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學穿救生衣、小二學浮潛……打開墾丁國小老師的獨門海洋課程

墾丁國小有家長在社群媒體分享孩子的海洋教育課程,令城市親友羨慕不已。在墾丁國小,一年級學穿救生衣、二年級學浮潛、三年級自由潛水、四年級SUP訓練……階段性提升學生的海域技能,更意外帶動了學習動機,因為要到戶外上海洋課,作業一定要先寫完,孩子們都拚了。

將海洋融入生活中,是許多墾丁國小學生的成長經歷。圖片提供/曾景明
將海洋融入生活中,是許多墾丁國小學生的成長經歷。圖片提供/曾景明

我從大學畢業就直接到恆春半島任教,原本以為在墾丁只要待個兩三年就玩夠了,可以調回高雄了,沒想到遲遲無法離開那片海,就這樣在恆春半島待了二十六年,在恆春結婚定居,有了三個小孩,在恆春半島落地生根了。

墾丁國小致力發展海洋學校已經超過十年,其他多元課程也相當豐富,尤其當時的校定海洋課程專任老師是底子超強的陳淑芳老師。所以在自己的小孩要就讀國小時,就決定將孩子送去墾丁國小就讀,一年後,自己也跟著申調到墾丁國小任教。但是,調入墾丁國小時,淑芳老師就去帶班當導師了,學校改而安排我當海洋老師,負責校定海洋課程。為了讓孩子上海洋課才入學,怎麼自己變成海洋老師了?!

擔任「海洋老師」規劃課程,「玩真的」也「真的玩」

「海洋老師」一開始聽起來是非常夢幻浪漫的工作頭銜,但是接著想到自己並非海洋相關科班出身,一直以來只擔任低年級導師的我,忽然要負責全校12班的校定海洋課程,光那年暑假的備課就無比焦慮。

不過回想到自己有三個孩子,都是一出生五六個月就往海裡丟,泡海水長大的,而且在恆春半島任職二十幾年,多少參加過許多在地生態研習,為了下海也多少學了相關海洋知識,也有許多水上活動的教練朋友。所以在教室上課或許還有得加強,但是帶小孩下水倒是已經很上手了,加上當時校長也放手讓我規劃,行政團隊也都積極支援,後來學校的海洋課程就變成能下海就下海的課程方向,變成以實際親海為主軸,「玩真的」也「真的玩」的海洋特色課程。

墾丁國小海洋課程訴求實際親海,「玩真的」也「真的玩」。圖片提供/曾景明
墾丁國小海洋課程訴求實際親海,「玩真的」也「真的玩」。圖片提供/曾景明

一到六年級階段性提升海域技能,畢業典禮潛水領證書

之後經過一年的摸索與調整,課程架構逐漸穩定,目前的課程安排就是:一年級戲水,學會自己正確穿著救生衣,帶著面鏡在學區內的香蕉灣潮池漂浮戲水,消除對海的恐懼。二年級開始正式浮潛,孩子已經不需穿救生衣,靠著蛙鏡呼吸管在腰胸高度的潮池漂浮浮潛。三年級初階自由潛水,穿上蛙鞋踢動,可以到外海浮潛,並躬身潛入海中。四年級開始進行SUP訓練,學習立槳的操作,掌握板上平衡。五年級開始挑戰衝浪,延續SUP的板上平衡感,挑戰追浪奔馳的喜悅。而六年級就進入海洋訓練的最高殿堂:潛水訓練,讓孩子有機會潛入海中,親眼看見海底的實際樣貌。最後在潛水畢業典禮中,讓孩子在海中領取海洋畢業證書。

就是這樣的課程安排,讓孩子有階段性的提升學生海域相關技能,並在無法下水的冬季,安排知識性(如認識海龜、珊瑚、潮汐……等)、創作性(彩繪、海廢創作……等)的課程。

潛水畢業典禮是墾丁國小海洋課程的重要環節。圖片提供/曾景明
潛水畢業典禮是墾丁國小海洋課程的重要環節。圖片提供/曾景明

親師生合作,專業安全海洋課程令城市孩子嚮往

要將學習場域從原本相對安全的學校,延伸到相對有危險性的戶外,尤其是開放海域,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家長的疑慮,初期帶孩子到海邊進行戶外課程時,仍然會有家長不放心,會到現場關心,站在珊瑚礁上緊盯著自己的小孩。

幸好主要進行海域課程的香蕉灣潮池,是封閉的海水潮池,水深在腰胸之間,加上是小班教學,也有多位老師支援,所以就比較安心。加上後來教育部活化教學與多元學習計畫經費支持,聘請的教練指導與戒護,更加的專業與安全。而且活動期間,也會有影像紀錄,讓家長看到相對安全的環境與學生開心學習的過程,就放心許多。

後來家長甚至協助提供相關在地資源,如設備添購的建議、提供活動後沖水水源,讓海洋實習課程更加安全舒適。後期還因為家長在社群媒體分享孩子在學校的各種海上課程紀錄,竟讓許多市區的親朋好友羨慕不已,讓家長也能更以孩子的發展為傲,增進家長們對學校推展海洋教育的認同,更加穩固學校推展海洋教育的發展方向。所以墾丁國小整個校定海洋課程的形成,除了要有校長的帶領、教師的推動,還要家長的支持,真的缺一不可。

戶外海洋課程提升學習動機,下一步是回饋海洋

當然,唯一不用擔心的,就是小孩的接受度,為了去海邊上海洋課,孩子們拚了,最基本的,作業一定要趕出來,誰也不想在海邊寫作業吧,是的,戶外海洋課程也意外的帶動學生學習動機。

而且,墾丁國小陸續匯集了許多愛海的教職員,12班的小學校,有18位教職員有合格潛水員執照,在師資極度缺乏、教師流動已經是常態的偏鄉小學,墾丁國小目前正式教師接近滿額,今年更只有一位老師因家庭因素申調回高雄。

而位於台灣最南端,更偏遠的墾丁國小鵝鑾分校,44個孩子中,竟有18個是遠從二三十分鐘車程外的市區來就讀的,甚至有遠從台北大安區特地轉學下來的。所以海洋教育在台灣普遍還是需要被加強推廣的部分,但是對實際執行海洋教育的墾丁國小來說,反而是學校離不開海洋了。

《海洋日記》主角之一王路卡是墾丁國小學生,已取得合格潛水員執照。圖/《海洋日記》
《海洋日記》主角之一王路卡是墾丁國小學生,已取得合格潛水員執照。圖/《海洋日記》

雖然學校有滿滿令人羨慕的親海課程,但是《海洋日記》中紀錄的孩子們,帶著學齡前就累積的濃厚海洋底蘊,以及家長陪伴在海邊成長的歷程,將海洋融入在孩子的生活中,是比學校課程更加貼近海洋的成長經歷。

看了《海洋日記》孩子們的生活,真的覺得這才是海島國家最自然的生活方式,也是學校之後所要努力的方向,讓孩子更認識海洋、爭取更多親近海洋的機會,學習更多海洋相關知識,更重要的,要了解海洋所面臨的困境,身體力行的回饋海洋,讓這片陪著我們長大的海洋能持續美麗。

接下來,墾丁國小也要規劃成立淨海小隊,與當地友善海洋的企業合作,協助訓練孩子取得開放水域潛水員執照,讓孩子實際潛入海中進行淨海行動,讓潛水也能寫入孩子的海洋日記中。

《海洋日記》拍攝孩子與海洋的故事。

【延伸推薦】
節目|《海洋日記》:以孩子和海洋的互動為重點,用好奇和觀察的眼光陪伴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讓孩子們在海洋中自由發展他們童趣的靈性。
節目|《我家住海邊》:藉由認識與紀錄八種「即將消失的傳統漁法」,看見身為海洋民族曾有的生活樣貌,及與大海相親相愛的故事。

作者:曾景明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2023.09.01

曾景明

大學畢業就到恆春半島任教,以為只會待兩三年,沒想到因為太喜歡海,就待了二十幾年。有了三個小孩,一開始請了育嬰假,陪孩子盡情的泡海水長大,沒想到玩著玩著,復職後就被新學校抓去當海洋老師了,比起老師,現在比較像水上活動教練,同事戲稱:以前在大學校是想下水卻不能下水,育嬰假的時候是想下水就可以下水,現在是不想下水也得下水。以號稱全台灣最怕冷的海洋老師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