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受切腹文化與知恥價值觀影響,憂鬱族自殺有時是被迫死亡

日本每年有超過2萬人因自殺過世,而在G7各國(註)當中,日本的自殺率最高,當中又以女性的自殺數量則居於首位。2022 年日本的自殺人數為 21,881 人,這意味著每天有將近60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調查,大多數人的自殺是一種「被迫的死亡」。這意味著他們並不是主動選擇死亡。而是他們因為失去了能依照自己意識的方式生活,才會選擇輕生。

在日本每年有超過2萬人因自殺過世。圖/示意圖
在日本每年有超過2萬人因自殺過世。圖/示意圖

看完這一齣由伊藤沙莉主演的「不去上班的那天」,讓我的思緒一下子被拉到了三年前一個星期天的早上,還記得那天固定會看一下手機有什麼新聞,結果看到的是日本女演員竹內結子過世的消息。

2020 年竹內結子才與比她小 5 歲的男演員中林大樹結婚,才生下一個小男娃。依稀記得螢幕前竹內明亮的微笑讓許多人印象深刻。那一年也是日本演藝界最不平靜的一年,先是 5 月的木村花因為網路霸凌自殺,接著 7 月的男演員三浦春馬以及知名刑事連續劇「相棒」的女演員蘆名星都選擇在演藝生涯處於顛峰狀態,用自殺了結自己的生命。這些演員都擁有大量的支持粉絲,演藝圈連續的自殺事件,也讓日本厚生労働省不得不緊急發函給各大媒體希望能夠遵循 WHO 所公布的「自殺報導規範」,不要過度描述自殺現場以及內容,以免造成青少年群起仿效。

NHK紀錄片《不去上班的那天》(Momo and the Seven Papagenos)。圖/劇照
NHK紀錄片《不去上班的那天》(Momo and the Seven Papagenos)。圖/劇照

日本每年超過2萬人自殺,每天近60人因無法在社會生存選擇死亡

在日本每年有超過2萬人因自殺過世,而在G7各國當中,日本的自殺率最高,當中又以女性的自殺數量則居於首位。2022 年日本的自殺人數為 21,881 人,這意味著每天有將近60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日本在2006年制定了自殺對策基本法,雖然現在每年自殺的人數從過去的 3 萬多人,控制在2 萬人左右。但是在日本社會中,還是有一些不良的因素使人們產生「想死」或「想消失」的念頭。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調查,大多數人的自殺是一種「被迫的死亡」。這意味著他們並不是主動選擇死亡。而是他們因為失去了能依照自己意識的方式生活,才會選擇輕生。另外,根據職業或地位的不同,被迫自殺的情境中存在一定的規律。例如,失業者可能因失業導致生活困難,背負上債務,精神上受到壓迫,最終選擇自殺。對於在職人員,可能因職位變動或工作環境的變化導致過度工作,加上人際關係的惡化,進而患上抑鬱症,最後選擇自殺。這些自殺的典型危機路徑已經變得清晰。其原因具有社會性。自殺既是個人問題,也應被視為社會問題。而日本現在每年依舊有超過2萬人因自殺去世。這也代表著,如果這個社會繼續按目前的運作,每年依舊會有2萬人因「無法再這個社會生存」而被迫自殺。

大型災害與環境變動影響自殺率,年輕女性自殺多與人際困境有關

另外,三年的新冠疫情使人們的移動變得困難,在人際關係變得固定和封閉的環境中,家庭的父權關係可能更加強烈。這也使得日本的女性自殺率成為 G7 各國中最高的國家。厚生勞動省針對 159 名女性進行抽樣調查,發現年輕女性中,有多次自殺嘗試的人數特別多,其中有人超過5次的嘗試自殺的經驗。雖然男性主要的自殺原因通常與經濟困難有關,但女性則常常是因為人際關係和精神疾病,且這過程需要更長的時間。

不管是男性或是女性,他們會選擇自殺幾乎都是陷入苦境沒有辦法抽身,或是尋求幫助卻沒有得到期待的回應與協助。另外還有一個特徵就是,自殺人數往往會隨著大型災害或是環境變動之後出現大幅增加。例如當年福島縣經歷了日本 311 地震的第二年,日本全國的自殺案件才猛然激增。再往前推到 1997 年日本山一證券破產引發日本金融危機之後,自殺率也是遲到隔年的 3 月才開始飆升。這都證明許多自殺案件,都是由不斷累積的負面能量所導致。

從幕府時代深植在日本人心中那種「知恥」以及「切腹」文化深深地影響著日本社會的價值觀。圖/示意圖
從幕府時代深植在日本人心中那種「知恥」以及「切腹」文化深深地影響著日本社會的價值觀。圖/示意圖

日本民族性對憂鬱族敏感度低,怕被貼上弱者標籤不願就醫

探究日本人自殺人數居高不下的原因,大概也與大和民族不願造成別人麻煩的民族性有著很深的關係。從幕府時代深植在日本人心中那種「知恥」以及「切腹」文化深深地影響著日本社會的價值觀。「不要造成別人的困擾」、「乾乾淨淨的死去」、「用死致歉」,這些觀念讓過去許多中年大叔們在失業之後,突然發現不再被社會需要,乾脆了結自己的生命,免得拖累其他人。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日本人對於「精神健康素養(Mental health literacy )」的敏感度很低,尤其是在職場上如果因為精神壓力過大造成身心問題,幾乎會被週遭的同事評價為「心理素質太弱」甚至直接貼上「做不了事的人」的標籤。結果,憂鬱的上班族只能不斷地忍耐,把苦水往肚子裡吞,最後造成精神健康崩潰。在擁有完善的社會保護網的社會中,自殺對策主要從心理健康領域進行。然而,日本在這一領域非常脆弱,自殺的背景不僅是人際關係的淡薄,還有關係過於密切的問題。

許多人有身心上不協調的問題,卻不願及早去看心理醫生。圖/《不去上班的那天》劇照
許多人有身心上不協調的問題,卻不願及早去看心理醫生。圖/《不去上班的那天》劇照

霸凌其實也是這樣。在密不可分且無法逃脫的人際關係中也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其實不只是日本社會,在台灣社會也很類似,總是對於精神方面的疾病都有著錯誤的偏見,造成許多人明明有身心上不協調的問題,卻不願意及早去看心理醫生,獨自持續往牛角尖鑽的結果,就是一步一步走向絕路。想要有效的解決自殺的問題,就要認知精神壓力也是身體上的一種疾病,及早發現,提早就醫治療,才能有效地減少悲劇的發生。

註:G7意指七大工業國組織(英語:Group of Seven,簡稱G7)是一個由世界七大已開發國家經濟體組成的政府間政治論壇,正式成員國為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加拿大,歐盟為非正式成員。(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延伸推薦】

節目|世界公視大展精選《不去上班的那天》:25 歲的小桃(伊藤莎莉飾)有著平凡的工作、戀情跟生活,但她有一個從未跟別人說過的秘密:「我好想死。」在日本,帕帕基諾(Papageno)指的是曾經考慮自殺,但選擇活下去的人們。在這些帕帕基諾的旅程中,慢慢發覺除了結束生命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選擇的可能性?

節目|《青春發言人:我自殺但我想活下去》:青少年自傷自殺專題,預訪將近十所國高中的輔導老師。設計互動體驗網頁幫助一般人認清對自傷自殺的迷思。

文章|轉念無助緩解憂鬱症,患者真正渴求的是聆聽與理解

作者:福澤喬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2023.10.11

在日本擔任十年特派經驗,並在《Joel來談日本》分享日本新聞、專注日本社會觀察。曾任熊本縣觀光推廣大使、著有《當我們一起活到100歲-人生百年時代,日本教我們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