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運璿有「永遠的行政院院長」之稱,在台灣擔任重要部會首長近二十年,推動基礎建設和科技發展計畫,對台灣的經濟起飛有莫大貢獻。孫運璿帶領台灣走過石油危機、中美斷交等動盪歲月;他更全力支持高科技產業發展,催生工研院、積體電路的技術轉移,一場在小欣欣豆漿店舉行的七人早餐會,更將台灣推向世界級的資訊產業王國。

孫運璿有「永遠的行政院院長」之稱,在台灣擔任近二十年的部長,包括交通部長、經濟部長、外交部長、行政院長等重要職位,推動基礎建設和科技發展計畫,對台灣的經濟起飛有莫大貢獻。
成長於中國東北,性格好勝不服輸
孫運璿(1913-2006)生長在動盪的年代和土地上,受德國、俄國與日本強力外侮的山東和東北,即是他長大的地方。在偏遠村莊的普通家庭裡,孫運璿的父親長年在外讀書,他與母親相依為命,也養成好勝不服輸的性格。
選擇大學時,他的父親告訴他「國家需要懂工程與俄文的人才」,他因此進入松花江畔的哈爾濱學校學習俄文。14歲考進哈爾濱中俄工業大學校,21歲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畢業後,他沒有投入中東鐵路做機電師,而是加入南京的資源委員會並投身電廠的興建工作。
抗日戰爭爆發後,孫運璿撤回南方,奮勇地興建和護送電力設施,隨中國政府領團隊行經陝西、四川、青海等地區。戰爭後,人在美國進修的他原本要返回東北,為了接待一批美國工程師而留下,就這樣被拉到台灣擔任電力公司的機電處長,從修復電力系統的工作開始,成為對台灣貢獻卓著的政治公僕。
打敗日本預言:台灣三個月內會「無電可用」
抗戰剛結束的那幾年,孫運璿是資源委員會派到台灣的第一批電力工程師。由於戰後台灣有許多廢棄發電廠待修復,孫運璿回憶,三千多位日本技師離開台灣,他們預言:三個月後的台灣,肯定一片黑暗。「日本人打敗了,還看不起我們。我想,我一定要好好幹,把台灣的電力做好給你看。」33歲的孫運璿立志為台灣做大事。
時任台電機電處處長的孫運璿帶領團隊到各地工業學校找學生,來電力公司一面工作一面繼續念書,在短時間內修復了80%的電力系統。
往後三十年,無數工程師和榮民開闢了中央山脈,無數的台電員工們積極蓋電廠、築水壩、鋪設全台電力設施。前台電經理李成德回憶,東西聯絡線是他們的第一步,孫運璿陪美國人親自走山路,難走的路走了好幾回。
孫運璿身為總工程師,身負重任並向美方借貸兩百萬美元,完成了多地變電所設施,尤以烏來水力發電廠最為重要。在美方大力援助台灣電力建設後,1957年開始,台灣的發電容量躍升一倍,同時,台電也擬定了以火力為主的發電策略,完成了南北兩地的火力發電建設。
從機電處長總工程師到總經理20年的台電生涯,孫運璿留給台電員工最重要的資產,除了領導人的典範,就是一連串的長期計畫。他全盤規畫了未來十年的願景,透過這些建設,引領台灣人走出了貧窮歲月,也讓各地中小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產生。
奠定十大建設基礎設施、穩定中美實質關係
孫運璿當了兩年交通部長、九年經濟部長與六年行政院長。出任交通部長時,「村村有道路」是他的第一個政策,也奠定了往後十大建設的基礎概念:希望全國老百姓都能公平的享受道路自來水電力等公共設施。十大建設時期,他負責北迴鐵路、桃園機場、臺中港、蘇澳港、鐵路電氣化、南北高速公路等建設的開發。
1973年,孫運璿任經濟部長任內,經歷了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機:國際原油價格飆漲,台灣物價隨時都要飆升。前行政院經建會副主委薛琦回憶,當時孫運璿與李國鼎決定放手一搏,任憑民生用品反應價格,避免人民的預期心理讓情況更糟糕。
在那個不確定的年代,一艘艘貨櫃船從各港口載走貨物,換回逐年攀升的外匯,台灣的外貿成長額居全球之冠,國家和人民財富都在迅速累積當中。
孫運璿上任行政院長時,碰到最大挑戰便是中美斷交,也是台灣在外交和經濟局勢中最險惡的10年。前外交部長錢復表示,孫運璿在危急關頭展現了領導者特質,讓竹科照原定計畫發展,鼓勵旅外科技人士回台創業,《臺灣關係法》更是最重要的關鍵,讓兩國仍能保有實體關係,頂住兩國斷交的壓力。「孫運璿先生在中美斷交之後,對於中美關係雖然斷了,而能夠維持發展到今天,他的貢獻比任何人都要大。」
「小欣欣豆漿店」七人早餐會,開啟台灣半導體業的未來
孫運璿說:「我有6個孩子。前4個孩子是太太生的,老五是台電,老六是工研院。」
前總統蔣經國自1972年開始的經濟發展計劃,在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的建議下,經過近兩年鍥而不捨的往來溝通,1973年,工業技術研究院正式誕生,成為培育台灣高科技產業和高級工程師的搖籃。
孫運璿對高科技產業的支持和重要決策,催生工研院、積體電路的技術轉移,到後來新竹科學園區的成立,把台灣推向世界級的資訊產業王國。
這一切,都從一間看似普通的早餐店開始。
1974年,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交通部長高玉樹、工研院院長王兆振、電信研究所所長康寶煌、行政院秘書長費驊、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及美國無線電公司研究室主任潘文淵等七人相約吃早餐,他們在「小欣欣豆漿店」討論了一個小時,把半導體產業訂為全台灣往後的經濟發展重點。
當年默默無名的科技先鋒,精準押寶看上了CMOS半導體製程技術,那群二十幾歲的年輕小夥子,現在都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領導人。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曾說,今日的高科技,幾乎都是70年代時做的決策,在有限經費下派第一批年輕人到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受訓,帶出的成果卻非常關鍵。曾在美國無線電公司工作的潘文淵積極在台美奔走,成立TAC(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電子技術顧問委員會,對台灣IC產業發展有重要影響。當初這群海外學人不計報酬地熬夜討論、訂出攸關台灣未來的科技改革計畫。
其中一位TAC海外科技顧問團的成員董仕榮回憶,當初有人質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孫運璿以自己職涯做賭注,「孫部長在一群記者的面前拍桌子,他說:假如這不給我做,我就辭職。」成員鄭國賓說,「我們就像一批傻瓜,自己是一點好處也沒有,就是有我們佩服的人在領導我們。」
積體電路技術轉移案耗費千萬美元,卻締造出台灣往後破兆新台幣的年產值。台灣成為全球少數能生產積體電路的國家,推動電子工業,由勞力密集導入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工研院和半導體產業成為火車龍頭,許多科技大老都是從工研院起家,像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聯電董事長曹興誠、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等。
清廉風骨是典範,秘書報稅全填「以下空白」
「全國能做事的人,都是我的人。」是愻運璿的名言,他一生清廉,做事果決。孫運璿任行政院長期間,國民所得翻漲了三倍,經濟成長率超過兩位數。而儘管公事繁忙,他從不忽略家人。長子孫一鶴回憶,小時候經常跟著爸爸到訪各地的電廠,雖然能陪伴的時間不長,爸爸仍把他們放在心上。「爸爸說,政治家不是要講老百姓愛聽的話,政治家是要出來說服老百姓,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做、為什麼要違背民意、為什麼要蓋高速公路、為什麼要規劃國家的長期發展……。」
做該做的事,在工商界始終保持有公誼而無私交的形象,也因此區隔出孫運璿與其他政治人物不同的風骨。孫運璿的秘書說:「到了很大年紀,他還是一棟房子也沒有,就住在公家的宿舍。每次幫孫資政報財產申報,都要問有沒有房子、有沒有土地、有沒有車子還是骨董,每次都寫『以下空白』。」

中風後退出政壇,創千古事業的一生
當孫運璿正帶領台灣走向充滿朝氣與希望的未來,這棵大樹卻轟然倒下。
「凌晨兩點鐘,我被告知父親中風,到現在我還是很怕在晚上十二點後的電話鈴聲……。」孫一鶴說的,是在1984年2月24日那一晚,正熬夜在準備報告的孫運璿,因突發性腦溢血倒地。「我們以前常常跟我爸爸說,他是我們家的大叔。現在大樹倒了,四個小樹怎麼撐也撐不起來。」
在這之後,孫運璿辭去行政部長一職,獲聘總統府資政,偶爾仍能在公開場合看見他以輪椅代步的身影,並在重要時刻為黨內候選人站台。許多人遺憾,孫資政還有許多未竟之政策,亦或感嘆,若孫資政沒有中風,今日的台灣將會很不一樣。
2006年2月,孫運璿因急性心肌梗塞併發症逝世,許多民眾前往靈堂哀悼。前總統陳水扁頒發褒揚令,形容孫資政的一生,是「開臺灣奇蹟之先河」的偉大一生。
有一張孫運璿與夫人合照的照片,後面掛著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致贈的書法字「創千古事業」,這是他在就任經濟部長時收到的禮物。
要創千古事業,孫運璿做到了。走過動盪不安的年代,這一位出生於山東貧窮農家的工程師,帶領台灣人民走向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前瞻的科技事業、清廉政務官的無私,這段歷史永遠不會被忘記。
【延伸推薦】
紀錄片|《掌舵風雨年代—孫運璿》:70年代,台灣經歷退出聯合國、與美日斷交,石油危機等困境,考驗當時主掌經濟部和行政院的孫運璿,他在風雨飄搖中,為台灣經濟打下堅實基礎。
紀錄片|《台灣超級工廠》:深入台灣享譽世界的超級工廠,透視產業冠軍的製造秘密,包括半導體大廠、高粱酒廠、豪華遊艇製造商、健身器材廠與玻璃產業龍頭。 【TaiwanPlus製播】
作者:莊堯亭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7

臨床心理系畢業,投入文字工作十年。是女兒,是媽媽,也曾經是一個孩子。熱愛記錄每一個努力活著的生命,喜歡聽別人的故事,也喜歡說故事給別人聽。典型的樂觀型悲觀主義者,因為這個世界很糟糕,所以更要珍惜身邊的美好,用許多的愛與包容,在文字上、在生活裡,陪伴他人多走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