索自我的傷痕累積,其實我們都並不是那麼擅長善待自己,所以,希望大家可以理解:把自己過好的同時,不僅是好到自己,我們能夠成為還在困惑著的他人,很大也很實際的激勵;當我們把自己過好的時候,這個世界也一定會跟著一起變好一點點。

基於以上,最後想再說說關於《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的一些話:我想祝福這部好作品能夠確切成為一條理解自我的參考路徑,當觀眾跟著亭亭、怡敏的拉扯之路前行,能夠從裡面看到自己的傷痕其實來自於何處,而從那一刻起,我們也都開始有動力,去尋找擁抱自己的方法。

《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深刻刻劃兩個女性之間的情感。

【延伸推薦】

戲劇|《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過著偽單親媽媽生活的怡敏,先生在外地工作,獨自撫養兒子。婚禮上與高中排球隊學妹亭亭重逢,兩人有過一段曖昧之情,當時因怡敏對同性戀情的否認,無疾而終。亭亭的出現,將怡敏從乏味的婚姻中拯救出來,也喚起兩人間不曾正視的愛情。

戲劇|《童女之舞》:這是兩個女孩相互交織,密不可分的生命軌跡。從十六歲那年夏天,一直延續到近三十歲。經由主角倒敘式的旁白,觀眾將進入她們的感情世界和成長過程,和劇中人一起撥開記憶的迷宮與情感的迷霧,並發現與體會到真情在壓抑和苦難中那感人至深的力量。

作者:鄭宜農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3.11.20

鄭宜農

創作歌手、演員、寫字的人。發行個人專輯《海王星》《Pluto》《給天王星》《水逆》以及多首影視主題曲。著有童書《風中的小米田》、短篇集《幹上俱樂部:3D妖獸變形實錄》、散文《孤獨培養皿》,目前仍持續產出音樂與文字創作,征戰台灣各大音樂現場。2023年以《水逆》專輯獲得第34屆金曲獎「最佳台語專輯獎」及「最佳台語女歌手獎」,並以2023年新單曲〈金黃色的〉再度榮獲第14屆金音創作獎最佳另類流行歌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