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說「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台積電。」李國鼎被視為台灣的科技教父,帶領台灣經濟從農業轉型到工業、再由工業過渡到資訊科技產業。他一手打造高雄加工出口區、新竹科技園區,讓台灣立足於國際,從政服務一生、始終抱持著「空罐子精神」,持續不斷吸收新知、倒空自己服務他人。
是打造台灣經濟奇蹟重要推手。圖/《競走財經版圖—李國鼎》.jpg)
台灣半導體企業家、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創辦人張忠謀曾說:「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台積電。」
曾任台灣重要部會首長的李國鼎(1910-2001),在1980年代規劃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作為高科技的生產及研發基地,進而催生出台積電。他的前瞻眼光與傳奇故事,可以從百年前開始說起。
從中國南京到台灣,李國鼎要用科學救國
1910年,李國鼎出生於中國南京市,16歲時考進國立東南大學(現在的中央大學),學生時期拜讀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賽福德(Ernest Rutherford)的著作《放射性物質的放射線》,讓他開始對科學產生好奇,並渴望進入更高等學府就讀。
26歲那年,李國鼎進入英國劍橋大學物理系,隨後爆發抗日戰爭,這位前方一片坦途的少年,卻受鼓勵回到戰亂的家鄉,期許自己「以科學救國」。他放棄了碩士學位和獎學金,在兵荒馬亂之際與女友宋競雄結婚,隨後投入航空委員會並在防空學校擔任技術員,再到鋼鐵廠做主任。他也因此累積非常多管理經驗,讓他對工業環境有更深刻的了解。
1948年,他受邀來台擔任台灣造船公司協理,踏上基隆八斗子漁港的台灣造船公司,39歲的李國鼎開始了以科學救國的願景:如何讓台灣走出資源有限的孤島、脫離潦倒的窮困歲月?
喊出「出口第一」,吸引外商來台投資
李國鼎帶領台灣走過兩次經濟轉型,從農業、工業到資訊科技業,更打造了一個先進的財經制度,為台灣打拼出一段光輝歲月。他是台灣經濟奇蹟的締造者,此話一點也不為過。
1951年起的15年間,40多億美元以貸款和軍事裝備的形式援助台灣,為了充分運用這筆金錢,台灣也成立了許多常設機構以整合資源來重建經濟,包括促成了後續土地改革的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這是台灣自給自足的第一步,亦是日後工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而李國鼎即是台灣光復初期其中一群理工出身的財經官員,為國家的繁榮做出重要奠基。
1953年,李國鼎進入經安會工業委員會,評估台灣當前環境後,他相信大力推動外銷是對的決定,因而在1956年喊出「出口第一」的口號。
緊接著,政府開始建立並大力扶植民營工業,在短短幾年內急遽增加了數千家民營企業,台塑集團也是在當時的政策環境下起家。為了更進一步鼓勵投資並加速經濟發展,李國鼎在擔任美援會秘書長時,推動了關鍵的《獎勵投資條例》,讓台灣漸漸脫離對美國的依賴,吸引更多華僑與外商前來投資。

成立全球首個加工出口區,各國都來高雄觀摩學習
1966年,正式從農村經濟邁向工業化道路的台灣,在高雄前鎮區設立了高雄加工出口區,面積大達68.36公頃,成為全球首個加工出口區,吸引各國前來觀摩學習。
當時李國鼎是經濟部長,設置高雄加工出口區是極具里程碑意義的舉措,坐落在高雄港旁,所有的手續只要在一個辦公室裡就能完成。原料、零件、機器設備的進口都免關稅,吸引非常多外國人前來投資設廠,連帶引進了許多新技術。在這之後,楠梓和台中相繼跟進。原預期吸引一千八百萬美元的投資金額,高雄加工出口區創設的第一年,這個金額就已超過一千萬美元。隨著楠梓與台中兩個加工出口區跟進,投資總額在1973年即突破了一億美元。
1960到1970年,李國鼎一心希望台灣減輕對美援的依賴,這段期間也成為台灣經濟轉變為出口的關鍵年代。從美援會秘書長、經濟部長到財政部長,他的策略成功了:台灣工業以18%的平均年成長率攀升,國內儲蓄投資和對外貿易急速成長,衝出台灣的經濟奇蹟。
外貿協會成立的重要推手
一手籌措外貿協會的創辦人武冠雄說,台灣工業持續攀升時,碰到一個問題:產品做出來了,但是不知道怎麼外銷也不懂報價。為了順利將加工生產的產品行銷到國外,在李國鼎的大力支持下,「中國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最終在1970年成立。
台灣外銷產業至此飛黃騰達,紡織、塑膠、水泥等製品取代了原來的鳳梨罐頭等傳統食品加工業,電器與電子產品也崛起。前行政院副院長國科會主委劉兆玄回憶:「李國鼎先生曾說,台灣經濟起飛,他做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把投資環境搞好!」
從1950到1990年,台灣平均國民所得增加了十倍。更不可思議的是,貧富差距竟也同時減少,這是在其他國家很少見的現象,所以才被稱為真正的「經濟奇蹟」。1950年代有許多像李國鼎一樣的政府官員,尤其在財政改革方面,不計毀譽、盡忠職守地為國效勞。

1969年轉任財政部長,致力「均富社會」
1969年,李國鼎接下財政部長一職。有人質疑:學物理的李國鼎有辦法職掌財政?
過往推動經濟發展的他,現在要把目標更往前一步:打造一個均富的社會。李國鼎推動了台灣有史以來最重大的稅制改革與財務革新,成功將國內的財稅制度推向現代化與國際化。
1970年代是台灣在國際外交和政經局勢上最動盪的十年,石油危機、十項建設得需籌措兩千多億經費。為了支援台灣的經濟發展,李國鼎用改善稅務制度來應變。前財政部賦稅署長金唯信回憶:「提高直接稅,另一方面就是把貨物稅降低,當時糖、貨物、電錶、腳踏車都要扣貨物稅,後來都取消掉了……制度結構完全改變,這是李國鼎做財政部長七年非常重要的貢獻。」
至此開始的一連串稅務改革,李國鼎將改革重點放在建立所得稅制(增加所得稅的比重,降低其他稅種,如關稅的負擔)、提高稅收彈性、簡化稅務流程、推動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等,不但降低產業發展和外銷的阻礙,也為政府財政提供更多穩定來源。
喊出「資訊社會」,推廣電腦化
前經建會副主委王昭明說,李國鼎初提「資訊社會」的觀念、將資料電腦化時,沒有人知道他在說什麼。然而時至今日,人們不得不佩服李國鼎的眼光。
前資策會執行長果芸回憶,銀行要電腦化的時候,全體員工都反對電腦化。他們說:『我可以用算盤跟你的電腦比賽,我不一定會輸。』但李國鼎就問了:『你可以同時出兩份紀錄嗎?』」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也提及,美商ITT要進入個人電腦業時,當時已經七十多歲、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李國鼎,他說台灣一定要拿到這筆訂單。於是,他寫信給美國矽谷極有聲望的李信麟,電腦一定要來台灣加工。於是,台灣拿到了電腦業的第一筆代工大單。
1980年,李國鼎求取高雄加工出口區的經驗,在1985年規劃並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作為高科技的生產及研發基地。進而催生出台灣積體電路公司,把台灣的電子、資訊工業推到世界可以看見的地方。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形同一個強力磁場,最頂尖人才紛紛聚集,台灣搖身一變成為全球第三大資訊工業國家。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說,若非李國鼎,台灣今日不可能是半導體產業的火車頭。
創業投資的人越來越多,國內資本市場興起,漢鼎創投董事長徐大麟表示,為何「漢鼎」叫漢鼎?「鼎」就是李國鼎,他促成許多高科技公司的成立,不只是這間公司,太多事情的背後都有李國鼎殷殷努力的身影。

空罐子精神,只做對的事
1991年,高齡81歲的李國鼎在一次演講中,回顧台灣過往四十年的經濟成長,他語重心長地說:「我們的社會並沒有與經濟發展同步成長。我們的生活水準拉高了,但是生活品質沒有提升;我們享有越來越大幅度的自由和開放,卻見到越來越嚴重的犯罪…我們的富裕感增加,但安全感卻減少;物質富有,精神卻是匱乏的。」
這呼應著李國鼎提出的「第六倫」概念,除了中國傳統的五倫,應有一個第六倫「群己關係」,強調對公共環境的愛護與對社會公平秩序的推崇。
他曾說,自己從未忘記身為公僕的角色,而公僕就是要為眾人謀求福利。「我不怕人家說我圖利他人,因為我一輩子都在圖利他人啊!」
抱持著空罐子精神,繼續的吸收新知、繼續倒空自己服務他人。為台灣社會奉獻四十年,李國鼎晚年辭去政務委員職位,受聘作總統府資政,卻退而不休,只要對人民有益的事情仍大力推動。
演講、寫作,即便面對日常瑣事也認真以待,一輩子歷經工業、財經、科技等要職,有重要建樹,自己卻仍過著極為簡樸的生活。
前資策會執行長果芸,同時也是李國鼎深交的多年好友說,得知李國鼎逝世時,內心非常哀傷。「好像被當作泰山的一個人,突然間不見了。」
然而,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早已仔細的記錄下來。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編審莊樹華說,共計有四十八萬頁的史料,都存放在檔案管裡。李國鼎所示範的宏觀與前瞻決策,到今日台灣要面臨的現實課題,後人都能有所學習並挺身接棒。
2001年5月31日,李國鼎病逝於台大醫院,享耆壽91歲。帶領台灣邁向前所未有的經濟變革,他的一生,連創辦「護國神山」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都說:「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台積電。」然而,放下世人的讚譽與掌聲,激勵李國鼎燃燒自己奉獻予民的原因,或許仍回到一個簡單的字:鞠躬盡瘁,唯「愛」而已。
【延伸推薦】
紀錄片|《競走財經版圖—李國鼎》:李國鼎首創高雄加工出口區、新竹科學園區等規劃,帶領台灣從農業轉型工業、再走向資訊科技產業,奠定電子製造王國的地位,造就豐厚潛力的產業未來。
紀錄片|《掌舵風雨世代—孫運璿》:70年代,台灣經歷退出聯合國、與美日斷交,石油危機等困境,考驗當時主掌經濟部和行政院的孫運璿,他在風雨飄搖中,為台灣經濟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莊堯亭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7.29

臨床心理系畢業,投入文字工作十年。是女兒,是媽媽,也曾經是一個孩子。熱愛記錄每一個努力活著的生命,喜歡聽別人的故事,也喜歡說故事給別人聽。典型的樂觀型悲觀主義者,因為這個世界很糟糕,所以更要珍惜身邊的美好,用許多的愛與包容,在文字上、在生活裡,陪伴他人多走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