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喪親喪偶憂鬱低谷,「好好吃飯」重拾食物滋味是回到生活正軌第一步

在安寧病房中,我陪伴過許多即將失去另一半的夫妻,「吃飯」這件小事,在喪偶長輩的心裡,往往藏著最深的情感。吃太多、吃太少,往往是憂鬱的警訊,不只是食慾的改變,而是一種失去共食的孤單。我們能給的陪伴,不是急著「讓他忘記過去」,而是允許悲傷有自己的節奏,慢慢回憶過去的點滴,才能慢慢地放下,重拾食物的滋味與生活的動力。

在忙碌的生活裡,能與家人「好好吃飯」非常不容易。圖/《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的吃飯2》
在忙碌的生活裡,能與家人「好好吃飯」非常不容易。圖/《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的吃飯2》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吃飯了?

那天早上,先生對我和女兒說:「我們一起去吃速食店早餐吧!」

我下意識脫口而出:「我不要!」

也許是因為,對我來說速食店的場景早已和趕時間、忙碌、壓力劃上等號,一時忘了,這是一份家人邀約的溫柔心意。

台中文心路上的幾間速食店,是我每天趕著上班途中最常光臨的地方。快速啃個漢堡、配杯咖啡提神,速食店麥當勞絕對是忙碌生活中的好夥伴。但那天,先生邀請的「早餐」卻不只是為了果腹,而是為了好好吃飯。

我才驚覺,在忙碌的生活裡,一個人好好吃飯並不容易;而能與所愛的家人,心無旁騖地享受一頓飯,更是越來越奢侈。

一張「好好吃飯、好好睡覺」的處方簽

在我的諮商室裡,「吃飯」從來都是重要的話題。

因為情緒不只是心情,也常常是身體的反應。失落,會讓人失去好好吃飯的能力。任何一種失去,都可能讓人的心暈頭轉向、偏離軌道,失去了好好生活的節奏。

吃太多、吃太少,往往是憂鬱的警訊。失戀的人,我請他好好吃飯。失意的人,我請他好好吃飯。失親的人,我更請他好好吃飯。「好好吃、好好睡」是我經常給個案的一張簡單卻深刻的心理處方簽。

因為吃好、睡好,是重新照顧自己、讓自己回到生活軌道的第一步。

餐桌上缺席的空位,藏著最深的情感

《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的吃飯》影集,真讓我心有戚戚焉。那清新的日常敘事裡,顧阿姨與梁叔這對愛侶的情感,真教人打從心坎羨慕。

梁叔的愛,是那種全罩式、無微不至的呵護,家族間人情往來的送禮,他說:「我準備好了。」鄉間小路採花趣,他說:「我帶妳去。」顧阿姨遇到煩心事,他說:「沒事,有我在。」顧阿姨喜歡的料理,他說:「我來吧!我手勁大,妳休息就好。」當這樣的伴侶離世,生活中那個提供支持、分擔角色的存在也一併消失,人心自然會失去平衡。

劇中梁淑與顧阿姨的愛情令人羨慕。圖/《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的吃飯2》
劇中梁淑與顧阿姨的愛情令人羨慕。圖/《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的吃飯2》

我們常說喪親讓人「生活脫軌」,因為死亡讓角色缺席、功能失落、陪伴消逝。

當故事裡的梁叔缺席,畫風轉為灰藍色的思念,顧阿姨那條橘色花瓣絲巾不再飄逸,而是垂掛著未能放下的心事。

喪偶後只吃無味的稀飯,背後是失去摯愛的孤單

過去在馬偕安寧病房,我陪伴過許多即將失去另一半的夫妻。在喪偶長輩的故事中,「吃飯」這件小事,往往藏著最深的情感。

我在《無憾的道別》中曾寫過一對動人的夫妻:「這是我們僅剩不多的日子,即便我(陳爸)不能吃,但在我們所剩的日子裡,每一餐都應該要陪她(陳媽)一起吃啊……浪漫吧!」他眨了眨眼,把最感傷、也最浪漫的話一口氣說完。

那一頓頓「一起吃飯」的便當,不只是食物的味道,更是留給摯愛妻子的回憶——濃烈、深刻、難以忘懷。

離開醫院後,我在社區診所遇見了一位喪偶的老爹。高大的他,失去妻子一年了,整個人像丟了魂,是兒子替他預約的諮商。他一坐下便說:「一年了,一個人吃飯,飯怎麼都沒味道了。」

太太離世後,他連續幾週只喝稀飯。旁人以為他固執、難搞,但那其實是一種「不忍讓生活恢復原狀」的哀傷。那不只是食慾的改變,而是一種失去共食的孤單。對他而言,餐桌上的空位提醒著「愛曾經在這裡」。

當生活中提供支持與分擔的存在消失後,心會失去平衡。圖/《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的吃飯2》
當生活中提供支持與分擔的存在消失後,心會失去平衡。圖/《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的吃飯2》

不催促也不評價,陪伴他述說悲傷

我們能給的陪伴,不是急著「讓他忘記過去」,而是允許悲傷有自己的節奏。我陪他慢慢回憶、細數與太太相處的點滴。不要害怕悲傷被喚起,因為悲傷需要被經驗、被走過。唯有好好地回憶,才能慢慢地放下。

在敘說中,他想起和太太一起當志工的時光,臉上漸漸出現了笑容。敘說悲傷的過程裡,力量也會從縫隙中滲出。他回憶起太太臨終前的叮嚀,也明白了自己持續投入志工活動,其實是太太早就替他留下的伏筆,還有好多地方,需要他繼續忙活下去。

那天諮商結束前,他說:「我知道兒子孝順,雖然工作忙,不太會安慰人,但他每天都會回家陪我一起吃晚飯。」那一頓頓晚餐的溫度,正在慢慢滲進老爹孤單的縫隙裡。

不催促、不評價,只陪他在悲傷的步調裡走著。悲傷會慢慢走遠,食物的香氣與生活的味道,也會再次復甦。

《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的吃飯》最後傅雷留下的那份禮物,深深打動了我。那是一種「允許」,允許太太在夫妻關係裡可以解約,用輕鬆、無束縛的姿態繼續活下去。有時,最深的愛,不是緊緊抓住,而是溫柔地放手,讓對方能在自己的步伐裡,重新找到幸福的泉源。

請讓「好好吃飯」成為你每天幸福的泉源。

那一口飯,不只是味覺的滿足,更是提醒自己:我依然值得被生活溫柔對待。

【延伸推薦】

節目|《就算一個人也可以好好的吃飯》:湯瑪士與艾蜜莉兩人的生活與生命經歷截然不同,卻在相同的廚房,各自藉由料理、美酒療癒了自我。

文章|經歷伴侶的死亡,大姚:「今天能好好活著,已經很棒了!」

文章|《再見機器人》教我們學會告別,「愛」會轉換成尊重、珍惜與祝福延伸下去

作者:王映之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11.3

王映之

現任台中好晴天身心科診所心理師,曾任馬偕醫院安寧病房心理師,著有《無憾的道別》。擅長陪伴人面對失落、悲傷與關係議題,相信「療癒始於被理解」。

長期關注哀傷與關係修復的心理陪伴,以細膩而溫柔的語言,帶領人們看見困難背後的力量。

在個人臉書粉專「心理師的呢喃」中,她以文字與影音分享療癒觀點,讓心理學走入日常,成為人心溫柔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