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牆上的另一塊磚,石牆事件作為永恆的里程碑

1969年6月28日,美國紐約格林威治村的石牆酒吧發生了「石牆事件」,成為性別平權史上永恆的里程碑。那不是同志運動史上第一場抗爭,而是第一場被聽到的,零星的火星在石牆聚集點燃,讓成千上萬的人看見,於是起身做出一點改變。

石牆酒吧。圖/紀錄片「性革命:重新發明愛」

在知道石牆事件之前,我先知道的是費雷思(Leslie Feinberg)的小說《藍調石牆T》(Stone Butch Blues)。高中同學見我喜歡看書,帶來此書借我,同一時期,我意外發現了《童女之舞》,兩者相乘,當時台灣的同志相關書籍還非常少,女同志的更少,至於「T」,更是身為高中生的我聽都沒聽過的詞彙。那是青少年時期的晴天霹靂,海面敞開露出隱藏的沙地,光線穿透稜鏡散射成彩虹光,世界原來有其他的面貌。

最初想到「石牆」這兩個字,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一道扎扎實實的石牆,如同茱麗葉畢諾許在《藍色情挑》裡用手整路刮擦過去的那面,壓抑的劇烈悲傷。而石牆是什麼,沒有被按在牆上磨擦過的我,只能拼湊得知。

費雷思1949年生於水牛城,石牆事件時20歲,沒有親身參與。小說中的主角潔斯因為性別氣質跟性傾向被家人排斥,在工廠與酒吧找到容身之地。但僅止於容身,找到可以互相照應跟理解的同類,性少數的處境沒有改善,連在職場都會遭到暴力跟騷擾,潔斯還因為男同事動手腳,在產線上斷了手指,送醫院依舊被冷眼對待。1960年代末的改變風潮掃到了潔斯身邊,因為友人在大學工作,潔斯讀了《黑人權力》跟《女性解放》,至於石牆事件,要到幾個禮拜後,潔斯才聽說那場格林威治村的騷動,對此的反應是:「幹,我真希望自己在那兒。」

1969年6月28日,美國紐約格林威治村的石牆酒吧發生了「石牆事件」,成為性別平權史上永恆的里程碑。石牆酒吧是同志族群少數的聚會場所,警方頻繁搜捕臨檢,本是稀鬆平常,畢竟這些同志在日常生活也常隨意被毆打逮補。那天不太一樣,積累許久的壓力終於點燃了引線,受壓迫的人們挺身而出,後來公認黑人變裝皇后 Marsha P. Johnson 和波多黎各跨性別女性 Silvia Rivera領導了這場革命。

平權革命延燒,《藍調石牆T》提及,驕傲日誕生後,警察的騷擾愈形變本加厲,甚至會抄下同志的車牌號碼,用相機拍下每個進入酒吧的人。同性戀解放陣線(Gay Liberation Front)成立,並且規劃了美國第一場同志驕傲遊行。歷史的齒輪蜿蜒著前行,這波改變的浪潮要花費一點才能拍打到紛陳的海岸。接著的大事件是1973年,美國精神醫學會終於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中除名。

台灣在1987年解嚴,結束38年的戒嚴時期,同志運動也跟隨著民主化邁出腳步。

1986年祁家威在台北的麥當勞召開國際記者會,成為台灣第一個出櫃的男同志;1990年出現第一個女同志團體「我們之間」;1993年,六個LGBT團體針對《反歧視法》草案未能保障同志發表聲明,國會殿堂第一次正式討論同志議題。《藍調石牆T》作者費雷思在2003年也曾到訪台灣,在已經消逝的誠品敦南店一樓大廳舉辦活動。那年我大二,有空就會去誠品敦南店搜刮酷卡的我,不知為何沒有發現這個訊息,至今想起仍然懊悔。

隨著90年代的風起雲湧,台灣的首波浪潮捲起,之後漸漸擴散。雖說直至今日,仍有許多未能觸及的領域,尚多未竟之業待完成,但齒輪總算開始轉動了。

2019年6月30日,紐約同志遊行登場,遇上石牆事件50週年跟世界驕傲節,遊行人數暴增,官方估計參與人數是創紀錄的400萬。剛通過婚姻平權法案、也是亞洲首個同性婚姻合法國的台灣也有組隊參加。並舉辦「囍宴」展覽,介紹台灣平權歷史。

遊行開始前,大概有2000人聚集在石牆酒吧致敬,那不是同志運動史上第一場抗爭,而是第一場被聽到的,零星的火星在石牆匯流點燃,讓成千上萬的人看見,於是起身做出一點改變。那是死水裡投進的第一塊磚,後續的漣漪仍舊不斷衝擊現在。即使來不及參與,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課題,在解題之前,仍可以讀讀考古題,並且重新探問我們身處的時代。而公視已經抓出專屬台灣的大補帖,片單非常滋補,請趁熱品嚐。

【延伸推薦】
紀錄片|《以人為名-祁家威30年同運之路》
專題|《婚姻平權》

作者:李屏瑤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 2021.6.26

一九八四年出生,台北蘆洲人,文字工作者。中山女高、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北藝大劇本藝術創作研究所畢業。出版有小說《向光植物》,劇本《無眠》,散文《台北家族,違章女生》。曾經有兩個女孩在遺書寫:「當人是很辛苦的,使我們覺得困難的,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挫折或壓力,而是在社會生存的本質就不適合我們。」許多年之後,我已經活過她們的年紀之後,如果可以再多補充,我希望句子可以變成這樣:「在社會生存的本質不適合我們,那我們就去改變這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