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讓孩子探索食物與添加物的世界

過去我都購買現成餐點當孩子的早餐,後來我赫然發現每天吃進許多非必要添加物,決定啟動「自煮」模式。慢慢地我抓回對食物的感覺,家人也跟著改變,在餐桌上會討論食物里程、農業文化跟土地的故事。

示意照片

在小學帶領食農教育課程時,我都會隨機調查學童的早餐樣態,數年下來,發現麵食已成為學童早餐的主食。而早餐由家中長輩親手料理的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買了麵包、三明治及饅頭當作早餐,有時候甚至連早餐都來不及吃。
  
麵包主要成分是麵粉,但為了讓它軟Q適中,還會添加不同型態的澱粉,並以黏稠劑(羥炳基磷酸二澱粉)及品質改良劑的形式存在。而製作三明治的美乃滋、火腿片或燻雞,也是有不少的食品添加物。如同紀錄片《超加工食品的秘密》所述,磷酸鹽類的添加物廣泛被使用在上述食品中。例如:

A品名:OO牌奶酥麵包
成分:麵粉、水、蔗糖、奶粉、奶油、雞蛋、棕櫚油、酵母、小麥蛋白、黏稠劑(羥炳基磷酸二澱粉)、大豆卵磷脂、食鹽、乳化劑(乳酸硬脂酸鈉)、樹薯澱粉、芝麻、抗氧化劑(混和濃縮生育醇、維生素C)、麥芽糊精
保存期限:3.5天

B品名:OO牌紅豆麵包
成分:紅豆餡(水、紅豆、蔗糖、麥芽糊精、海藻糖)、麵粉、水、蔗糖、蛋、食用烤酥油、脂肪抹醬[水、棕櫚油、乳粉、麥芽糊精、乾酪素鈉、乳化劑(脂肪酸甘油酯、乳酸硬脂酸鈉)、蔗糖、乳化安定劑(脂肪酸甘油酯、鹿角菜膠、刺槐豆膠)、食鹽、小蘇打]、葡萄糖、乳粉、酵母、黑芝麻、食鹽、小麥蛋白、麥芽糊精、大豆卵磷脂(大豆卵磷脂、麥芽糊精)、香料(香料、焦糖色素)、乙醯化己二酸二澱粉、磷酸二澱粉、乳酸硬脂酸鈉、人造奶油
保存期限:4天

食品添加物便宜方便,卻讓人忘記食材真正的樣子

當我這樣敘述時,並不是說食品添加物就是萬惡之源,而是「忙碌」幾乎讓添加物成了不可或缺的存在。食品添加物延長了食物的保存期、增加了口感,也讓食物有好看的顏色,有時候還會減少食物製作的成本,讓食物維持在看似平穩的價格。但它的方便性,也可能讓我們忘記食材真正的模樣。

食物製成過程中科學原理的變化看似複雜,但只要發揮眾人共同學習的力量,並經過專業的老師引導後,都會幫助你我判斷食品添加物在食物製成及保存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不使用它,可以有那些替代方式。例如:主婦聯盟合作社的果醬選擇不添加檸檬酸時,食用米醋及檸檬汁就會是很棒的替代物。香腸不添加亞硝酸時,酒及糖也是很重要的替代物。而減去添加物,相對應配合的就是食物保存技術要跟著提升,從冷鏈物流到賣場冰箱,再到家戶冰箱的保存,每個環節都很重要。

《超加工食品的秘密》,除了對於食品添加物的研究著墨許多之外,也提到近年在台灣很流行的「潔淨標籤」及「維根素食運動」,提醒觀眾要認識標籤背後追求的價值,並就相關訴求進行質化及量化的驗證。這也是主婦聯盟合作社過去三十年來持續在實踐的:我們集結眾人的經濟力及需求,透過合作社的職員跟生產者溝通食物製作的方式,以及食物生產過程中的風險管控點。雖然如此,網路上層出不窮,似是而非的訊息,還是會經常地混淆常民。驗證是唯一的解途嗎?面對這些訊息,我們可以做什麼呢?

接觸食農教育,我家從此由外食變自煮

過去五年,週一到週五,我每天早上六點二十分起床,花十五分快速準備早餐:主食(吐司)、季節時蔬、荷包蛋、水果、牛奶。一家五口在六點四十分開始用早餐,之後七點十分配偶載著三個孩子去學校。週末,配偶體諒每日忙碌的我,會到附近早餐店購買三明治及飯糰當作全家人的早餐。這是我日復一日的生活步調,可能跟你家的剛好顛倒。

在孩子國小中年級之前,我也都是從早餐店或菜市場買現成的餐點,清一色都是澱粉類的主食,沒有蔬菜及其他蛋白質,花的時間也是一樣多。

改變我的原因是:十年前,我和一群主婦們上完合作社姜淑禮老師一系列認識食品添加物的課程,我們決議要共同推動食農教育。夥伴們將課程內容及共讀的書籍,轉化為帶領學童認識食物的活動。當我們拿起手邊經常食用的食物後,赫然發現在未經思索的情況下,我們吃了這麼多非必要的添加物。從此我一邊推動食農教育活動,一邊開始認真地自煮!

自煮模式的餐桌風景。圖片提供/彭桂枝

「自煮」讓我對食材「自主」,家人也開始討論料理與土地關係

自煮模式啟動後,慢慢地我抓回對食物的感覺,連同家人也跟著被改變。近期,我家餐桌出現台灣藍莓,孩子們問起進口的國外藍莓為何常常會被檢測出農藥超標,我們也討論了食物里程、台灣農業技術及缺工…等問題。清明節前夕,我開始動作製作原味梅,孩子們每每看完繁複的工序,就會想到在商店販售的梅子,價格便宜絕不是單純因為大量製作價格才被壓低,而是從使用的原料上就有差異。在合歡山旅遊時,吃著滇緬料理,孩子們也會關心食物生產的過程、料理的方式、食物背後的人、文化及土地議題。

早在食農教育立法前,就有許多一線老師在不同的學習階段設計融入式的自煮課程,以我家的國中生為例:家政老師讓學生製作廚師頭巾;設計米食及麵食類課程,教導他們製作常見美食及認識食材。學校營養師也巧妙地結合學校午餐,安排食農教育課程,協助學生了解午餐背後的故事(營養成分、生產及加工過程、飲食文化等)。這些都是台灣社會集結眾人之力,一點一滴拿回食物主權的寶貴收穫與回憶。

目前台灣食品添加物核准品名及使用範圍有797項。對應《超加工食品的秘密》片中談及歐盟對食品添加物交互作用及法國二氧化矽可能危害的研究,台灣政府及研究單位是鮮少揭露的。期盼藉由你我的關心及學習,能夠更加認識食物的模樣,也讓食品添加物在合理範圍內被使用,而不是濫用。

【延伸推薦】
紀錄片|《超加工食品的秘密》:目前消費者在購買食品時,從未像現在如此令人感到焦慮,我們不得不求助於智慧手機的應用程式,才不至於迷失在如同天書的成分表中,看清那些刻意掩人耳目的標示。
紀錄片|《每天來一口魔法麵包》:從前,麵包不過是普羅大眾日用的基本食物,如今卻變成種類繁多、百家爭鳴的知名商品。但是我們每天所吃下肚的究竟是什麼呢?

作者:彭桂枝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2023.04.14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彭桂枝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