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稱李雙澤是台灣的巴布狄倫,他與胡德夫等人被尊為70年代台灣校園民歌運動關鍵人物,曾在淡江大學一場西洋民謠演唱會上直問觀眾:為什麼我們不唱自己的歌?之後點燃民歌創作的火苗,譜寫《我知道》《送別歌》《愚公移山》《美麗島》等歌曲。1977年9月10日,李雙澤為了拯救一名溺水的外國遊客不幸溺斃,來不及發表的《美麗島》則由友人楊祖珺與胡德夫整理其手稿編錄而成,傳唱至今。

李雙澤是70年代啟蒙台灣民歌的關鍵人物,他是一名作曲家、民歌歌手,同時也擅長繪畫、攝影與寫作。才華洋溢的他,總是比同時代的人走得更快一步。
你可能不曾聽過李雙澤的名字,但一定聽過「美麗島」這三個字。《美麗島》雜誌是台灣70年代黨外運動時期的重要刊物,也是引爆台灣歷史重大政治事件的起點。而《美麗島》雜誌的命名,正是取自李雙澤創作的歌曲《美麗島》。
有人稱李雙澤是台灣的巴布·狄倫(Bob Dylan),但是他真正開始創作歌曲,卻是在揹著吉他、手握可口可樂走上台的「淡江事件」之後。那一天,他用音樂點燃青春的火焰,向一代人傳遞出一股力量—「唱自己的歌」。

遊歷海外開拓世界觀,淡水校園的隨興遊俠
就讀淡江大學的李雙澤,朋友們記得他壯壯的身影,總是穿著牛仔吊帶褲,因為他畫畫的時候,可以把畫筆隨手插在吊帶褲的口袋裡。他很隨興,將生活投入在藝術之中,繪畫、攝影,以淡水鎮為主題,揹著畫架四處寫生,拿著相機記錄人們日常生活的痕跡。
李雙澤曾經遊歷美國、西班牙,向外接觸世界,繞了一圈回來之後,他形成了和當時大部分的台灣青年學子不同的世界觀。「我在哪裡生活,我就要在哪裡效力。」那個年代,多數青年人嚮往西方文化,而他卻在創作的小說〈再見巴可〉裡寫下這樣一句話:「我現在要回家了,我回我的家鄉,台灣Formosa。」
70年代的淡水,山川蔓延與淡水河相伴。淡江大學的學生在尚未被大量開發的土地上,自成一個遺世獨立的社群。與此同時,台灣各地的大學校園正瀰漫著肅殺之氣。台大哲學系事件、成功大學共產黨案,直接影響了校園師生的思想與言論空間。
在淡水的校園裡,李雙澤卻活得像個遊俠。同窗好友形容:「他不必上課、不必念書,他去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他的熱情與隨興,凝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們常在校園外的一棟農舍聚會,那裡被稱為「動物園」,一個雜亂卻自由的開放空間,猶如美國下城藝術家的閣樓(Loft)。愛好藝術、文學與音樂的人在此聚集、暢所欲言,將理想凝聚成前進的力量。
音樂評論家馬世芳說,他在李雙澤身上看到的,是青年人的熱血:「一種必須義無反顧地朝著那個方向衝過去的力量。我必須用我最擅長的方式,去啟蒙更多的人,去點燃這把野火。」

「淡江事件」唱自己的歌,點燃青春火焰
李雙澤一夕成名的「淡江事件」,發生在1976年。淡江大學舉辦了一場西洋民謠演唱會,原定演出的歌手胡德夫因傷住院,由李雙澤代打演唱。他在上台前,就對朋友們說:「我們今天要來好好鬧一下。」
當時,多數表演者演唱的都是西洋流行歌曲。李雙澤一上台,便對著台下直問:「為什麼大家不唱自己的歌?」他隨即唱起《補破網》等台灣民謠,台下立刻騷動不已,噓聲四起。回憶起那天,有人說李雙澤在舞台上怒砸可樂瓶,有人說他早已安排好暗樁,也有人認為他的行動是有備而來。
眾說紛紜,都改變不了一件事。那一晚,李雙澤以行動點燃了青春的火焰:「我們要唱自己的歌」。
事件之後,餘燼未滅,《淡江周刊》連續兩個月燃起熱烈討論。從最初批評李雙澤擾亂秩序的行動,到逐漸聚焦問題的核心:「為什麼不唱自己的歌?」。火苗落地,成燎原之勢,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果要唱自己的歌,我們有什麼歌可以唱?」

李雙澤開始創作,唱土地、鄉土與人民
李雙澤認為自己點燃了這把火,應該負責任地寫下去。1977年,他開始認真動筆寫歌。《我知道》由德文系教授梁景峰作詞,以父子對話寫下樸實的回答:「小朋友,你知道嗎,我們吃的飯哪裡來?我知道呀,我知道,那是農民種的。」另一首《送別歌》由李雙澤作詞作曲,歌裡寫的是淡水大屯,他生活的土地,也是他創作的養分:「我送你出大屯,看那大屯山高又高。我又送到大河邊,看那大河長又長。」
土地與鄉土,以及在這片土地上努力打拼的人民,唱出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歌。《愚公移山》由楊逵作詞、李雙澤作曲,更直接唱出這份連結:「土地是我們的,我們的祖先開墾的,土地是我們的,我們要團結幹下去。大肚深似海,水清可見底,大度山不是臥龍崗,龍種早該絕。我們要好好學挖地,要深深地挖下去,好讓根群能扎實,從現在就要學挖地。」
拯救溺水遊客不幸身亡,音樂仍將心意傳唱
李雙澤生前並未發表過歌曲《美麗島》,1977年9月10日,他為了拯救一名在海邊溺水的外國遊客,不幸溺斃。
他曾彈唱《美麗島》給好友、排灣族詩人莫那能聽:「婆娑無邊的太平洋,懷抱著自由的土地。溫暖的陽光照耀著,照耀著高山和田園。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莫那能反問他:「篳路藍縷是什麼意思?如果是開墾、除草,那不對啊!在你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同時,我們原住民就開始顛沛流離。漢人把稻田變成你們的,我們山地人就只好到山上去。」李雙澤愣了一下,隨後哈哈地笑出聲。
李雙澤的遺體被送往殯儀館時,莫那能趕去探望。他說,排灣族人要送自己的好朋友離開時,一定要以歌相送,於是唱起李雙澤生前喜歡的歌《美麗的稻穗》。然而,唱到一半,就被殯儀館的外省管理員阻止。
歌曲所承載的,從來不只是旋律,而是那些難以言語表明的心意。即使彼此的歷史與理想不同,如果能在音樂裡嘗試靠近對方,或許才真正是李雙澤所說的「唱自己的歌」。
【延伸推薦】
紀錄片|《不羈:臺灣百年流變與停泊》:透過賴和、殷海光、李雙澤、陳定南等四位主角,尋找時代洪流中”不羈”的靈魂,並呈現台灣百年的時代思潮。
文章|「鹽水大飯店」命名有洋蔥!農運先驅戴振耀獄中吞鹽水拌飯苦撐
文章|台灣人不能忘記的名字:自焚明志的鄭南榕,與催化民主的那把火
作者:致頴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9.10

你來人間一趟, 你要看看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