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建築師楊三二,自學傳統日式木工,十六年打造永續環保家屋

在台灣屏東的枋寮,有一幢未完工的日式傳統木屋,卻成為許多遊客造訪的景點。這座木屋的建造者楊三二,一位堅持用傳統工法打造夢想家園的男人。他的夢想源自多年前閱讀到一本日本建築書——松井郁夫編著的《木造住宅私家版仕様書》。受到啟發的楊三二,決心自學書中傳統日式工法,使用可留存百年的全卡榫木造建築技術來打造一棟屬於他和家人的永續家屋,原本一家人歡欣鼓舞,滿心期待能搬入這棟夢想家屋,但沒想到這一蓋就是十六年。

花費十餘年,建造約七十坪的日式大木屋,儘管承受著外界異樣眼光,但楊三二的心志始終如一,一家人在漫長的等待中迎向不同的人生旅程,但心始終圍繞著這棟木屋。這不只是蓋一棟房屋,也是楊三二修補童年失落的家,和家人一同學習建造關係的旅程。

素人建築師楊三二,從書中自學日本傳統工法,親手建造全卡榫木造屋。圖/前景娛樂。
素人建築師楊三二,從書中自學日本傳統工法,親手建造全卡榫木造屋。圖/前景娛樂。

童年遭遇白色恐怖,中年後與妻攜手蓋回失落的家

楊三二,素人建築師,大家稱他「楊師傅」,但他更喜歡用日文「大木棟樑」稱呼他的職業,意思是木作工頭。之所以有造屋的夢想,源自他童年白色恐怖經歷。國小二年級時,他的父親被莫名其妙逮捕,關押了三年,家庭因此分崩離析,而他的母親也在他初中時過世。這些經歷使他在十五歲時離開家鄉枋寮,過著四處漂泊、哪裡有錢賺就往哪裡去的生活。這段經歷塑造了他不依賴他人、凡事喜歡親自動手做,以及不過度思考的性格,因為對他來說,想太多,世界就會變得不真實。唯一真實的就是親手打造一個家。

楊三二捨棄了能快速完工的鋼筋和水泥等石化材料,決定採用堅固耐用,能傳承給家族後代的木構建築。在這個夢想的背後,有一位默默支持的妻子——陳慧娟。她經營綠茵坊餐廳二十八年,這間小餐廳養活了他們全家,也為楊三二的夢想提供了資金。

楊二三在工廠中按圖索驥,自行衡量、裁切、鑿刨每一根木料。圖/《家族樹》。
楊二三在工廠中按圖索驥,自行衡量、裁切、鑿刨每一根木料。圖/《家族樹》。

長達二十多年,全家人居住在餐廳樓上不到四坪的閣樓裡,狹小的空間裡只用一個木造衣櫥做隔間,夫妻的雙人床擺在一側,靠近樓梯的侷促空間,則是兩個女兒成長階段時睡覺和學習的區域。破舊的地磚和簡陋的家具,無聲地訴說著這個家庭艱難的生活。

儘管生活困難,陳慧娟從未抱怨。她總是支持丈夫的夢想,樂觀地面對生活的挑戰。她曾開玩笑自嘲,蓋這棟房子像在蓋廟,意思是手上有多少錢就慢慢蓋多少,她的樂天性格,讓生活也變得沒那麼難。楊三二常說,他的妻子是他最大的支柱。而陳慧娟也不後悔嫁給楊三二,儘管他們的生活從未富裕,但在她眼中,丈夫始終帥氣而瀟灑,無論年過半百滿臉皺紋,他們依然像年輕時那樣牽著手,互相扶持。

陳慧娟(左),楊二三之妻,將畢生經營餐館的存款投入建造房屋。圖/《家族樹》
陳慧娟(左),楊二三之妻,將畢生經營餐館的存款投入建造房屋。圖/《家族樹》

開工起造:手工建造大不易,花費十年組裝上樑

楊三二的木構家屋建造過程充滿了挑戰。2004年,木材入庫,隔天春天開工,按書中將木材裁切、鑿刨,親手出每根梁、柱、檐,並依天干地支為每根木材編碼,經歷了八年,才終於在太太繼承的荒地上舉行了動土儀式,工程正式宣布啟動。2013年開始木構組裝,總共經過十年的努力,直到2015年,木屋終於到了上樑的時刻。這一天,天氣晴朗,陽光穿透尚未封閉的屋頂,照在木樑之間,彷彿未來的希望在微微閃爍。

2015年,房屋木材組構完成,舉行上樑儀式。圖/《家族樹》
2015年,房屋木材組構完成,舉行上樑儀式。圖/《家族樹》

這棟大木建築技術的木屋,按日本規格,耗資近千萬,選用上等人造木,施作標準是1mm誤差以的精細木工手藝,楊三二自信地說:「這棟的壽命是超過一百年。」

2016年,經營餐廳二十八年後,陳慧娟的身心都已感到疲倦,兩個女兒也相繼外出工作,經濟壓力減輕了一些,她決定退休,兩老決定搬進蓋到一半,仍只有屋頂、沒有外牆的未完成房子裡,搭帳篷住在裡面,陳慧娟說:「很好玩啊,不過是短時間而已」。

只是等到2017年外牆好了,兩人卻還住在帳篷裡,只因習慣了。這年還有件大事:松井郁夫從日本來台家族旅遊,特地拜訪參觀楊三二的家屋,松井郁夫欽佩他的作工細緻,每個細節都不馬虎,也提及日本僅剩百分之一的房子使用全木頭卡榫、全手工建造,兩人因此惺惺相惜。

建築師松井郁夫(左)來台參觀楊三二(右)的木屋,兩人互相交流傳統建築工法。圖/《家族樹》
建築師松井郁夫(左)來台參觀楊三二(右)的木屋,兩人互相交流傳統建築工法。圖/《家族樹》

家的進行式:一家人因築屋而凝聚,接力傳承永續屋

楊三二的兩個女兒在父親的影響下,也以自己的方式參與這個夢想的實現。十來年間,大女兒楊季淑,協助父親推廣造屋計劃,努力向外尋找資源,讓更多人看見父親的實踐。為了讓家裡有更穩定的經濟支持,她進入直銷業奮鬥,後來轉向舞台監督工作,回顧自己的工作,才發現母親也像一個無形的舞台監督,不僅掌管餐廳營運流程,還幫助父親管理這個漫長的建造工程。

楊三二(右)的大女兒楊季淑(左)和父親討論如何對外推廣永續屋理念。圖/《家族樹》
楊三二(右)的大女兒楊季淑(左)和父親討論如何對外推廣永續屋理念。圖/《家族樹》

小女兒楊淨雯在父親的工地上學習到不少技藝,畢業後成為了一名室內設計師。她也負責繪製這棟木造家屋的請照圖。即便工作在外,也會主動帶同事回到父親的家屋參觀。父親對建築細節的要求甚至延伸到房子的每個角落,油漆不能滴到地板,每一處誤差僅能在毫米之間,每次都讓參觀者感到驚嘆。

兩個女兒的丈夫,也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女兒的丈夫是工程承包商,自主學習大木建築技術,為的是確保這座木屋在未來能夠持續維護,成為家族的長久遺產。對於楊三二來說,這棟房子不僅是家,也是家族精神的象徵。大女兒提到:「爸爸蓋這棟房子,就是希望它能夠一直傳承下去。」

楊三二(右)的小女兒楊淨雯(左)向父親學習傳統建築工法。圖/《家族樹》
楊三二(右)的小女兒楊淨雯(左)向父親學習傳統建築工法。圖/《家族樹》

主屋落成,展開共同生活的起點

2020年,歷經十六年的建造,這棟夢想中的木屋終於完工。內牆與室內裝潢也逐漸完善,楊三二和陳慧娟正式搬進這座溫暖的家。儘管兩個女兒已經成家,只有兩老獨自生活在這裡,但這個家承載了他們多年來的辛勤努力與共同回憶。

家屋落成這年,七十歲的楊三二,開著五十歲的老金龜車,載著六十多歲的陳慧娟,一起環島旅行。他們年輕時忙碌於生活,建屋以來從沒休過假,現在終於可以牽著手走遍每每一寸土地,享受著他們共同創造的美好生活。而他們的小女兒則剛生下孩子,三個月大的新生兒,跟著一起回到枋寮這處家屋。楊三二看著小孫子和女兒的互動,臉上掛著笑容、嘴裡滿是愛意。

楊三二(右)與陳慧娟(左)夫婦正在進行屋頂工程。圖/《家族樹》
楊三二(右)與陳慧娟(左)夫婦正在進行屋頂工程。圖/《家族樹》

對於楊三二和陳慧娟來說,這棟木屋是他們多年的心血與堅持。大女兒回憶說:「這棟房子對爸爸來說,就是家族的精神碑。2020年這個家總算成型,但我們才剛剛開始學習怎麼真正成為家人。」她的這番話,似乎點出了這個家的真正意義:不是房子的完工,而是家人的情感聯繫,才真正讓這個家成為家。

對他們一家人來說,這個家不僅僅是一個居所,更是家族的根、家人的聯繫所在。經過多年努力,這座木構建築終於成為了一個真正的家,滿載著家庭的愛與回憶。楊三二的家屋夢想,不僅實現了他的建築夢,更實現了一個家族的凝聚與傳承。它象徵的,是一個家族的精神碑,永遠流傳。

【延伸推薦】

紀錄片|《家族樹》:楊三二拒絕進入房貸遊戲,五十歲的他決定自學蓋一棟可留存百年的全卡榫木造建築,蓋屋18年來,全靠著老婆開餐廳支撐家計,因而成為鄉里八卦的對象。

節目|《誰來晚餐11-26:家屋與愛情 未完待續》:一個人親手蓋70坪的房子要花多久?

作者:方嵐萱
責任編輯:藍雨楨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2024.11.04

從主流媒體出逃,但仍然在字海裡浮沈,書寫他人的故事與經營各類專題報導。喜歡和人聊天,喜歡聽故事,更愛把聽到的故事寫成故事。現在還喜歡起捻花惹草,期待有生之年寫出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