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錢賺就行!」想逃離貧窮世襲悲歌,青貧世代搬運工、臨時工、餐飲外場都肯做。

從紀錄片《度日》到戲劇《小孩》,都能看見弱勢青年為了負責任養育下一代,用盡全力拚生活的困境,但現實條件往往受限於經濟、文化、心理資本的缺乏,需要社會更多的貼近與理解。

圖/《度日》

如果人生開局,手牌有夠差,要怎麼打?

牌局當中,如若可以「選擇」打出不同局面,你要怎麼贏?

首先是手牌好壞,再來是對遊戲規則的熟捻、籌謀運算,以及對於其他玩家的出牌習性…一場牌局,要贏,需要的是天時地利人和,還有經驗累積。

而如若「人生」這牌局,開局卻發現自己的牌不佳,也就是說,原生家庭原有累積的資本,並不足以成為漂亮的手牌。那麼接下來,你會如何選擇出牌?

紀錄片《度日》與戲劇《小孩》,探討弱勢家庭與世代貧窮循環議題。《度日》中的土豆、《小孩》中寶力與佳家的手牌豈止差,身為初學者玩家,家庭衝突、照顧議題、貧窮與債務、教育程度等,在在都讓他們出牌更加困難,想要「贏」得漂亮已成次要目標,如何不輸、仍能在局中「活著」,才是首要。

但,很多人都有機會遇到一樣的挑戰,不是嗎?

這句話是我們在與社會大眾對話時,最常聽到的提問。言下之意為土豆、寶力與佳家面臨的處境,只要願意改變,就可以迎向康莊大道。

寶力、佳家,由巫建和與温貞菱飾演。圖/《小孩》

弱勢青年想努力改變現況,但努力也需要「成本」

似乎,他們遇到的「困難」,是「努力」就可以改變的;但努力,難道真的就可以改變嗎?我們都忽略了努力有時也需要「成本」,而他們的手牌/資本,不一定能負擔。例如:藉由大專教育來翻轉貧窮,但畢業前的生活費、學貸,讓貧窮的處境雪上加霜。

當我們把視角拉回貧窮家庭,或許我們可以說貧窮家庭的本質與一般家庭並無太大不同,都會遇到家庭衝突、照顧需求、兒少發展選擇、親師衝突、缺乏陪伴等情況。但乍看之下一致的狀態,當疊加上「貧窮」的背景後,情況開始變複雜和棘手了。

經濟、文化、心理資本皆弱勢,限縮了邊緣青年的選擇

從經濟資本的角度來看,《小孩》中的寶力與佳家為了負起責任養育孩子,選擇將孩子託付給婆婆,兩人努力賺取生活費用,但卻僅僅勉強撐起家庭。

後來發現所託非人,需要工作的佳家僅能在經濟與照顧中進行拉扯。

在《小孩》劇中,沉迷賭博的祖母竟帶嬰兒到賭場。圖/《小孩》

這樣的拉扯並不會出現在每一個家庭,有些家庭儘管沒有其他家人給予後援照顧孩子,卻有一定的經濟能力送去托嬰中心、聘請保母,或選擇一方全職照顧孩子。

再者,讓我們從文化資本的角度來檢視,這與家中所使用的語言模式、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當一些處於貧窮處境的少年長大後,在選擇未來生涯的方向時,經常會受限於過去的生命經驗、成長環境,甚至是學習的技能都受諸多限制。因此,就如同《度日》的少年們對於其他工作樣貌的陌生、技能的不熟稔,又需要對家中經濟短期內便承擔起責任,最終只能將選項限縮於在地農產運輸、傳統加工等工作——那些他們原有生活圈中便容易接觸的職涯選擇。

土豆。圖/《度日》

《度日》公視+線上看

貧窮經驗的家庭,在心理資本上的匱乏,就像《小孩》中的家佳。對生活中許多事物憂心,甚至有自我防衛的行為。主要是因為許多處境已經被社會貼上眾多標籤,且帶有負面意義。而當標籤又黏上自身,隨之的負向評價襲捲而來,自我價值感低落,茫然中,也不確定自己還能如何出牌了。

也或許他們所面對的,從一開始就難以選擇,畢竟,在「差」與「沒那麼差」的當中,要怎麼才能夠漂亮地抉擇呢?

增加工作與生活選項 從友善職場與日常陪伴做起

我們在台北市萬華區進行社工服務,還記得我們陪伴的一位媽媽受到我們多次協助後,邊哭邊說:「每次都要麻煩你們,我真的覺得很抱歉。而且,你們每個人都沒有因為我這樣而責怪我,還是會一如往常的相處。」因為經濟狀況受異樣眼光凝視,媽媽承擔著額外的壓力,甚至處在困境苦撐不敢求援,只怕不能與孩子一同過著安穩的生活。

在這些家庭的抉擇之中,或許我們可以用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來檢視,發現他們在追求的無非是最簡單的「安全需求」。而我們對於他們的一切期待,無論是工作的穩定、追求成就等等,都是需要擁有安定的生活與心理後,才有機會可以發展更多的可能性。

在萬華陪伴著弱勢家庭與孩子的這些年,因著看見貧窮所造成的處境,也擔心資本薄弱使貧窮延續的可能性提高,我們有幸與社區店家攜手,共同創造友善職場。過程並不容易,少年更習於找周遭人常做的工作,口耳相傳介紹,如:工地零工、餐飲外場、物流業、批發市場臨工等;另外,他們在友善職場需要大量的鼓勵、技巧引導,才能夠增強其自信心、技術,得以久任工作中。

日常陪伴看似最平凡,卻也花費我們大量心力,陪伴的意義是什麼呢?和阿仁聊聊的過程中,他說「我知道其實知道自己本身缺愛、缺安全感,跟關心我的人,所以,我很想要有個東西可以保護著、可以依靠。這樣我才有力氣去想明天該怎麼辦。」

當我們一同建構心靈的安穩,才有向前邁進的機會。如同我們長時間陪伴的阿婷,剛來到兒少據點時,對於據點的大家有著很強的防衛心,但當生活與關係穩定後,阿婷才開始勇敢的社工分享著自己的興趣以及期望,一起在據點中開創全新的課程、一起學習未來可以使用的一技之長。

貼近理解青貧少年,才是改變處境的第一步

本文雖以牌局比擬,但人生實則非局,無法輸了再來一場。我們期望的,僅僅是能夠貼近土豆、寶力與佳家為何如此「難以選擇」?為何去噴農藥傷身?為何酒駕飆車?為何早婚生子?為何不賺乾淨錢?為何不繼續唸書?

功成名就、出人頭地、知識累積並非每個人的選項,從家庭開展,使他們有所渴望及背負——寶力與家佳希冀的是溫暖的家;土豆願望很小也很大:「只要有錢賺就行了。」

他們現在「活著」的樣貌,看似笨拙,卻都是認真經營的姿態。用力去愛、成家;用力去工作、發洩壓力,用力到有時超出了社會世俗設下的線。他們本質上,比誰都認真面對生命給他們的難題,追逐生活。而我們貼近理解後,才有可能因為感同身受,而有拓寬選項的實際可能,提出真正適合他們走的道路,讓這群少年好好生活。

【延伸推薦】
文章|當一個的人生命充滿各種挫折,如何告訴他「明天會更好」?(羅靖茹)
紀錄片|《度日》:他們有時候像是大人,有時候又像小孩,提前投入社會、走進家庭,而他們的下一代是否會同樣複製他們的人生?
單元劇|《小孩》:寶力與佳家展開青春戀曲,不久後佳家懷孕,寶力決定休學打工,但在寶力追求這個純真理想的同時,現實社會的考驗也無情地隨之而來。

作者:馬明毅、于芳懿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2.11.8

服務於台灣社區實踐協會的兩位社工。樂於和夥伴在社區內,和基層家庭、孩子們一起工作與玩耍,我們期待透過社會工作使「人」的價值得以彰顯。

台灣社區實踐協會長期於萬華在地深根社區及兒少發展議題,希望使人有更好的生存及發展條件,也持續經營讓人可以互相支持的空間,嘗試與社區共創和共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