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多年前,一位英國鄉村少女,憑藉犀利筆觸與敏銳觀察,寫下《傲慢與偏見》、《理性與感性》、《愛瑪》等經典之作。她讓讀者看見女性不只是附屬於婚姻與家庭的存在,而是擁有思想、選擇與渴望的獨立個體。她,就是珍奧斯汀(Jane Austen)。

在女性被期望循規蹈矩的年代,珍奧斯汀筆下的角色卻敢於挑戰規則。她不只是愛情小說家,更是透過喜劇與諷刺,揭開時代矛盾與社會不平等的「政治小說家」。
然而,想窺探她的真實內心並不容易。珍奧斯汀終其一生寫下上千封信給摯愛的姐姐卡珊卓,但在她41歲早逝後,姐姐將大部分信件燒毀,僅留下161封。即使如此,仍能從殘存文字裡,窺見那位幽默、犀利,甚至大膽放肆的靈魂。
家庭藏書孕育寫作靈魂,生命經驗使她不願被命運捆綁
1775年,珍奧斯汀出生於英格蘭漢普郡的史蒂文頓村,有六個兄弟與一位姐姐卡珊卓。父親是牧師,收入有限卻備有一座藏書超過五百本的家庭圖書館,裡面充滿文學、歷史與政治著作。對珍而言,這比財富更珍貴,書本開啟了她的世界。珍自小酷愛閱讀,也開始創作短篇故事,筆下的角色活潑叛逆、充滿諷刺意味。對照當時社會對女性「結婚、生子」的期待,這些故事展現出她早熟又叛逆的靈魂。

18歲那年,她被派去幫表姐接生,血腥的過程讓她意識到「女性一生只能困於生育與家庭」的殘酷命運。這種衝擊,使她更加確信:她不要被命運綑綁。另一位重要人物則是表姐伊莉莎。這位經歷過法國大革命的寡婦,既優雅又獨立,還直言女人不該被壓抑。伊莉莎讓珍第一次看見「女性也能活得不一樣」。
受到表姐啟發,珍開始嘗試長篇創作。她未滿二十歲,就完成小說《蘇珊夫人》,筆下女主角聰明、美麗,卻也心機深沉,為了生存可以不擇手段。少女竟能寫出如此深刻的角色,讓人驚嘆她的洞察力。
只因作者是女性,《傲慢與偏見》曾被退稿!
1796年,21歲的珍完成《第一印象》(後來改名《傲慢與偏見》)。父親讀後極為感動,甚至替她向出版社投稿,卻遭退稿,理由只因為她是女性,作品甚至連看都沒被看過。
與此同時,愛情也給了她一次重擊。珍在舞會上認識青年湯姆並陷入熱戀,但對方家族嫌她出身不夠好,堅決反對。這讓她深刻體會到:女人連選擇婚姻的權利都沒有。失落轉化為創作能量,她寫下更犀利的故事,筆鋒直指不公平的社會規則。

在珍奧斯汀的生命中,最支持她的就是父親。他為女兒準備了專屬寫字桌,象徵著對她創作夢想的肯定。但社會對她的期待仍是「嫁個好丈夫」。1802年,她收到富豪畢威瑟的求婚。當時她已經三十歲,作品未出版,生活也缺乏保障。她一度答應,卻在深思後反悔。這一刻,她選擇了筆而非婚姻,對自己說:「我要活出不同的人生。」
然而父親去世後,她與姐姐陷入經濟困境。直到哥哥愛德華提供一處小屋讓她安身,她才有了繼續創作的基礎。1809年,珍奧斯汀完成《理性與感性》,出版後大受好評,甚至連攝政王都成為讀者。她靠版稅賺得遠超一般工人的年薪,終於以「作家」身分立足社會。接著,《傲慢與偏見》出版並轟動全英。聰慧獨立的女主角伊麗莎白,幾乎就是珍自己的投射。
與次同時,她也沒有忽略社會陰影。《曼斯菲爾莊園》探討貧富不均與奴隸制度,是她最具政治色彩的小說。雖然讀者反應冷淡,但這本書展現了她對世界的深刻關懷。1815年,她出版《愛瑪》,這是她筆下第一位真正「擁有權力」的女主角。她與知名書商約翰‧莫瑞合作,自掏腰包出版,並為作品加上獻詞送給攝政王,成功打響名聲。
不婚不生仍活出價值,身後才留名與時代對話
然而,在她名聲逐漸穩固之際,身體卻日漸衰弱。她仍忍著病痛,完成《勸服》。這部小說以一位年過適婚年齡的女主角為主角,告訴讀者:即使被社會認定「太遲」,女人依然可以追求幸福,這正是珍奧斯汀自己的人生隱喻。回顧自己的人生,她從來不遺憾沒有結婚生子,沒有成為已婚婦女,他選擇當單身女子,然後活出自己的價值。
病情惡化時,她仍堅持動筆,著手撰寫《桑迪頓》,筆觸依舊幽默詼諧,彷彿用笑聲抵抗死亡。1817年,珍奧斯汀病逝,年僅41歲。她最後的時光,始終有姐姐卡珊卓陪伴。她過世後,為了保護妹妹的名聲,卡珊卓將她的千封書信付之一炬,只留下161封,讓後世只能從殘篇中拼湊她的真實面貌。

珍奧斯汀終其一生以「匿名」出版,她的名字直到身後才真正被世人看見,但她卻徹底改變了文學史。她用筆鋒挑戰了時代對女性的枷鎖,讓愛情故事成為社會與人性的鏡子。她的作品穿越兩百多年的時光,今日我們翻閱她的書頁,依然能感受到她在告訴世界:「我存在過,聽見你,也看見了你。」
撰文:文蔚然
責任編輯:許容榕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9.22
【延伸推薦】
紀錄片|天才珍奧斯汀:介紹英國文豪珍奧斯丁,如何以鄉村女孩出身克服逆境,並留下輝煌的文學遺產

資深媒體人,作品散見於各大媒體。喜歡觀察,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期望能透過用書寫將正向力量匯聚筆尖,豐富讀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