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黑道不再是大哥當家?嚴密組織式微,去中心化「地痞」犯罪蔓延中

根據日本警察廳資料顯示,日本黑道人數總量從1963年的18萬4千名一路下滑,到2024年僅剩1萬八千多名,平均年齡50歲以上佔比過半,20多歲僅約5%,呈現少子化與高齡化的組織斷層。《日本黑道文化》追蹤這個特殊群體如何一路攀升至公共與企業領域的高位,又在法規與社會排除的雙重夾擊下走向瓦解,正在湧出的新興犯罪型態「地痞」,則是更難以傳統名冊治理的犯罪對象。

圖/《日本黑道文化》
圖/《日本黑道文化》

在犯罪題材層出不窮的內容市場裡,法國德國公共電視Arte出品、麥克·普拉贊(Michael Prazan)執導的紀錄片《日本黑道文化》(The Hidden World of the Yakuza)顯得格外克制,卻也異常鋒利。

普拉贊透過第一手證言勾勒出日本黑道(日語稱極道,Yakuza)從社會底層出身到今日式微的長時段路徑,並以更宏觀的視角追問日本制度與社會縫隙如何哺育並縱容這個「獨特的日本現象」的成長與擴張。普拉贊的企圖,並非再現黑道的浪漫敘事,而是以多元受訪者的拼圖視角,追蹤這一個特殊群體如何一路攀升至公共與企業領域的高位,最後又在法規與社會排除的雙重夾擊下走向瓦解。

黑道契約:向上納貢、對外應對與對內守規

從普拉贊的觀察中,日本黑道的出現,與賭博在日本的流行與國家權力的默許有著密切的關係。自公元八世紀末骰戲傳入,日本社會邊緣人力被動員進入賭博相關行業中,黑道的低位階氣質從一開始便被烙印在身上。進入近現代,加入組織的路徑多半不是以「制度招募」為名,而是以人際牽引為實,所謂「親父」、「兄貴分」的帶領,經由共飲受杯儀式建立「擬血緣」的父子秩序,讓一個少年從暴走族的邊緣身分,跨進黑道的中心舞台。受杯不只是儀式性的飲酒,更是權力與責任的契約化身,宣告個人從此承擔向上納貢、對外應對與對內守規的三重義務。

《日本黑道文化》從江戶時代賭徒與市集攤販的底層群體說起,接續戰後黑市秩序重整與地方勢力壯大,直至滲入建設業與政治界的高位,過程中穿插源自組織內外的證言,包含退役成員、警方與從業女子之聲,構築出制度嚴苛、儀式鮮明且暴力作為忠誠代價的內部文化圖譜。

接著,本片的視角回到當下,從 1991 年《暴力團對策法》與2010年前後各都道府縣反社會勢力排除條例陸續上路後的制度壓力,並以長年觀察記者傑克·阿德爾斯坦(Jake Adelstein)的「關鍵證言」串起極道經營模式被系統性切斷的關鍵節點。

日本黑道有明確的層級與父子秩序,加入組織後須遵守納貢等義務。圖/《日本黑道文化》
日本黑道有明確的層級與父子秩序,加入組織後須遵守納貢等義務。圖/《日本黑道文化》

日本黑道是社會癌瘤,與體制長期曖昧共生

這一系列的紀錄片,意外的打破了我們心中對於極道的既定概念。普拉贊闡述了一個日本黑道的悖論:黑道既是日本社會的癌瘤,卻也曾深植於日本社會的纖維之中,必須從社會分層與結構性不平等理解其生成邏輯,同時警醒於體制長期的曖昧與共生 。

普拉贊在敘事的時候,不以神話化筆法包裹黑道,而是反覆指認其社會出身與結構性誘因。

材料多次提到「誕生於社會殘渣之中」這一表述,提示黑道長期吸納被排擠者與少數群體,並在失序或轉型期獲取生存縫隙與動員資源 。然而,當社會與法規的環境條件翻轉,這套曾被視為「任俠」(註1)的秩序便顯露脆弱。紀錄片的批判面向也由此鋪展:一方面是制度長期的容忍與合謀,另一方面則是在外部壓力,特別是美方對跨境影響的安全擔憂之下,日本開始加速法制化的圍堵 。

就評議面向,阿德爾斯坦的加入形塑了影片的「黃昏敘事」。他在著作《Tokyo ViceTokyo Vice: An American Reporter on the Police Beat in Japan》與《The Last Yakuza: Life and Death in the Japanese Underworld》中長年梳理警方、媒體與組織之間既對抗又交易的微妙關係,也多次強調傳統黑道的退潮與斷代問題,使紀錄片更靠近一種「去浪漫化」的視角 。相較於2013 年的《Twilight of the Yakuza》曾被批評過度接受黑道自我神話的榮光敘述,這次則更著力於法制與制度如何逐步拆解其資源網絡與公共面貌 。

日本黑道文化長期與體制曖昧共生。圖/《日本黑道文化》
日本黑道文化長期與體制曖昧共生。圖/《日本黑道文化》

黑道不能申請銀行帳戶,法規與分裂造成人數崩跌

當影像的直覺轉化為數據與制度史時,黑道退潮更顯清晰。日本警察廳資料顯示,極道總量從1963年的18萬4,000 餘名一路下滑,到2024 年僅剩18,800 名,首度跌破兩萬門檻;平均年齡在2022年已達 54.2歲,50 歲以上佔比過半,20多歲僅約5.4%,呈現嚴重少子化與高齡化的組織斷層。主要暴力團體均出現收縮,包含山口組、神戶山口組、住吉會與稻川會在2021至2024年間持續走低,這些變化繪製出一張「整體縮編」的行業地圖 。

推動這場衰退的外因,首先是法規與條例的長期擠壓。《暴力團對策法》框架奠定後,2010年前後全面鋪開的各地排除條例更徹底切斷黑道與正規經濟的接點,自銀行帳戶與信用卡到車險與手機合約,日本政府透過法律關閉了黑道在現代社會生活的金融管道,使成員在日常經濟生活中遭遇系統性斷絕,成為難以承受的社會與財務枷鎖。

加上黑道內部因為財務與權力矛盾迅速引爆:2015 年山口組的重大分裂將近三成成員抽離,導致長期內耗與暴力衝突,並進一步削弱招募與資源分配的穩定性,讓「做黑道能致富」的夢想在新一代眼中徹底破滅。外壓與內崩相互強化,構成一個自我加速的死亡螺旋:財務緊縮引發派系爭奪,分裂加劇組織失能,再伴隨社會排除,使招募凍結與高齡化惡化,最後削弱對外暴力與避險能力。

新犯罪型態「地痞」湧現,黑道也轉往詐騙洗錢虛擬資金流

當傳統金字塔退潮,一種更鬆散、去中心化的犯罪樣態浮出水面——「地痞」。這類團體沒有明確規則與層級,更像朋友網絡的延伸,能做黑道因法規而受限之事,從金融行為到帳戶開立都可暢行,以低可視度與高度流動性在城市縫隙穿梭,被描述為「更惡劣」且更難以以傳統名冊治理的對象。這也揭示了日本治安治理的結構性新課題:過去對付的是有門牌、有家規、有資產與地盤的「可見巨像」,如今面對的是由臨時關係編織而成的多頭蛇。

「地痞」指沒有明確組織與層級的鬆散犯罪,正在日本逐漸成長。圖/《日本黑道文化》
「地痞」指沒有明確組織與層級的鬆散犯罪,正在日本逐漸成長。圖/《日本黑道文化》

更棘手的,是退出之路的窄化。大量黑道前成員在社會復歸上遭遇金融與身份的雙重封鎖,工作難尋、信用難立,即便有離開意願,核心幹部未必允許,導致「退場即失足」的風險持續存在。對未來的判斷因此分岐:有人認為暴力團的時代將在數年內終結,也有人警告在經濟惡化與警力稀釋時,黑道可能以新姿態回潮,帶著「保護日本」的自我使命敘事再度登場 。

站在2025年的座標上看,這並非簡單的「消失或存續」二選一,而是「組織型犯罪的表面萎縮」與「平台化、鬆散化犯罪的擴張」能否被制度與社會支持系統有效接住的長期賽局。

日本有專門報導黑道相關故事的雜誌。圖/《日本黑道文化》
日本有專門報導黑道相關故事的雜誌。圖/《日本黑道文化》

犯罪投資組合也出現結構轉向。過去依賴的店家保護費與企業總會屋等「人力密集型」項目因排除條例而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利潤率更高、跨境與數位依賴度更強的詐欺與洗錢模式,包括針對高齡者的「是我是我」電話詐騙(註2),以及利用加密貨幣與境外平台複雜化資金流的流程,並伴隨跨國軍火與毒品串流的高風險交易,讓頂層少數人反而可能更富。這種「由寬轉窄」的企業化重組,讓組織在日本社會中的公共影響力淡出,但在全球資金與網路空間中的隱匿能力卻同步提升 。

《日本極道文化》快速勾勒出日本黑道所構成的一張互為因果的三角關係圖,社會邊緣化與擬血緣文化提供了組織的生長土壤,暴力與儀式構築了可傳承的秩序與威懾,資本與地盤的滲透打造了現金流,直至法律與社會態度翻轉,黑道道被迫退場,同時以「地痞」等新態樣回填空缺。

若要避免地下世界在另一個角落重新繁殖,政策應在斷開資金鏈與補足社會安全網之間取得動態平衡:一手強化金融偵查與跨域執法,一手為願意復歸者提供可行的信用重建與就業管道。當這兩條線真正交會,地下秩序的供需兩端才可能同步萎縮,讓城市的陰影不再成為下一輪犯罪創業的孵化器。

《日本黑道文化》公視+線上看

註1:「任俠」指仗義而行、扶助弱小,不畏強權的義行。

註2:「オレオレ(是我是我)詐欺」指詐騙集團趁只有年長者在家的平日時間打電話,長者接電話後詐騙集團馬上說,「是我!是我!」長者可能會接話「是你啊!孫子!」易遭詐騙集團順藤摸瓜編謊詐騙。

【延伸推薦】

紀錄片|《日本黑道文化》:日本黑道生於社會底層,卻成功攀上頂層,甚至進入政治權力核心。他們曾不可一世,但卻無法無天,導致全日本社會群起對立,如今,他們在社會越發難以生存,但故事尚未結束……。

文章|日本人的禮貌從小學開始培養,追求集體與協調性卻是教育的雙面刃

文章|端島(軍艦島)象徵日本文明結晶,也乘載朝鮮勞工遭殖民壓迫的多重歷史

作者:福澤喬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9.16

福澤喬深耕日本社會與經濟觀察,擁有台日政府關係、企業策略以及市場行銷專業,並在多元媒體領域耕耘多年,精準掌握未來契機。臉書的粉專「Joel來談日本」,現在已經擁有超過十一萬人追蹤,每日分享最新日流資訊。他曾任臺灣食品安全、台灣觀光協會以及行政院國發會Startup Island Taiwan日本事務顧問,熟悉臺日產業連結與趨勢。現為日本熊本縣民電視台對台事務的窗口,以情報分析與媒體經驗促進兩地新創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