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象派群星閃耀的年代,瑪麗‧卡薩特(Mary Cassatt, 1844-1926)是一道獨特的光。她不畫日落,不畫風景,而畫那些常被忽略的日常。像是:母親低頭為孩子洗澡、女子靜坐在劇院、少女在鏡前理髮。她用畫筆改寫女性的存在方式,也改寫了藝術語言。

美國藝術史學者妮可‧喬戈普洛斯曾說:「《配戴向日葵的女子》(Woman with a Sunflower)之所以迷人,在於那份曖昧與未竟之感。每一次凝視,我都覺得似乎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評價,正道出了卡薩特作品的深邃,她的畫像靜謐,卻帶著思辨的張力,讓觀者重新檢視對「女性」的定義。

出身優渥,選擇狹窄的藝術之路
1844年,瑪麗‧史蒂文生‧卡薩特出生於美國匹茲堡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轉運商,母親則出身銀行世家,家庭環境優渥,社交圈遍布當時的收藏名流。也因此,小小年紀的卡薩特便得以近距離的親近藝術收藏品。
十五歲時,她進入賓州美術學院,是少數的女學生之一。當時的藝術世界幾乎全由男性主導,題材也多為歷史與風景,女性若想成為畫家,幾乎得先對抗社會的成見,卡薩特卻從未猶豫。
南北戰爭結束的1865年,她毅然離開美國,前往巴黎。那是一座重建中的城市,光影與煙塵交錯,藝術新潮正蓬勃而生。卡薩特如海綿般吸收養分,白天在羅浮宮臨摹,夜晚則出席上流社會的沙龍。

但她並未被華麗吞噬。相反地,她選擇離開巴黎,前往鄉村拜師托馬‧庫蒂爾,自學風俗畫。她的筆觸柔軟卻堅定,畫下農夫、音樂與生活細節。1868年的《曼陀林演奏者》(A Mandolin Player)是她的第一幅被沙龍接受的作品,象徵她在男性主導的藝術體系中敲開一道縫。
從戰火到覺醒,受竇加《芭蕾舞綵排》啟發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巴黎陷入動亂。卡薩特被迫返美。她嘗試賣畫、接案,卻接連受挫,甚至連畫作都在芝加哥大火中焚毀。這些打擊讓她更加確信自己的歸屬在歐洲。
回到巴黎後,她重新出發,深入研究柯勒喬與義大利文藝復興名家的技法。她的作品《在嘉年華會拋花的兩名女子》(Two Women Throwing Flowers, 1872)既有古典構圖的嚴謹,也有現代筆觸的自由。對她而言,人物不只是題材,更是情感的載體。
1874年,第一屆印象派畫展震撼巴黎。卡薩特深受啟發,卻仍感矛盾:要討好沙龍評審,還是跟隨自我?這時,一幅畫改變了她,她對竇加的《芭蕾舞綵排》(Ballet Rehearsal on Stage)感到驚為天人。兩人相識後成為終身摯友與創作夥伴,她在竇加的引導下,擺脫學院派的枷鎖,投入印象派的懷抱。
描繪女性日常,女人是能思考的主體
1878年的《藍色扶手椅上的小女孩》(Little Girl in a Blue Armchair),背景由竇加繪製,筆觸流暢,色彩輕盈,正是印象派精神的體現。此後,卡薩特以劇院與音樂廳為舞台,描繪一群自由觀演的女性。她不追求華麗姿態,而描摹那份專注與神思,彷彿也象徵著一種屬於女性的凝視與自覺。


到了1880年代,她的畫風日益成熟。她大量創作粉彩與版畫,並開始探討女性的社會角色。19世紀末的歐洲出現「新女性」(New Woman)思潮,象徵知識與經濟自主。卡薩特筆下的女人,不再是被觀看的對象,而是能觀看、能思考的主體。
她拒絕男性畫家筆下的誘惑與浪漫,轉而描寫女性日常的真實:洗澡、試衣、梳髮、閱讀……,那些看似瑣碎的片段,在她的筆下卻充滿詩意。受到日本浮世繪的影響,她所創作的《整理頭髮》(Girl Arranging Her Hair, 1886)、《試衣》(The Fitting, 1891)等版畫,線條流暢、構圖簡潔,卻蘊含深厚情感,被譽為「19世紀最有價值的版畫」。

母親非聖潔偶像,以「母子畫」聞名於世
1890年代,卡薩特的創作逐漸回到母親與孩子的題材。那時社會正推動公共衛生與育兒教育,女性的母職被重新定義。她的名作《給孩子洗澡》(1893)捕捉母親抱著孩子洗澡的瞬間,光影柔和,筆觸流動,既有宗教畫的莊嚴,也有生活寫真的溫度。
她筆下的母親,既非聖潔偶像,也非家庭的附屬,而是一個完整的靈魂。孩子的好動、母親的專注、手的溫度與水的流動,都化為人性最細膩的節奏。
諷刺的是,這位從未結婚、沒有孩子的女性畫家,卻以母子畫聞名於世。她的畫被大量印製成明信片、海報與母親節賀卡,溫馨形象讓她被市場馴化,也使人忽略了她對性別視角的革命意義,以及她筆下其他主題、充滿活力與實驗性的作品。

女性靈魂的記錄者
進入20世紀後,卡薩特的聲望達到巔峰。她獲頒法國榮譽軍團勳章,成為當時最受尊崇的女性藝術家之一。她也協助美國收藏家建立印象派畫作收藏,成為美國多家博物館的典藏基石。
瑪麗‧卡薩特的一生,像一場逆風的旅程。她出身富裕,卻選擇孤獨創作;她被稱為「母子畫家」,卻更像一位女性靈魂的記錄者。她是畫家,也是畫商,同時也是收藏家的顧問。即便晚年因眼疾而不得不放下畫筆,她仍以堅定的心意陪伴藝術之路,持續扶持與啟發年輕的女性創作者,將熱情與信念延續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撰文/文蔚然
責任編輯/許容榕
核稿編輯/李羏
【延伸推薦】
紀錄片|《瑪麗卡薩特:女子群像》:瑪麗卡薩特是難得的女性印象派畫家,介紹瑪麗卡薩特如何描繪周圍女性生活、改變女性的藝術地位,並改寫了藝術語言。
文章|從割耳到舉槍自盡,梵谷雖瘋狂但只在快樂時作畫
文章|因車禍不孕、丈夫又外遇親妹妹,畫家芙烈達卡羅用詩意和鮮明色彩表達痛苦人生
文章|《戴圍巾的珍妮.赫布特尼》不只是情人的繆思女神,還是被遺忘的藝術家

資深媒體人,作品散見於各大媒體。喜歡觀察,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期望能透過用書寫將正向力量匯聚筆尖,豐富讀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