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步見證分裂,以色列難民學校難解的文化衝突

以色列地方政府為了因應人口組成變化,在經濟樞紐台拉維夫的夏皮拉社區設「社區學校」供非猶太信徒與非法移民、難民孩童就讀。原本美意是希望促成多元種族宗教之間的理解,卻引發抗爭不斷,移民成為激進者口中必須驅離的「滲透者」,學校也被嗆聲會成仇恨目標;更有教育工作者擔憂與非猶太人頻繁互動,恐促進通婚與同化。

以色列這兩所小學比鄰而居,組成學生的宗教與國族認同卻有天壤之別。圖/《40步的距離》
以色列這兩所小學比鄰而居,組成學生的宗教與國族認同卻有天壤之別。圖/《40步的距離》

台拉維夫(Tel Aviv)是以色列最大的都會區與經濟樞紐,在此地的夏皮拉社區裡,政府為了因應人口組成變化,決定新設「社區學校」供非猶太信徒與非法移民、難民孩童就讀,此地難民多來自蘇丹(Sudan)、厄垂利亞(Eritrea)等國家

「……38、39、40。40步,就這樣,你看有多近!」政府決定在歷史悠久的「紹拉辛宗教學校」中整理出一半的校舍,新建「夏皮拉社區學校」。兩所學校之間僅隔四十步、共享同一座校門。日復一日,兩所學校孩子們總能輕易地探頭張望,看向另一邊與自己截然不同的景貌,這四十步不只是地理距離,更如如同一道看不見的牆,將宗教、種族與文化的對立劃得分明。

《40步的距離》中,這兩所學校間的角力拉扯與試圖交流的過程,宛如以色列衝突與和解的縮影。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猶太人為主體的國家,耶路撒冷更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聖城。耶路撒冷的聖殿山既是猶太教歷史上的聖殿遺址,也是穆斯林眼中的尊貴禁地,帶有政治性與爭奪性,導致長期衝突頻繁。

難民家庭被視為「滲透者」不受本地居民歡迎

紹拉辛是一所猶太裔東正教的宗教學校,而夏皮拉則是新創立的社區學校,聚集了來自不同國家的難民家庭小孩,兩邊的教育方式和世界觀幾乎沒有交集。一邊正學習宗教的相關知識,另一邊則是用多國語言說著「我的廚房漂亮嗎」;一邊在教室裡坐著晨禱,另一邊則拍手唱著「我們都有生存權」。

夏皮拉社區學校校長夏哈(中戴眼鏡者)採用多元開放的教學方式。圖/《40步的距離》
夏皮拉社區學校校長夏哈(中戴眼鏡者)採用多元開放的教學方式。圖/《40步的距離》

儘管在各方面都如此不同,兩方校長夏哈(Shachar)與艾里歐(Elior)仍十分努力地製造合作空間。他們曾在紀念猶太人從滅族危機中獲救的普珥節(Purim)讓兩所學校的孩子一同慶祝,表面上看似熱鬧歡樂,但在孩子們天真的歡笑聲背後,卻有家長質問:「他們為何在這?他們為何要參加?」反對的聲音並不少,對許多居民而言,這些移民是「滲透者」(infiltrators),必須要驅離他們,讓他們回到自己的國家去。

其中一位反對者是謝菲·帕茲(Sheffi Paz)。她原是左派人權倡議者,後因不滿非洲移民改變南特拉維夫社區,轉而投身極右運動,主張遣返移民、維護猶太居民權益。她曾在柵欄外舉著大聲公,批評夏皮拉社區學校是政府建立的奴隸區,並在與校長夏哈談話時直言:「我會破壞每一場聯合活動」。她說:「這所學校創立在一個關係非常緊張的社區,使居民感到莫大的壓力。他們突然覺得,這似乎不是自己的社區,要被趕出自己的家園了。」也有本地家長直言:「有些(猶太)母親沒地方住,必須賣淫養活小孩,而滲透者卻有公宅可以住?!」

頻繁互動能達到多元理解,還是被通婚同化?

除了外在政治經濟因素,兩校的不同立場也導致交流合作屢屢失敗。紹拉辛宗教學校校長艾里歐擔憂,小孩如果一直玩在一起,頻繁的互動會使他們通婚進而同化。「這會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悲劇。」他看著夏哈堅決沉重地說。

夏哈則持有完全相反的意見,他認為這些問題的發生,就是源於彼此之間的不夠理解,需要透過多交流多認識對方的方式來化解問題,讓多元共存。他無奈地攤手:「他們每天早上來到同一個空間,彼此卻互不認識,這立刻就產生問題了。」

回到家後,艾里歐對父親訴說煩惱,父親靜靜聽完後說:「綜觀歷史,我們是最寬容的國家,猶太律法和《聖經》說『你們要憐惜寄居的,因為你們在埃及也曾寄人籬下。』」艾里歐皺著眉,無奈回應:「外國人對猶太教不感興趣,他們並沒有自成一個社群、返回他們自己的祖國;反而是強迫我們、讓他們融入我們。」

「沒有了結這一切的是當權者。」父親語重心長地說:「這不是你的責任。重要的是保護下一代,孩子們是最重要的,他們才是未來。」

紹拉辛宗教學校校長艾里歐。圖/《40步的距離》
紹拉辛宗教學校校長艾里歐。圖/《40步的距離》

激進者嗆聲:社區學校恐成仇恨目標

但是孩子們真的可以避開大人世界的鬥爭嗎?

某天早晨,夏皮拉社區學校的校門被惡意噴漆,「社區」(neighborhood)被塗黑。謝菲·帕斯說,經過校門時看到厄利垂亞孩童走進名為「社區」的學校,非常冒犯又羞辱人。

謝菲·帕斯先找艾里歐談話,極端地提出要以孩子來作為解決辦法。「將他們趕出這裡的唯一方式,就是讓他們無法忍受這裡的生活。」艾里歐搖頭反對,他不願利用孩子,將他們捲入鬥爭。但謝菲·帕斯卻搖頭說這不是利用:「孩子們是用來對付我們的武器,他們逐一奪走公共機構、公園……如果不帶著大批的孩子去給他們看,那我要如何讓其他人理解?」

接著謝菲·帕斯與夏哈攤牌:「明年你們的外國學生比例會變成30%,然後不知不覺變成50%…..你們要改名,否則每天早上我們會正式幫你們改名,學校會成為這裡的仇恨目標。」她示意地指著遠方:「那女孩的未來在她的祖國,不是在這裡。」

圖/《40步的距離》
圖/《40步的距離》

在這小小的校區內,短短的40步距離,每個人都在這裡追求自己的目標,雙方無法達成共識,於是歧見產生,矛盾爆發。孩子們不理解發生了什麼,只是好奇地望向另一頭,看著和自己不一樣的他們。宗教、種族、價值、理念交錯無法輕易解開。

《40步的距離》紀錄片發行於2022年,影片末尾,紛爭仍然持續著。2025年4月,夏皮拉社區學校臉書公開資訊上,依然記錄著校長與社區學校學生共度歡樂節慶的照片,教育工作者們的努力仍在持續下去。

該如何在以色列這個族群複雜度最高的社區之中,超越膚色和歧見,化解宗教與世俗之間的矛盾?《40步的距離》

【延伸推薦】

紀錄片|《40步的距離》:以色列夏皮拉社區有兩所比鄰的學校僅距離40步,一是信仰猶太教的宗教學校,一是接收難民的公立學校,不同宗教文化的親師生,如何理解共生?

文章|法國最美的風景也是人,各行業志工願意向非法移民伸出援手

文章|吉雷米:我的父親生於血腥的戰火中,但仍教導我用愛化解仇恨

作者:葉子の星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8.26

我是一位熱愛學習和探索的人,喜歡挑戰自己,不斷成長。樂於學習和與他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