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應該包括BDSM(綁縛絞扼)和開放式關係嗎?

三年前林奕含以血淚寫下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那麼,林奕含筆下的房思琪,她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性教育呢?或許,真正的問題應該是:這個社會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性教育?

編按:1月22日《公視主題之夜SHOW》播出紀錄片《性革命:重新發明愛》,呈現1968年到2018年之間性革命的轉變歷程,映後論壇以「性革命實驗室」為題,邀請精神科醫生鄧惠文,以及BDSM皮繩愉虐倡議者十夜、開放式關係實踐者小光,與8位公民談「性」的觀察與體認。播出後接獲觀眾反應,表達對於節目內容之疑慮。以下為《觀點同不同》邀請觀眾朋友為文分享,文末另附公視「節目暨新聞自律委員會」對此案之討論與專家意見。

性革命議題搬上公視的節目中被討論,打著尊重多元觀點的旗號,公視邀請BDSM(綁縛絞扼)和開放式關係的愛好者上節目與談,裹上「性教育」的外衣,告訴民眾,公視是在扮演議題引導者的角色。然而,BDSM(綁縛絞扼)和開放式關係是現行「性教育」內涵嗎?「性教育」應該包括BDSM和開放式關係嗎?

我國課綱經過嚴謹流程擬訂,每位參與課綱編審的委員皆須具備相關專業背景。查看課綱裡有關性教育的各項學習指標,並未見到任何關於BDSM以及開放式關係的字眼,就連北歐國家如丹麥及瑞典,這些國家的性教育課程,也未提到與BDSM和開放式關係有關的隻字片語。然而公視卻將討論BDSM和開放式關係的節目內容稱為「性教育」,這實在是很特殊的現象,也很令人好奇,不知台灣的「性教育」內涵是依照課綱來制訂,還是由少數不具民意基礎的媒體人來引導、決定呢?

性教育的目標應著重在「促進健康」。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網站清楚聲明性教育成功的指標應該是「減少性伴侶人數」(註1),也就是教導學生在性方面節制。非單一性伴侶對個體的健康不利,有較高感染性病機率;預防性病的根本解決之道在於延後性行為發生年紀以及減少性伴侶人數,而不僅是安全性行為。在公視標榜「性教育」的節目中,強調在開放式關係中與「不同性伴侶」間的互相協商,不過公視製作單位似乎沒有察覺到,開放式關係在本質上就已違背了性教育指標,如此又怎麼能稱之為性教育呢?

除了開放式關係之外,BDSM愛好者也受邀在節目中侃侃而談,聚焦在BDSM去汙名,似乎希望觀眾接受綁縛絞扼也可以是正常的性愛。不過,BDSM(綁縛絞扼)可不僅是在公視節目中所呈現的矇眼和身體觸覺而已,事實上,BDSM在英國和美國都被視為「暴力」(註2、3),即使愛好者強調安全、自願,但近幾年因BDSM而死亡、中風、腦損傷的案例還是持續地快速增加,這也已經引起英國婦權團體和犯罪學家的關注。目前英國政府正準備制訂「非致命絞扼罪」,將BDSM納入家庭虐待法案中;美國司法則是認為,即使是經過同意的綁縛絞扼,也會觸犯傷害罪。

英國婦權團體為何要關注BDSM和暴力犯罪的關聯?犯罪學家雅德利教授發現,BDSM受害者多半是16-34歲的年輕女性,而許多施虐者都曾有暴力犯罪的前科。BDSM無疑是對女性人身安全的威脅(註4)。倘若公視探討BDSM時能將前述英國和美國的醫學和司法觀點並陳報導、平衡地呈現,節目將更具專業性。

讓我們將視角拉回台灣,性教育應該包括開放式關係和BDSM(綁縛絞扼)嗎?三年前林奕含以血淚寫下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對社會投下一記震撼彈:「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引起整個社會熱烈討論,性教育的重要和必要性不言而喻。那麼,林奕含筆下的房思琪,她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性教育呢?或許,真正的問題應該是:這個社會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性教育?

性革命風潮席捲全球,過去華人社會所重視的性倫理也面臨衝擊。性革命使人們正視過去被壓抑的性欲望,但我們也應思考,性難道只有欲望層面嗎?是否有更深的意涵值得我們去探究,包括,性的意義與價值是什麼?誠然,與性有關的話題不應被壓抑,然而,不再壓抑的反面也未必會是多元和開放。我想,能夠理解和釐清「性」的意義與價值,才是這個社會和房思琪們真正需要的性教育。

註1

註2

註3

註4:同註2。

編按:以下為摘錄公視回應,全文請見公視基金會第三屆節目暨新聞自律委員會第七次會議 (2021/01/29)

1/28(五)召開的「節目暨新聞自律委員會」針對《公視主題之夜SHOW:誰說台灣不要性革命?》上集及下集《重新發明愛》內容討論後,相關意見摘錄如下:

(一)公視製作節目探討性議題,並未違反公視法規定。公視法第40條雖規定,公共電視不得於任何時段播放兒童及少年不宜觀賞之節目,但本節目是否屬於「兒少不宜」觀賞的節目,多位委員認為有討論空間。有委員認為,公視在節目播出前加了警語,也注意到了電視時段分級的相關規定,公視應已顧及兒少身心健康,也尊重兒少觀眾權益。也有委員認為,兒少觀眾對於性教育的需求,在討論中反而受到呈現;這點對於立場迥異的觀眾較難接受,需要更多溝通說明。

(二)委員們肯定製作單位用心。節目製作態度嚴謹,並未為追求收視而譁眾取寵,或刻意標新立異。委員們亦肯定製作單位呈現多元意見的努力。雖有持特定意見者婉拒受訪,建議可在節目結束時加註文字呈現,或請主持人口述說明。委員亦鼓勵製作單位其他呈現多元意見之作法,例如出機訪問等。

(三)建請公視董事會針對「公共電視法第40條」相關規定,有更積極作為。

(四)民主國家的公共電視多扮演議題引導者的角色,對具爭議性或先驅性議題多不予迴避,甚至主動探討。公共電視的社會角色愈顯重要,請繼續努力。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 2021.5.25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