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健保、為什麼不回母國生?」拆解對懷孕移工的偏見,移工懷孕與雇主權益並無牴觸

懷孕是女性的基本生理權利,但發生在移工身上,當事人往往會遭受調侃「不是來工作,是來懷孕的」。台灣已有超過39萬名女性移工,正值青春年華的她們來到台灣,用盡全力照顧起我們的家,卻被經常忘記她們不只是勞動力,也是活生生的人,有成家的需求,也有為人母的盼望。

安置中心的移工媽媽。圖片攝影/Siswanto
安置中心的移工媽媽。圖片攝影/Siswanto

「外勞都在外面亂幹」、「拜託直接遣返好嗎」、「到底是誰在照顧誰」、「老闆還要幫外勞坐月子?」2024年9月,新竹一名印尼移工在阿嬤房間獨自產子,雇主將監視器拍下的影片放上網後瘋傳,上面這些言論,只是新聞下眾多留言的冰山一角。任何看過這則新聞畫面的人,或許都曾閃過一絲不捨,但到底是什麼樣的憎恨與歧視,讓人可以極盡嘲諷的旁觀這件事?

我服務於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2014年成立移工安置中心至今,協助超過300位懷孕移工媽媽在台灣待產直到產後重回職場。多年來協會遭受許多民眾的檢舉和辱罵,罵我們幫助外國人在台灣生小孩、導致台灣生育率低落。以下我們將逐一拆解常見的偏見,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讓社會大眾更了解懷孕移工的處境。

偏見一:移工寶寶一定是父不詳?孩子出生無國籍?

許多人看到移工懷孕,就先入為主的認為肚子裡的寶寶沒有爸爸,我們在陪伴移工媽媽產檢時,也常被好奇的民眾問她們的先生在哪裡。曾經有移工被推入產房前,聽見醫院有人在討論這位產婦很可憐,生小孩沒有老公陪,中文流利的她只好尷尬的說:「我老公出海,沒辦法來醫院。」

事實上,大部分移工寶寶的父母是從母國一起來台灣工作的夫妻,或是在台灣相識結婚的同鄉伴侶,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移工爸爸們因為在台灣各地的工廠、漁港工作,住在工寮或漁船,無法就近照顧孕期的太太,在台灣沒有娘家的移工媽媽們才會住進安置中心待產。

移工安置中心除了協助合法移工產檢與孕期食宿,也會幫新生兒辦理護照、居留證與健保卡。有些民眾以為移工在台灣生小孩是為了讓小孩拿台灣護照,其實臺灣是屬人主義,新生兒是依父母國籍,如果寶寶父母是印尼移工,寶寶就會是印尼國籍。

移工夫妻和寶寶。圖片攝影/Pharudin
移工夫妻和寶寶。圖片攝影/Pharudin

移工寶寶不代表就是「黑戶寶寶」或「無國籍寶寶」,黑戶指的是無法被國家掌握資料的人口黑數,孩子成為黑戶,通常是因為生母為失聯移工,生完小孩怕移民署查緝,在診所生產完就趕快離開。如果孕婦是合法移工,孩子就不會是黑戶,也享有健保的權利。

無國籍寶寶指的是父母均無可考,或是父母遺棄孩子回國,才會讓寶寶在台灣成為無國籍。

2024年5月,《國籍法》修正案三讀通過,未來由機構負責監護的無國籍寶寶,機構監護人可以協助申請歸化為台灣國籍,讓無國籍寶寶的身份問題得以解套。

安置中心的移工媽媽。圖片攝影/Pharudin
安置中心的移工媽媽。圖片攝影/Pharudin

偏見二:移工濫用健保?小孩丟給台灣人養?

我曾經陪四位印尼懷孕移工媽媽到桃園市立醫院產檢,領藥排隊時被一位阿姨在櫃檯前指著痛罵:「台灣會倒就是因為讓外勞在這裡生小孩、濫用我們的健保資源!」為此我想強調,合法移工在台灣工作和我們一樣必須繳納健保,當然也能合法享有健保福利,並不是用國人的錢養移工。

雖然移工有健保,但她們懷孕後的處境還是很脆弱。懷孕移工一旦與雇主解約,就會面臨沒地方住的困境,亟需待產空間確保母嬰的安全。此外,移工因為語言隔閡,需要翻譯陪同產檢,才能完全理解衛教資訊,這些都是健保無法提供的幫助。

安置中心不能讓移工無限期住下去,移工和台灣勞工一樣受《性別平等工作法》保障,享有八週產假,生完小孩後的移工媽媽,最慢在小孩六個月大的時候就得找到新雇主。通常移工媽媽都希望產後趕快上工,因為孩子出生後的種種支出,對孕期失業的她們來說很吃力,而看護工因為不適用勞基法,不像廠工或機構看護工可以申請生育給付,經濟壓力又更沈重。

安置中心的移工媽媽。圖片攝影/Fauzi
安置中心的移工媽媽。圖片攝影/Fauzi

台灣的托嬰成本很高,全日托育的月費為22000元至26000元不等,移工被排除在台灣的育兒津貼與托育補助之外,所以移工寶寶不會在台灣待很久,許多移工媽媽選擇讓先生請假,帶孩子回國給家人照顧,或等工作一段時間後,親自返鄉安頓孩子。

每當確定要送孩子回國時,移工媽媽都會很掙扎,她們既捨不得與年幼的孩子分離,卻又擔心小孩在台灣無法得到妥善的照顧。移工的托育選擇有限,除了托在收費較低的關愛之家,就只能請同鄉新住民或失聯移工照顧。失聯移工照顧的風險很高,過去群眾安置中心曾救援一位被失聯移工保姆虐打的移工寶寶,最後保姆被判有期徒刑,卻仍無法挽回小孩永久的腦損傷,復健費用也成為父母一輩子的重擔。

安置中心的移工媽媽。圖片攝影/Fauzi
安置中心的移工媽媽。圖片攝影/Fauzi

偏見三:既然在台灣很辛苦,為什麼不回母國生?

根據勞動部統計,在台移工申請生育給付的人數,從2021年的3632人,增加到2023年5687人,為何沒有娘家後援、孩子托育困難,移工還是想在台灣生產?因為移工來台灣前,已經籌款支付台幣6萬至20萬不等的海外仲介費,等於還沒來工作就負債,如果因為懷孕回國,再度申請來台工作又要再付一次仲介費。留在台灣的話,移工媽媽們產後就能重回職場,減輕很大的經濟負擔。

經濟壓力之外,家庭關係也是關鍵考量。曾經有移工媽媽跟我說,她擔心回國後老公在台灣會因為遠距離寂寞外遇,所以不管娘家人怎麼勸說,她都堅持留在台灣生產,以維持穩定的夫妻關係。也有一對年輕的移工夫妻分享,他們希望孩子能從小認得自己的爸媽,而不是出生沒多久就送回國給祖父母帶,所以即便台灣的托育成本很高,夫妻倆還是堅持讓小孩留在台灣,直到他們工作合約結束一起回國。

亦有少部分移工在懷孕期間,和孩子的爸爸因為對未來規劃不同而分手,成為單親媽媽;群眾安置中心也曾救援被雇主強暴後懷孕的個案,移工當事人因為宗教信仰不願拿掉小孩,面對上述無奈的情況,我們都會陪伴並支持當事人的決定。這些處境脆弱的移工如果大肚子回到家鄉,經常遭受鄰里議論,對其身心狀況都是一大折磨,在台灣待產生子可以為她們爭取緩衝喘息的空間,好好思考未來的生養規劃。

移工夫妻和寶寶。圖片攝影/Pharudin
移工夫妻和寶寶。圖片攝影/Pharudin

偏見四:移工懷孕很自私!我家長輩誰來顧?

來到安置中心的移工們在懷孕前,通常是雇主口中的好幫手、好看護,一旦懷孕了,卻經常被雇主責怪不聽話。有位中文流利的移工跟我說,她和雇主一家感情很好,照顧奶奶10年了,雇主卻在得知她懷孕後,頻頻唸她怎麼這麼糊塗,勸她把孩子拿掉,趁年輕好好賺錢。她無奈的說:「我想問雇主,為什麼我懷孕要拿掉小孩,如果是她女兒懷孕,她也會勸她不要把小孩生下來嗎?」

其實雇主最害怕的,就是家裡的長輩沒人照顧。以前政策尚未解套時,移工懷孕不回國,雇主就無法立刻遞補新看護,造成照護的空窗期,許多家庭難以負荷,所以部分仲介和雇主會利用資訊不對等,欺騙移工懷孕後就要遣返回國,這也導致一些懷孕移工因此決定墮胎、或逃跑成為失聯移工。

台灣現行政策已鬆綁,移工懷孕後如果雙方合意解約,移工申請「暫緩轉換雇主函」經勞動部核定後,雇主就可以聘雇新的看護,大幅縮短了照護空窗期。我們在安置懷孕移工的同時,也會幫她們的原雇主向勞動部發函申請再次聘雇移工的資格,盡可能幫雇主縮短等待新看護的時間,經評估為長照需要等級為二至八級的家庭,也可以在與移工解約後即刻申請喘息服務。

群眾安置中心偶爾會接到雇主詢問移工來待產的需求,不少惜情的雇主與移工解約後還是保持聯繫,買育嬰用品送給她們的寶寶。近年更開始有雇主願意讓移工帶寶寶和被照顧的長輩同住,我們曾轉介幾個成功的個案,發現長輩也很疼移工寶寶,這樣的工作模式,或許能為移工媽媽的托育帶來新的可能。

移工媽媽在雇主家照顧寶寶。圖片攝影/吳念樺
移工媽媽在雇主家照顧寶寶。圖片攝影/吳念樺

「禁孕條款」違反基本人權,移工也有成家權利

即便現在懷孕移工相關的法規制度日益完整,仍然有雇主擔心移工懷孕,希望私下和移工簽訂禁孕條款。其實任何禁止女性懷孕的勞動約定,在法律上並不具效力,因為這涉及憲法保障的基本人權。

台灣自2002年起取消移工的禁孕條款,2015 取消對女性移工的妊娠檢查,然而許多移工資訊來源有限,至今仍以為懷孕就要遣送回國,因此向雇主隱瞞懷孕,在長時間繁重的工作下意外流產,或是鋌而走險逃跑或墮胎。

移工撐起了我們的家,照顧我們的長輩與孩子,但當她們懷孕時,我們是否給她們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空間?期盼台灣社會能夠用更多理解與包容,讓這些女性移工擁有同樣的成家權利,不再成為被忽視的身影。

【延伸推薦】

文章|原來我可以在台灣生小孩?移工媽媽爭取產假的不可能任務

文章|楊婕妤曾在廁所徒手接生,為幫助無國籍寶寶搬家超過一百次

戲劇|《化外之醫》:外籍醫師范文寧在氣爆意外中與鄭琬平合作救治病患,卻捲入醫療爭議被迫逃亡。面對黑白勢力,他們在法律與人性間掙扎,兩人從對立到合作,命運交織。

紀錄片|《有時Mama,有時Mimi》:楊婕妤創建「關愛之家」,在法律邊緣地帶照顧懷孕移工與失聯移工生下的無國籍寶寶,有人為她的精神所感動,也有人批評她包庇非法。

紀錄片|《我們在這裡生活》:他們在臺灣與越南之間漂浪遷徙,有選擇或沒有選擇地,在這距離越南1700多公里遠的島嶼落錨,成為我們。

作者:宋家瑜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3.31


宋家瑜

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募款專員,歡迎關注本會粉專「移工在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