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重孩子的獨特性,別讓升學主義扭曲了親子關係

我是歷經聯考的一代,拼了命才擠進心目中的第一志願,即使已長大成人,但每當壓力來時,仍會做關於聯考的惡夢,因此在大女兒還是Baby時,我們夫妻就約定好,以後絕對不會逼迫孩子唸書,透過觀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我期許自己教育理念是:不要專注在孩子的弱點,而是去發掘孩子的亮點,把眼光放遠!

《必須過動》。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2019年公視推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由導演陳慧翎及余慧君共同執導,不但入圍並獲得第54屆金鐘獎多項大獎,包括:電視電影獎、電視電影導演獎、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獎、戲劇類節目剪輯獎、美術設計獎⋯⋯等。科幻寫實的敘事方式的被譽為台灣版《黑鏡》,呈現升學主義下扭曲的親子關係,過度窄化且單一的考試至上價值觀,高壓的社會下忽略了孩子獨特性。

老同學余慧君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導演之一,因此當節目播出時,身為媽媽的我,當然被老同學推薦一定要看,而且看完還要回饋心得。記得當時在對劇情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就先大女兒一起看了其中一集《茉莉的最後一天》,沒想到一開頭就是資優生跳樓的場面,讓女兒非常Shock,我跟女兒解釋現實中資優生自殺的新聞其來有自,從此女兒對穿綠色制服的女校毫無嚮往。

《茉莉的最後一天》。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學測考差不是世界末日,夫妻約定好不逼孩子唸書

我是歷經聯考的一代,我先生是美國人,我們夫妻倆都算是用功好學生。我自己是拼了命地擠聯考窄門上來,透過轉系考才讀到心目中的第一志願。那聯考前的升學壓力,至今即時已長大成人,但每當壓力來時,仍會做惡夢,夢到自己回到準備聯考的學生時代,彷彿沒考好人生就會毀滅,驚醒才慶幸早已考完聯考20多年。

但是請放心,20多年後回頭看,考不好人生也不會毀滅好嗎?多年後的同學會,功課好的都當老師,功課不好的都當老闆,大家各自混出一片天!所以如果正在讀我這篇文章的你,家中有正值學測的孩子,請寬心,人生的出路很多,不只有一條!更不要讓孩子覺得考不好是世界末日,以避免孩子走上絕路。

記得我們家老大還是Baby時期,我跟先生曾經去一位南部朋友家借住一晚,當晚我們睡在屋主已逝女兒的房間,給我們上了生命的一課。先生告訴我這個悲傷的故事,屋主的女兒正值青春期,媽媽只是像平常一樣念女兒考不好,沒想到國中的女兒一時生氣想不開,如同《茉莉的最後一天》主角發生憾事,媽媽很shock,她只是習慣念一念,沒想到聽在青春期孩子耳裡已經是壓垮驢子的最後一根稻草。當時抱著還是Baby的大女兒,我們夫妻約定好,以後絕對不會逼迫孩子唸書。

《茉莉的最後一天》。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孩子成長有自己的時間表,學會做人比做事更重要

記得孩子剛上學時,也不是那麼順利,在教導孩子時我也常常覺得很挫敗。先生總會提醒我,每個孩子有自己的天賦跟Timing(時機),何時開竅?不知道,當父母的就是需要耐心澆灌,等孩子長大。就像有個比喻,有一顆種子羨慕別人都開花,它都不開,原來它是參天大樹。我跟先生都這樣互相鼓勵,看孩子的眼光要遠。因為真的不是每個小孩的學習方式都是讀書,我們家大女兒就是手作型的孩子。我也以此常常鼓勵我的朋友們,如果孩子考試考不好,就去發掘他其他的優點。

說真的,考得好人生就會幸福嗎?今年坐四望五的我們,出社會那麼久了更深深體認,幸福力需要的是更多的綜合能力,不能只會考試,最重要的是要會做事,更要會做人,一起把看孩子的眼光放遠!

《媽媽的遙控器》。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孩子的成績不是媽媽的業績,壓力來自社會的期待

為什麼許多媽媽在孩子考試時,反而壓力比孩子還大!特別是全職媽媽,生活重心都在孩子身上,很容易讓小孩的成績成為媽媽的業績,小孩的成績單也成了媽媽的成績單,如果孩子成績不如預期,很容易來自周遭家人的壓力:「孩子怎麼教的?」孩子的責任不只是媽媽的好嗎?

也許在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時,看到故事裡的每個媽媽都覺得很恐怖!無論是《媽媽的遙控器》那個控制狂媽媽,只要孩子一不順自己的意,就遙控重來,被控制的孩子受不了,每次都走向相同的結局,就是一再尋死,直到兒子一次又一次的重新活過來後,終於忍不住流著眼淚哭訴:「媽媽,你還要我死幾次?」或是《必須過動》裡的母親,為了讓自己保有社會地位及榮華富貴,不斷順應社會的優生學,即使犧牲孩子也在所不惜。《貓的孩子》裡的媽媽,一直覺得孩子考不好是因為自己沒把孩子教好。還有《孔雀》裡的媽媽為了讓孩子建立社會金字塔的人脈關係,省吃儉用把女兒送進私校。《茉莉的最後一天》雖然女兒就讀第一志願,但似乎永遠無法讓媽媽滿意,女兒以偷文具為紓壓方式,手腕上自殘多次的傷疤,但媽媽永遠不懂孩子,覺得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看似被妖魔化的媽媽們,其實也承受了來自社會的期待與壓力。讓我不禁納悶,爸爸呢?難道媽媽們是魔鬼,爸爸們就不是嗎?

是不是讓媽媽跟孩子們,都做自己就好!

《孔雀》。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不要專注在孩子的弱點,花時間培養優勢才能

身為資深的時尚雜誌採訪編輯,我看見周遭許多才華洋溢的攝影師、造型師、彩妝師、視覺美術⋯⋯等,他們也許在學生時代都不是升學主義下,學業成績好的孩子,但是他們在出社會之後,不斷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持續精進自己,現在都是名攝影師、名造型師、名彩妝師、知名雜誌的視覺總監,跟這些才華洋溢的人一起工作,再回頭看自己的孩子,我知道自己的孩子能力在哪裡?即使他們不見得能夠在學測拿下好成績,但我們要去發掘孩子的亮點。

因為我的教育理念是,不要專注在孩子的弱點,拼命地要把他們的弱點拉上來,即使靠補習等等努力拉上來,那也只是讓他們的弱點變得跟一般人一樣水平而已。我們要專注在孩子的優點,讓他們將時間花在培養自己的優勢才能,他們才可能讓優點變得不凡,出類拔萃,將來成為他所擅長專業領域的佼佼者!

我們做父母的一起把眼光放遠,不要讓海裡的魚去爬樹,或讓天上的鳥去游泳。我們要讓鳥在天空飛翔、魚在大海裡飛舞、馬在陸地上奔馳,孩子讓他們展現自己的長才,自信而自在地面對未來!

【延伸推薦】

戲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書中深刻描述了家庭中因追逐分數的考試制度而扭曲的親子關係,以及單一的成功價值觀忽略了個體差異性的高壓社會。

文章|如何支持學生心理健康?「穩定輔導人力、專責專用」是關鍵

文章|想要成績好、表現好,是孩子、父母還是整體社會的焦慮?

文章|一位「只剩下優秀」的女學生,李子琪

作者:廖苗君
責任編輯:陳逸雯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3.05.10

廖苗君

1977年生於台北,兩個青少女的媽!政大廣電系畢業。曾任藝人執行經紀,電視節目製作,2005進入時尚雜誌擔任採訪編輯,擅長採訪企劃拍攝執行統籌,也曾到巴黎、紐約、日本、香港海外封面拍攝影音執行。媒體資歷超過20年,採訪上百位國內外明星名人、藝術家、設計師、作家、導演、企業領導人等各界成功人士,現為資深特約採訪編輯,作品散見:ELLE、Taiwan Tatler、BAZAAR⋯⋯等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