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建築師王秋華,打破圖書館的封閉式想像,蓋出普通人可以用的圖書館

一個女孩子要做建築師,還是嫁給建築師幫他削鉛筆?建築師王秋華走出自己的選擇,她以溫婉別緻的風格,設計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等多間圖書館與教堂建築,成為台灣圖書館之母。

圖/《建築 · 秋華,王秋華》

王秋華的媽媽曾經跟她說,一個女孩子做個建築師,怎麼找得到事,也許妳將來可以嫁給一個建築師,妳就可以幫他削鉛筆。

「我說,我不會給他削鉛筆,我會自己做。」

王秋華1925年生於中國北京,她出身在文人家庭,父親王世杰博士是武漢大學創校校長,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台灣,當過中研院院長,是學者與政治家。很好的家庭與教育對王秋華有很大的影響,「但是我認為她後來的發展,並沒有因為家世好才好,而是她自己也非常認真的去看、去體會,培養出自己的風格來。」建築師潘冀說。

「我以為建築只是個有用的東西,我沒有想到它可以這麼漂亮。」

圖/《建築 · 秋華,王秋華》

王秋華選擇建築成為她的路,其實是個偶然。小時候,級任老師叫她去拜訪大學裡的哥哥姊姊,她去了,剛好那一天,建築系大學三年級的哥哥姊姊們在評圖,他們把做好的建築圖貼滿牆上。「哇,我以為建築只是個有用的東西,我沒有想到它可以這麼漂亮。」就這樣,王秋華開始她建築的路。

大學畢業那年,王秋華跟姊姊一起到美國去學建築。在哥倫比亞大學,王秋華回憶道,那時她們主要的設計老師叫普西沃 · 古德曼。古德曼老師看著她們這些外國學生,經常帶她們去紐約街上走走、告訴他們紐約的房子是怎麼形成那樣子的、講解希臘與羅馬時代的建築。「他跟我們講的,是我們從前建築系老師從來沒有講過的。」

王秋華第一次去古德曼的事務所,那時古德曼叫她畫張圖,因為有一個已經做好的房子需要改編。王秋華覺得自己能改得更好,古德曼叫她用生命打賭,「我說,我不能用生命打賭。」憨厚的王秋華這麼跟老師說,兩人後來用一塊錢打賭。「隔天,我在桌上看見一塊錢,我想是我贏了。」王秋華開始在古德曼的事務所工作,兩人合作了三十二年,從師徒變成同事。

王秋華的建築風格和古德曼先生的風格一致。建築評論阮慶岳說,王秋華的建築延續了現代主義、柯比意脈絡的風格。六〇、七〇年代,王秋華的建築延續了美國主流的蠻橫主義,在建築的水泥重量感裡頭,還顯現一種粗獷的質感。王秋華和古德曼合作的猶太教堂就有六十個,而他們的建築風格,運用光線與造型的設計,讓教堂呈現一種的神秘氣質,巧妙抓住了宗教的氛圍。

1965年,王秋華設計了美國紐約皇后學院的校區。大學校地西邊比東邊高八公尺,王秋華做了一個斜坡路,把學校兩頭連起來,「每一個街坡,我都做得很舒服。」學校每三、五個街坡,就有一塊平台讓學生休息,學生們非常喜歡。王秋華在建築做好後重回現場看,眼睛發亮。

用最好的方法,建一間給普通人用的圖書館

王秋華赴美三十多年,1979年為了照顧年邁的雙親,王秋華回來台灣,1984年與建築師潘冀成立建築師事務所。父親曾任中研院院長,請王秋華設計了美國文化研究中心(今歐美研究所),那時台灣政府沒有錢,不允許在公共空間用空調。王秋華就在建築上方做了斜屋頂,讓熱氣往上升、冷空氣下降,讓房子保持涼快。

王秋華也開始在台灣引進現代化的圖書館設計。王秋華說,最初的圖書館是封閉式的圖書館,你要借書,得到櫃檯去寫、請管理員找。她最初從美國回來的時候,中央圖書館請她作顧問,她建議給普通人用的圖書館,就讓大家自己拿書吧,而且找到書的時候,也可以看看其他書。王秋華引進了現代的開放圖書館設計。「你一定要知道,什麼是最好的方法去做,你就去做了,你不能說現有的方法是這樣子,你就永遠用一樣的方法。」

她是台灣圖書館之母,也為母親蓋出無障礙的家

王秋華設計了中原大學圖書館、中正大學圖書館等超過十間圖書館。一輩子幫人家蓋教堂、蓋圖書館,王秋華也幫家人蓋了一棟自己的家:雪舍。王秋華當時因為媽媽身體不好,在雪舍中安排了許多無障礙空間,客廳前面留了一塊庭園,讓媽媽晚年時可以到外面賞花。同事陳紹平推著坐輪椅的王秋華在雪舍的各個地方停駐,儘管客廳外庭園媽媽早已不在世,但仍種著茶花。陳紹平說,雪舍是個充滿愛的作品。

2000年後,王秋華和同事們成立了一個電影同好會,每個月一次,同事們就到王秋華家裡來看電影。有時他們也跟著王秋華好奇的眼睛,到各地看看有趣的建築。每個月一次的聚會,大家都聚到雪舍來,這裡除了是王秋華的家,也是她生活的展演場。樸素的木地板、榻榻米、別緻的空間,也是建築師王秋華的溫婉氣質。

「我跟你說,建築整件事都很辛苦,但是你要是能夠做得好的話,你會覺得很高興。」

本文整理自紀錄片《建築 · 秋華,王秋華》(2020)

【延伸推薦】
文章|臺灣首位人體模特兒林絲緞,如何在社會異樣眼光下,用舞蹈鼓勵婦女與弱勢族群,找回身體自主權?
紀錄片|《建築 · 秋華,王秋華》:建築家王秋華是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尤以圖書館建築對台灣貢獻卓著,被譽為台灣圖書館之母。
紀錄片|《建築的藝術》:介紹十座英國及美國的最新代表性建築,包括紐約世貿中心轉運站、紐約市哈德遜河旁的「大船」等,也邀請建築師本人親自闡述背後的藝術理念。

文字整理:江婉琦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2.12.26

台南關廟人,本人很內向,但內心卻很厚話,所以寫作,平衡看來冷冷靜靜的自己。興趣是在台北夜裡的河堤騎腳踏車。喜歡東南亞議題,曾服務於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移民工文學獎,現為《Mingalar Par緬甸街》刊物採訪撰寫與插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