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下中職名宿的光環,張泰山回到家後是怎麼樣的父親?兒子張可洛追隨爸爸的腳步打棒球,即將啟程到日本沖繩棒球名校興南高校展開留學生活,他給爸爸打了100分的高分,但這100分無關張泰山在棒球場上的豐功偉業,全都是靠著投注在家庭的時間所換來的。張泰山的爸爸早逝,他小時候對於「父愛」其實感受不深,但他用自己的風格,勾勒出理想的親子模樣,用尊重與陪伴,讓孩子們在歡樂中長大。

前中職全壘打王張泰山縱橫賽場20年,堆疊出289轟的高峰,在2018年退役轉任教練,也把部分重心回歸到家庭,那年大兒子張可洛滿9歲,正準備展開棒球隊生涯,沒想到時間點拿捏得如此剛好,他無縫接軌從打比賽的人,變成陪打比賽的人。
「可洛一定會因為打棒球常被拿來跟我相提並論,但我從他開始打球就跟他講,你是你,爸爸是爸爸,不要認為爸爸多好,你一定要多好,你想要走什麼路,我都支持你。」張泰山從來不希望自己成為張可洛的緊箍咒,因為就算是父與子,兩個獨立生命個體的人生光譜也不可能相同。
就張泰山的觀察,他和張可洛之間的差異其實很明顯,像是他能在棒球場上能打滾到41歲的基石,來自良好的身體素質,兒子雖然相比之下不算壯碩,但顯見頭腦思考力更優,面對球場上瞬息萬變的狀況,冷靜沉著的個性就顯得吃香,以智取彌補身材。

打棒球不能只是打好玩,必須看到態度與成績
既然要走這條路,那一定要有所成績!是張泰山對張可洛的唯一要求,這也正是「家規」,他回憶自己一開始打棒球並沒有得到母親支持,「是後來她說如果我要打,起碼要拿個獎盃回來,看到我達成之後才轉向支持。」所以現在他也向兒子強調,不能只是打好玩,必須看到態度,因為成績勢必是認真付出後才會有的產物,「如果他沒有達到我想要看到的水準,或許就不會讓他繼續打,不過現在他的能力不錯,又很會玩球,棒球觀念也慢慢成熟,只要有看到職棒的機會,我就會讓他追求下去。」
盼望下一代闖出名堂又希望他能快樂成長,所有父母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在督促與給予空間當中拿捏平衡點,張泰山的做法,是將主見還給孩子,唯一參與的部分只有無壓力陪伴,「可洛做的決定我從來不會去干涉,我們會去尊重他想法,打棒球也是他自己想要的,我從來不給他壓力,開心去試試看能打到哪裡。」
舉例來說,即將升上高中的張可洛剛做出一個重大決定,準備到日本沖繩就讀當地知名棒球學府興南高校,展開留學生活,張泰山和太太也舉雙手支持,「即使我今天不是張泰山,如果說家庭經濟有困難,我還是會讓他去,畢竟這是他想要的,我還是會全力支持他想做的事。」陪孩子走一段自己沒經歷過的旅程是種浪漫,但同時也是種賭注,閱歷無數的張泰山這次要換兒子走在前面帶領著他。
或許張泰山早就在準備張可洛離台這天的到來,他回憶兒子3歲時曾一家人到日本旅遊,當時造訪了甲子園球場觀看阪神虎賽事,還買了一件球衣給小可洛,沒想到換來童言童語,直說將來要當阪神虎球員,彷彿在提前預告,他將與日本野球結下不解之緣。
看孩子追夢跟過去自己追夢有什麼不同感覺?張泰山笑說他清楚自己的能力在哪,所以好預判可以達到哪層成就,但兒子的能力怎麼可能有辦法掌握,所以只能等著看迎來哪些未知和大冒險,將為父的擔心先放在一旁。
孩子都是白紙,要填上自己真正想要的色彩
由於職棒時期四處征戰缺少陪伴孩子的時光,放假時和兒子玩棒球,成為張泰山用來拉近親子關係的方式,用彼此手中傳接的紅線球,畫出拋物線變成一道道連結的橋梁,不過這麼多年下來,張泰山卻說一路上最常叮嚀張可洛的是心理層面,並非技術環節,「我通常比較不會指導他,我希望他有自己的想法,先去尋找自己的優點,然後我會再從裡面挑些東西跟他說,而不是強制他要怎麼做,我常跟他講一句話,爸爸只是在觀察你,你要有自己的打法,爸爸不會馬上要你改變什麼。」
目前經營私人棒球學苑的張泰山就時常看到小球員在場館練習時,一旁家長全程緊盯、表情嚴肅,甚至還會忍不住下指導棋,讓他得出面和緩氣氛,「很多家長望子成龍吧,我會說孩子還那麼小,不可以把想法強灌在他們身上,先讓他們從懂的去學習,他們都還是一張白紙,用自己的東西填上色彩,找出真正想要的才正確。」
這些道理是不是從教兒子打球的過程中一點一滴領悟,進而學習如何當個更好的父親?張泰山回答其實不盡然,或許天生沒脾氣的他,本來就具備當好爸爸的特質,也成功營造歡樂的家庭氣氛;為了驗證自己是否及格,他有次在車上問了張可洛,「我問他會給爸爸打幾分?他回答100分。」這100分無關他那些曾在棒球場上的豐功偉業,全都是靠著投注在家庭的時間所換來的。

父母歡樂開放,加上孩子們懂事自立,或許就是張泰山一家能無痛度過孩子成長期的原因,他在最後提供了一條哲學,「其實生活就像棒球,經驗會讓你成長,我相信當爸媽這件事也一樣,第一次當爸媽當然會很緊張,也會想像未來要將孩子塑造成怎樣,不過往往會跟你想像中不同,因為孩子的靈魂具有獨特性,一路上發生大、小事件的經驗累積,讓我們慢慢去做改變,只要孩子沒有變壞,其實就是最欣慰的了。」
如何扮演好父母從來沒有標準範本,畢竟每個家庭的條件與背景存在著差異,但張泰山這一家的例子,肯定能給家有體育生的家長一些參考和啟發。
【延伸推薦】
節目|《膠囊時光》第三季:沈可尚作品,紀錄多對父子與父女間的相處,解構「爸爸」角色的堅韌與脆弱。
文章|作夢也在打棒球,老爸建言讓平鎮高中徐紹予自我要求比別人拚
文章|平鎮高中柯敬賢力求旅外追夢,奮力一擊把球打向爸爸所在的天空
作者:吳敏欣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7.30

自由文字工作者,曾任UDN TV和聯合報體育記者,長期追蹤國際和本土運動賽事,主要負責項目為棒球,從少棒到職棒都有涉略,認為每個層級都有它的魅力,希望能將比賽看不到的故事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