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資源讓日本長崎外海的端島(軍艦島)成為1940年代起日本能源供給的重要來源,這個填海擴建的島嶼更是近代文明象徵的「海上城市」,TBS劇集《海中沉睡的鑽石》重現端島的熱血年代,描寫關於「勞動尊嚴」與「歷史被遺忘者」的故事。然而,歷史上亦有朝鮮半島勞工被動員至端島、從事高強度勞動的殖民壓迫場景,端島的歷史記憶不是非黑即白,需要更多跨國跨文化的理解對話。

位於長崎港外海約19公里處的端島(Hashima Island),因其形似軍艦而被稱為「軍艦島」,曾是日本近代化進程中的一顆工業明珠。這座僅有6.3公頃的小島,自1810年發現煤礦資源以來,逐步走向關鍵的工業據點,特別是在1890年被三菱合資會社收購後,迎來真正的繁榮時期。三菱展開大規模海底採礦工程,逐步開鑿出數條深坑道,並不斷進行島體填海擴建,至昭和年間,島面積已擴張至原本的三倍以上。
近代文明奇蹟:填海造島的海上城市
1941年,端島創下年產煤411,100噸的紀錄,成為日本能源供給的重要來源。島上的生活設施也日益完備,包括醫院、小學、電影館乃至泳池一應俱全。1916年興建的30號棟,更是日本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公寓,展現了當時對城市生活的前衛想像。端島不只是工作場域,更是一座獨立運作的「海上城市」。
端島的居民多為三菱公司所聘雇的礦工與家屬,生活條件在當時被視為優渥。高密度的都市設計與社區制度使得島民之間的連結緊密,這段記憶在許多原本住在這裡的島民們的回憶中,常被描述為「懷舊且充滿人情味的共同體」。對許多日本人而言,端島代表的不僅是工業奇蹟,更是近代文明躍進的象徵。
這種觀點在2015年端島被列為「明治日本的產業革命遺產」之一時,透過官方機構如「產業遺產情報中心」加以強化。中心主張,端島是日本在短時間內成功實現重工業現代化的實證,並將焦點放在1850年代至1910年間的發展,將戰時的特定爭議視為非該遺產期範圍。
《海中沉睡的鑽石》重現端島歷史,呈現「廢墟浪漫」的歷史復甦
2024年,TBS日曜劇場推出的《海中沉睡的鑽石》無疑成為年度最具話題性的電視劇之一。這部作品集結了曾打造《アンナチュラル》《MIU404》的金三角團隊:編劇野木亞紀子、導演塚原あゆ子、製作人新井順子,他們再次攜手合作,挑戰以70年跨度為背景的歷史敘事,結合戰後活力盎然的長崎端島與現代東京的失落感,構築出一部涵蓋時代、人性與希望的電視詩篇。

據說,這齣劇的誕生,源自導演塚原以及製作人新井造訪了長崎端島時的震撼與啟發。他們以歷史真實為基底,構思出這部跨越半世紀的故事,並以野木的劇本鋪陳情感與主題的層次。選擇描寫「愚直」的人生與人際連結,在節奏與題材上對傳統觀眾構成挑戰。
在美術與攝影設計上,劇組投入前所未有的資源:為重現1950年代的端島,進行全國性的大規模場景取景,建構出包括「銀座食堂」在內的開放式實景舞台,並運用高水準VFX技術(視覺效果,Visual effects,簡稱VFX)融合不同地點,營造出真實卻又富詩意的島嶼空間。劇組更歷時一年訪談曾經住在端島的居民,重建當時方言與生活細節,呈現出超越「廢墟浪漫」的歷史復甦。
劇情以雙時間軸進行故事敘事,交錯描寫1950年代端島的熱血年代與2020年代東京的空虛現實。現代主角玲央(神木隆之介飾)是一位無夢的男公關,在與神秘老婦人いづみ的邂逅中,被引領至一段跨越時空的記憶追溯之旅。透過閱讀日記,他逐漸理解並承接礦工鐵平的精神與信念,為自己的人生找到方向。
其中對於端島,劇中細膩描繪了戰後礦業生活的全貌:從危險的炭礦勞動、缺水與空間匱乏,到緊密如一家般的社區凝聚力,以及遭遇本土歧視與身份排斥的現實,成為一部關於「勞動尊嚴」與「歷史被遺忘者」的真誠描寫。
1974年煤礦閉山後,端島成為無人島,原本熱鬧的社區陷入沉寂。然而,其獨特景觀與歷史意義使它在21世紀重獲關注。2009年開放觀光後,成為世界少數能登島參觀的工業遺跡之一。雖然建築逐漸老化、崩塌,卻也因為「無法重現的遺景」而更具吸引力。島上的參訪通路受到嚴格限制,多數區域仍禁止進入,但透過數位技術,如VR展示、3D重建,讓這段歷史得以跨越時間與空間重新被體驗與記憶。

《海中沉睡的鑽石》在日本播出的時候,引發了劇迷更熱衷於「考察」劇情與分析伏筆,形成活躍的線上社群討論氛圍。這也是在社群媒體發達之後,電視劇觀眾不再只是被動觀看,而是參與一場集體解碼的文化儀式。尤其是劇中所描繪的長崎場景亦引發真實世界的觀光熱潮。端島旅遊報名人數驟增,遊客不再單純追逐廢墟之美,而是懷抱對「曾經存在的人」的共鳴前來朝聖。劇中登場的稻佐山、大浦天主堂等地,亦成為新興旅遊熱點,讓戲劇影響力延伸至地理與經濟層面,創造了「影視與地方創生」成功結合的案例。
日韓對端島歷史詮釋的兩極:「溫情社區」與「監獄生活」
端島的形象不只透過 TBS 的日劇引發人們的討論,也透過NHK等媒體製作的紀錄片被固定下來。不過,儘管日本社會普遍將端島視為近代化的結晶與勞動榮光的象徵,但也無法完全避開部分歷史爭議。1940年代期間,確實有來自朝鮮半島的勞工被動員至島上從事高強度煤礦作業,生活環境艱苦,死亡率較高。雖然日本政府表示這些動員依據當時的國民徵用令,且不屬國際法所指的「強制勞動」,但這一主張始終未獲部分國際機構與鄰國認可。
尤其是韓國方面對端島列為世界遺產強烈反對,認為未忠實呈現歷史全貌。2015年世界遺產註冊時,日本雖承認「曾有朝鮮半島出身者在過酷條件下被迫工作」,並承諾設立資訊中心,讓訪客能了解這段歷史,但韓方認為日本並未履行約定,展示內容迴避了關鍵問題。此後,雙方的歷史敘事持續對立,甚至成為國際外交的焦點。
然而,從歷史學角度來看,端島的記憶並不是非黑即白。戰時與戰後的島上生活顯著不同,日籍居民與朝鮮勞工之間的處遇差異也與制度、時代背景密切相關。從戰後出生長大的日本居民的回憶中所見的「溫情社區」,與戰時被迫工作的朝鮮籍勞工所經歷的「監獄生活」,並非矛盾,而是並行不悖的多重歷史面向。
如果真的要平心而論,端島不僅是一段工業發展的歷史,也是一面映照歷史記憶與國族敘事交錯的鏡子。對日本而言,它是成功的工業遺產,是現代化過程中人類意志與技術的勝利;但在外界部分觀點中,它也是殖民與壓迫的場景。如何同時容納這些多元視角,進行全面且誠實的歷史傳達,是當代日本在文化遺產保存與國際責任之間必須面對的課題。端島的意義超越地理疆界與時代限制,成為關於「如何記憶歷史」的實踐現場。如果未來能夠在互相尊重記憶多樣性的基礎上,開展更多跨文化對話與共感式詮釋,也許這座曾經炭煙瀰漫的小島,將能蛻變為理解與和解的橋梁,而非爭議的前線。
【延伸推薦】
影集|《海中沉睡的鑽石》:男公關玲央與神秘婦人泉美的相遇,揭開70年前端島礦工鐵平的人生際遇,他與三位青梅竹馬糾結的情感與命運,跨越時代真相逐步浮現。
文章|日本人的禮貌從小學開始培養,追求集體與協調性卻是教育的雙面刃
作者:福澤喬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9.1

福澤喬深耕日本社會與經濟觀察,擁有台日政府關係、企業策略以及市場行銷專業,並在多元媒體領域耕耘多年,精準掌握未來契機。臉書的粉專「Joel來談日本」,現在已經擁有超過十一萬人追蹤,每日分享最新日流資訊。他曾任臺灣食品安全、台灣觀光協會以及行政院國發會Startup Island Taiwan日本事務顧問,熟悉臺日產業連結與趨勢。現為日本熊本縣民電視台對台事務的窗口,以情報分析與媒體經驗促進兩地新創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