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國寶級導演路易斯·布紐爾(Luis Buñuel Portolés,1900-1983),擅長以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註)風格,拍攝出許多挑戰且暗諷階級、宗教及社會的作品,但他在初期也因此受到影響,沒有金主願意資助他拍片,《無糧之地》(Las Hurdes: Tierra Sin Pan)便是在這段創作低潮期誕生的作品,也是他的職涯中唯一的紀錄片,對他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布紐爾 超現實人生》(Buñuel en el laberinto de las tortugas)便以動畫方式,結合該紀錄片的真實片段,用虛實交錯的手法,紀錄了布紐爾的拍片過程,以及他與心魔交鋒後,頓悟出真實自我的歷程。

《黃金時代》後慘遭封殺,布紐爾踏上紀錄片之路
布紐爾的童年,對他的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出生於西班牙阿拉貢,自小生長在家境富裕的環境,其成長背景深受宗教薰陶,但留著叛逆血液的他,長大後挑戰傳統並反叛宗教權威,他的出道作品,是與超現實主義畫家「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合作的《安達魯之犬》(Un Chien Andalou),本作推出後便一砲而紅,但兩人在隔年推出第二部作品《黃金時代》(L’Age d’Or)前鬧翻、漸行漸遠,該片也因內容暗諷宗教、政治和中產階級的虛偽,而遭到禁播長達五十年,連帶出資贊助他拍片的貴族友人「查爾斯諾艾爾」(Charles Noailles)受到牽連、終止對他的資助,布紐爾更因此被法國封殺。

就在他一籌莫展之際,他想起了在《黃金時代》映後散場時,與他搭話的攝影師兼紀錄片工作者「埃利勞達爾」(Eli Lotar)。埃利給了他一本介紹拉斯烏爾德斯(Las Hurdes)的書,這裡也是西班牙最貧瘠、偏僻的地方,埃利希望布紐爾能夠前往當地拍片,用作品將它的現況揭露於世,好讓世人知曉並伸以援手。布紐爾日夜翻讀這本書,最後決定以紀錄片的方式拍攝,並命題為《無糧之地》(Las Hurdes: Tierra Sin Pan)。
為了籌措資金,他致電給好友達利,想跟他借錢拍片,或請他幫忙說服金主,卻遭達利以「吉普賽人算命,建議他別借錢給朋友」而拒絕。陷入低潮的布紐爾,便去找了家鄉老友、同時身兼藝術家與教職的「拉蒙.阿辛」(Ramón Acín)談心訴苦,拉蒙承諾布紐爾「若是中獎就贊助你拍片!」想不到真的中大獎,拉蒙不顧老婆反對,帶著獎金與布紐爾會合,布紐爾也找了提供紀錄片素材的埃利擔任攝影師,曾在《黃金時代》合作過的作家「皮耶尤尼克」(Pierre Unik)則是編劇,四個人便就此開啟了《無糧之地》的拍攝。

尋求真實卻造假?為了創作開始不擇手段
以「超自然主義」之姿轉身拍寫實的紀錄片,本身就是一件超自然主義的事,布紐爾為了拍《無糧之地》竟開始「製造畫面」。例如,當地有一項傳統活動是「斷雞頭」,要結婚的男人會徒手扯斷雞頭,作為象徵儀式。但問題是在拍片時期,當地並無喜事發生,於是布紐爾決定自己買雞,且不顧拉蒙的反對,打算「製造場面」,然而四人手無縛雞之力,最後花錢請賣雞的商人代勞扯斷。那個瞬間的血腥畫面,不僅讓布紐爾感到震撼,更在他的心中產生了些許「自我懷疑」的漣漪。
他們親眼目睹「拉斯烏爾德斯」的窮困與民不聊生,當地居民得等到山羊從陡峭的山壁上掉落摔死,才有肉吃。然而,山羊若是這麼容易就摔死,那村莊也就不至於陷入如此困境。布紐爾一行人遲遲等不到山羊掉落的一幕,眼看時間與膠捲漸漸用盡,布紐爾心一橫,再度「製造畫面」、在鏡頭拍不到的位置,開槍射死山羊,使牠從鏡頭前掉落山崖。

當拍攝蜜蜂商人與驢子路過的畫面,由於畫面實在過於平淡無奇,布紐爾想起了埃利無意間說過:「萬一蜂巢摔破、蜜蜂傾巢而出,便會螫傷驢子與商人」的可能性,便掏錢買下驢子與蜜蜂,並在商人遠離後,綁住驢子、打破蜂巢,讓蜜蜂攻擊驢子。布紐爾認為「死亡潛伏在每個角落,必須想辦法引它出來、逼它現身。」這個極端的方式雖然瘋狂,卻也能夠創造衝擊,加深人們的記憶。然而此舉,最終成為壓垮拉蒙的最後一根稻草,出錢又出力的他,不解布紐爾為何要如此譁眾取寵,憤而揚長而去。

雖然成功拍到想要的畫面,但這些行為,卻在布紐爾的心中,產生了揮之不去的陰影。他之所以來到這塊貧瘠之地拍攝紀錄片,目的是為了將他們的困境揭露於世,以改善他們的生活,但他也懷疑自己用這樣的「人工」方式拍攝紀錄片,究竟是真的在「紀錄」,亦或是在「利用」這個環境,完成自己的創作?布紐爾也並非鐵板一塊,他們在學校拍攝時,天真無邪的孩子向布紐爾示好,他順手抱起了孩子,當更多孩子向他撒嬌討抱,卻也讓他不知所措;隨後在返程路途中,他遇上病倒在路邊的小女孩時,他純粹的給予關心,並阻止攝影機的拍攝。


世人只認達利成布紐爾心結,拉蒙助他回望初衷卻死於內戰
當暴風雨拖累了拍片進度,日漸蒸發的時間與經費,也讓布紐爾昔日的夢魘再度找上他:與達利的漸行漸遠。布紐爾與達利在《黃金年代》開拍前鬧翻,達利雖留下了電影原案離開,但實際上布紐爾才是唯一的導演兼編劇。不過當時的達利已相當有名氣,導致世人看到《黃金年代》,都認為布紐爾只是達利的學徒、執行著他所留下的腳本而已,這點成為布紐爾的心結,後來達利又在他開口求助時背棄他,更是讓布紐爾難以釋懷,心魔演變為惡夢,夜夜折磨。
夢境與幻覺不停地折磨他,強迫他直面自己的內在恐懼與創傷,當「死神」的幻影出現在他面前,他追了上去,透過與死神的對話,坦承了自己的迷失,並想起了拍片初衷。他醒來後,瞞著拉蒙帶走器材,並帶上皮耶與埃利回到村莊,拍攝年輕婦人喪子之痛,以及當地的喪禮儀式。布紐爾希望藉由這個畫面,讓世人看見這裡的窮困,與貧瘠的醫療,嚴重到足以扼殺年幼的生命。他也坦然向拉蒙道歉,一行人繼續合力拍完這部紀錄片。

可惜的是,《無糧之地》因種種因素無法上映,拍完後拉蒙更死於西班牙內戰中,遭佛朗哥軍隊槍斃,雖然之後該片獲准公開,卻因拉蒙被政府視為「無政府主義者」遭到除名,這件事成為布紐爾心中的遺憾。三十年後,布紐爾已是聲名遠播的導演,並被世人尊為「電影大師」,他重新發行了《無糧之地》,將拉蒙的名字放回劇組名單中,並將版權收益歸還給拉蒙的兩個女兒,至今仍是如此。動畫《布紐爾 超現實主義》開場的沙龍討論,預示著「超現實主義」的煙消雲散,但布紐爾成為唯一仍以拍攝「超現實主義」作品而活躍的導演,到晚年仍拍著「超現實主義」的電影,他沒有忘記初衷。

【延伸推薦】
動畫|布紐爾 超現實人生:1930年,超現實大師布紐爾面臨資金困境,好友拉蒙全力資助!布紐爾等人至西班牙偏遠山區拉斯烏爾德斯拍攝,死亡、童年與夢境混雜交織出動人電影!
註: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是一種 20 世紀初興起的藝術與文學運動,以「解放想像力」為核心,強調夢境、潛意識、非理性與偶然性的創作方式。它的作品常常看起來怪異、荒誕、不合邏輯,但卻帶有強烈象徵意義。藝術特色包括:非常不符合現實的組合,例如融化的時鐘(達利《記憶的永恆》)、半人半物的怪異形象、像夢境或噩夢般的場景,擅長使用象徵手法呈現心理狀態和慾望,強調自由、反叛傳統規則。
撰文:張雅雯
責任編輯:許容榕
責任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11.20

日韓雙聲道迷妹,在服務業感受人間冷暖的同時,也兼任公視劇夠特約寫手,以及KKBOX合作翻譯與剪輯師,是個立志成為斜槓少女的半自由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