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喬罹患雙極性情感障礙,也就是俗稱的躁鬱症。從19歲發病到現在,她學習接受與病症共存,不排斥自己的狀態、順心而行;斐喬認為,因為生病讓她更能體會他人患病的辛苦,因此創立社團鼓勵病友相互理解,並不是生病就一無是處,每個人的存在都有意義,走下去就能寫出自己的人生故事。

我是斐喬,今(2025)年滿40歲。我從19歲開始發病,至今也過二十年了。一路上的跌宕起伏,使我沒有一個固定的職稱。我可能做某件事情一陣子,因為生病,又必須停擺,等穩定後再換另一件事情做。我曾經是翻譯,也曾經是全職母親,換過好幾個工作,唯一不變的就是躁鬱症過來人這個身份。
「躁鬱症」是俗稱,正式名稱為「雙極性(或雙相性)情感障礙(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我在2010年至2020年這段期間,享受了十年正常人的生活,但自2021年又開始再度出現躁狂,直到2024年,每年都躁狂發作一次。我發現我愈是想逃避「躁鬱症患者」這個身份,它就愈是死纏不休,到頭來還不如學習與之共存,可能我自己心還比較不那麼累。
這幾年來連年發作,我的家人也在我住院期間疲於奔命,每日前往病房探視,也好在我家離病房很近,他們隨時可以過來。但父母畢竟年紀都大了,我很希望今年以後,可以不要再發作。即便再發作,也可以即時調藥,避免往躁狂或重鬱的方向跑。
醫療幫助我恢復穩定,父母的陪伴讓我活下來
我發病時,必須老實說,醫療對我還是最重要的輔助。儘管有些病友不願接受治療,甚至曾有病友罵我替醫療背書,但適合的藥物、有耐心的醫師跟良好的住院環境,才是最能幫助我恢復穩定的人事物,這是不爭的事實。
我對目前的醫療環境非常感恩,比起以前梵谷那時候。他跟我明明是同一種疾病,卻沒辦法得到良好的醫治,痛苦了那麼久,這點我比他幸運得多。但他燃燒了自己的生命,投注於繪畫創作,這是專屬於他的幸運。事實上,我自己身為一個有在創作的人,我覺得藥物多少是會壓制一些創造力的(即便醫師一直強調沒這回事)。我在輕躁階段,動力勃發,對美的事物特別有感覺。但我不能任憑情緒往上跑,所以現在一旦有輕躁的感受,我也只能乖乖調藥,壓制住心裡那股蠢蠢欲動的野獸。

除了藥物外,家人的陪伴對我而言也很重要。通常我發病的時候,我的社交功能會變得很差,所以不能勉強朋友這時候來陪我,但父母是我的直系親屬,他們是陪伴我走過病情最重要的人。我很感謝父母對我的包容,我也很幸運有這樣的雙親,或許這是我能撐到今天最大的理由吧?雖然我憂鬱症嚴重時也會有輕生念頭,但我始終沒有真的離開,父母應該是最大的關鍵。我有聽說一些已經離世的病友,跟家人處得並不和睦,或是剛好家人不在身邊。儘管醫療是協助我恢復正常的主因,但父母的陪伴應該才是讓我有幸活到今日的最大因素。
生病不等於一無是處,創立社團讓病友互相鼓勵
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台小車,在幽暗中行路,也許方向並不明確,但走著走著還是會走出一條路來。或許「接受自己的病」是讓我能比較坦然面對醫療並走向復原的關鍵,這其中也包含了「接受藥物會讓自己變胖的事實」、「接受有可能因為這個病而沒辦法與伴侶共處」等狀況。雖然不是所有人服了藥都會變胖、也不是生了精神疾病就一定找不到攜手到老的伴,但我自己因病遇上的狀況,我就得試著去接受。不接受、抗拒、憤怒、自怨自艾,只會把其他愛自己的人推得更遠。
我們並不是生了病就一無是處,反而因為生過這種病,我們更能體會他人患病的辛苦。這也是我創立社團的主因。並不是因為我有多大的助人願力,而是我相信走過這種病的人更能相互理解,我也親眼見證社團內的病友們相互給予鼓勵產生的積極作用。

這些年來,我學習到「不要排斥自己的狀態」,該怎樣就怎樣,順著流走。憂鬱的時候,比較靜得下心看書,就多看看書。躁起來的時候比較有動力創作,就多畫畫,但隨時保持警戒,馬上按醫囑調藥。正常的時候好好工作、好好學習,能完成一件是一件。幾年下來我也考了幾張證照、翻了幾本書,自是一番成績。
我能給還在奮鬥的病友們的話不多,因為每個人狀況都不同,我不能代表任何人,也不能替任何人發聲。很多時候我能撐過來,都不是因為我有多努力、多優秀、多了不起,完全不是,我只是幸運罷了。所以我的故事不能說是勵志故事,一點都不勵志,我也是有高有低,有起有伏,由人生的水流去自然形塑出生命的樣貌,就像岸邊的礁石由海浪拍打出各種美麗的型態。這是每個病友都可以做到的,只要你還有一口氣在,你本身就是偉大的存在。不是光鮮亮麗才能綻放生命的美,而是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我會希望你們都能活著,撐下去,寫出自己的生命故事。
【延伸推薦】
節目|《極樂世界》:跳脫以往身心障礙者相關紀錄片總是給人身障者好可憐的刻板印象,我們挑戰用另一種全新的快樂視角,來帶大家認識台灣的身障朋友。《極樂世界》第三季將於2025年3月15日起,每周六下午3點於公視13頻道播出、公視+同步上架。
文章|人生不會一直都是黑夜,韓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用溫暖故事理解精神疾患
作者:斐喬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2.14

斐喬,一位走過二十年躁鬱症經歷,如今已邁入不惑之年的慢性精神病友。狀態正常時曾做過補習班老師、大圖輸出人員、插畫家、照服員,翻譯過幾本書。十九歲重度憂鬱症發作,創立網路社團「小八微笑憂鬱症防治園地」,與網友們一同出版《我憂鬱,但我很努力》一書。2011年開始於「嚕哩貓的四季情歌」部落格書寫躁鬱症經驗談,2016年在臉書社團創建「三葉草身心症關懷園地」,而後開設「三葉草舒心坊」身心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