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戰爭」關鍵下半場,考驗半導體產業跨國治理能力

2020年至2023年,在新冠疫情與俄烏戰爭影響下,台灣突然之間成為全球的焦點,以台積電為核心的半導體產業,正決定著世界轉動的速度與方向。暢銷書「晶片戰爭」指出,「半導體與軍事力量環環相扣」,下一代戰爭武器包括無人機、通訊系統、感應測試器等使用,都仰賴新世代半導體技術。台灣半導體產業在領先的基礎下,如何應對?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圖/《晶片戰爭》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圖/《晶片戰爭》

過去三年,台灣這個地不大、人不多的島國,突然之間成為全球的焦點。以台積電為核心的半導體產業,正決定著世界轉動的速度與方向。

對多數台灣人來說,手中的iPhone、桌上的電腦,或是行駛的電動車,或是可以暢意使用的網路服務,沒有晶片,就沒有數位服務。此外,半導體產業是台灣年輕人職涯的好選項,進入台積電或IC設計公司當工程師,儼然就是台灣社會的人生勝利組。而對1200萬的台灣股民來說,台積電不僅是穩健的投資選擇,IC設計公司更常常是股王候選人。

半導體產業創造經濟力量,也是台灣實現全球參與的關鍵

就我個人的角度,半導體產業也是有著特別的關連。一是我所就讀的大學,就鄰近新竹科學園區,我許多學長姊、同學、學弟妹,都在畢業之後投入這個產業,他們的優秀,讓我相信有一群優秀的人才撐出台灣的競爭力。二者,畢業之後,我曾擔任十多年的財經科技記者,跑過一段時期半導體產業,也近身採訪過多位相關公司的領導人,因此我清楚知道,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成功,除了有著歷史際遇上明智的選擇,追求自主技術與創新的企圖心,是奠下台灣今日優勢基礎的關鍵,而半導體產業不只創造出經濟面的力量,它更是台灣能夠突破政治地位不明朗的現實限制,實現全球參與的關鍵。

「半導體與軍事力量環環相扣,過去冷戰時期是如此,在未來新一波的全球武器競賽中更是扮演關鍵角色。」美國學者、同時也是暢銷書作者米勒(Chris Miller)指出。德州儀器當年的興起,其實就是依靠著軍事國防的需求而生。而全球再歷經covid-19疫情、美中對抗、俄烏戰爭後,國際局勢大不同,軍武力量又成為國家競爭關鍵,尤其是下一代戰爭武器,已經進入無人機、通訊系統、感應測試器等使用,全部都要仰賴新世代先進的半導體技術。70 年前還不存在的產業,不僅決定今天,更影響未來世界的樣貌。

米勒的著作著重從晶片科技發展歷史的縱深,切入大國競逐的分析。而紀錄片《晶片戰爭》,則是從台灣、上海、布魯塞爾、舊金山、亞歷桑那鳳凰城、俄亥俄州、都柏林、荷蘭,讓我們看見事件現場中,正在重新定義世界地緣政治的晶片戰爭中,這些最有影響力的參與者,他們如何思考未來與應對。

暢銷書「晶片戰爭」作者Chris Miller接受紀錄片採訪。圖/《晶片戰爭》
暢銷書「晶片戰爭」作者Chris Miller接受紀錄片採訪。圖/《晶片戰爭》

「晶片戰爭」下一階段難題:供應鏈風險管理與跨國盟友競合

「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遭美國工會請願,要求擋台灣人力」、「台積日本二廠明年4月動工 2026年12奈米量產」、「德國大筆資金補貼台積電、英特爾投資,引發內部相關討論」,比起影片中的策略想法,2023年第二季起,我們已經看到主要市場國家的實際動作與挑戰。

在過去,台積電與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成功關鍵在於,從設計、製造、封測,在連接到下游如鴻海這類的ODM代工廠,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中心,南北大約一百公里的範圍內,形成了一個良好互動的產業聚落,然而,在政治軍事的因素下,分散化的運作模式固然可以降低供應鏈風險,但對於台積電及相關供應鏈的管理運作,將會是一個艱難的調整。

不僅是資源的配置與供應鏈協作機制, 台積電是否具備國際化營運的人才,來面對不同社會文化,公司如何進行內部治理、當地法遵原則這些要素,融入各地社會,是更嚴酷的挑戰。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就曾在公開演講中直言,美國設廠製造出來的晶片成本,要比台灣高出50%,「這一條路並不好走」。

半導體產業牽動著世界政經局勢發展。圖/《晶片戰爭》
半導體產業牽動著世界政經局勢發展。圖/《晶片戰爭》

半導體產業供應鏈需協同合作,產業盟友是否願意相信中國?

台灣的確善用地緣要素建立起優勢,但另一個值得注意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崛起,早年發展的背後,在技術上其實有來自美國的支持,而產業邁向成熟化的歷程中,許多的相關設備材料、輔助設計軟體等,包括影片中提到的荷蘭ASML的EUV極紫外光的微影設備,是來自許多國家科學家、工程師的協同合作,以及公司之間的利益共享才創造出來的局面。

晶片大廠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就曾說過,相較於競爭者英特爾的獨立作業型態,台積電已經學會跟400名伙伴一起合作共舞,這是極大的優勢。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挑戰不在於中國科學家與工程師的能力,而是在於中國是否願意融入產業的供應鏈,以及其他產業盟友是否願意相信中國的合作誠意。

科技人才短缺,半導體產業需仰賴跨國合作掌握技術趨勢

面對未來,台灣政府單位固然已將半導體產業列為國家級戰略,但少子化的浪潮,使得科技人才面臨短缺,大專院校增加理工學生人數的同時,卻也引發國內人才配置失衡,造成其他產業因在薪資上相對劣勢,招不到人才,缺乏創新力,造成產業萎縮的隱憂討論。

此外,相對於台灣半導體產業崛起初期,包括張忠謀在內,都是有著較深厚的海外連結與技術歷練,目前台灣新生代人才,在缺工的情況下,畢業即有工作的狀況,海外留學人數也減少,如何透過跨國合作,持續掌握國際技術趨勢,厚植先進研究能量,不僅僅是台積電單一公司的責任,更是整體產官學界都必須共同思考的問題。

晶片供應從商業競爭變成政治化議題,已使得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未來發展更加複雜和具有挑戰性,不僅僅是需要能應對國際的局面,確保國家安全,同時也需要考量台灣國內未來願景的設定。全球短期內無法單純地脫離台灣等地的供應鏈,但面對主要國家開始回頭重視半導體的投資,台灣在領先的基礎下,仍必須審慎以待,才能確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台灣的經濟安全。

【延伸推薦】
紀錄片|《晶片戰爭》:新冠肺炎造成的全球疫情顯示出強權大國對於戰略性產品的依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半導體持續短缺。

作者:盧諭緯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2023.9.4

盧諭緯

現任DMA台灣數位媒體應用暨行銷協會秘書長,曾任《數位時代》編輯總監、IC之音廣播電台《數位領航家》主持人、《Shopping Design》雜誌創刊編輯統籌、《PC Office》雜誌總編輯、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企劃。長期關注數位科技、財經管理及創意文化議題。喜歡在虛擬數位世界與現實互動現場間穿梭,發現未來創新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