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排名》中想當偉大國王的瘦弱王子波吉,面對沒有人看好的艱難困境,他總能帶著笑容再試一次,他慢慢發現自己看似「不符合國王風範」與「缺陷」的特質,在適合的時機和使用方式下,反而是力量的來源。孩子不是要成為「完美」的樣子,而是在家長的信任與穩定陪伴下,逐漸發掘自己的力量、脆弱和限制,慢慢變得「完整」。

一個瘦弱的孩子,他既聽不見也無法開口說話,連揮劍也沒有力氣,但他有個偉大的夢想,要做一個偉大的國王,於是整個王國上從皇宮裡的臣子、下至城鎮裡的民眾都在背底裡或揶揄、或可憐他,總之,沒有人真正看好他,《國王排名》的故事就從這樣一個柔弱的主人翁,王子波吉,開展開來。
這個故事的開頭觸動了我童年的回憶-我永遠都記得剛進國小的開學第一天,當時走廊上滿滿都是陪著孩子們前來的家長,班上正在選班長,老師希望大家「提名」適合的人選,接著就看到同學們陸續舉手講了其他人的名字,於是我也把手舉了起來。
老師問:「你覺得誰可以當班長呢?」,我那時班上一個人都不認識,對於「提名」的概念也很模糊,想了想之後我回了:「我覺得自己可以當班長。」,瞬間,整個走廊爆出了家長們的笑聲,現在回想他們很可能是覺得我很可愛,但那時候的我只覺得自己好像做了什麼蠢事,於是到投票時我甚至沒有舉手,回到家時就跟當時沒有在現場的媽媽說了這件事,媽媽聽了後跟我說:「你很勇敢的舉手說了你的想法,我們很棒啊!」。
回到《國王排名》,在這部動畫中你看到波吉面對了許多「跌倒」的時刻,即使也有過崩潰,但他總能帶著笑容再試一次,這讓我想到了我們周遭的每個孩子或是我們自己的童年,或許不是每個人都像波吉那樣要面對這麼多的限制,但每個人的生命旅途中,總會遇到一次又一次的心理試煉,有人越挫越勇、有人曾陷入低潮後重新振作,也有人從此選擇逃避。而我們這些陪伴在孩子身旁的人,往往在故事的後續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讓孩子相信「我是被愛的」
波吉雖然在故事中從小就失去了母親,但他的回憶中常出現他被捧在巨人媽媽手中的畫面,這是孩子最原初對世界的印象,一個「被重視」、「被愛」的印記。雖然隨著時間推移,來自外界的評價、惡意越來越多,幸而波吉遇到了自己的夥伴,卡克,他們不需要言語的溝通仍能相互支持,就是這樣一個支持的力量,讓人相信即使在陰霾中仍舊會有陽光灑下的一天。
這其實就是心理學家Erik Erikson在講孩子的心理社會發展時提到的「信任」,孩子需要身邊有個穩定的存在,這個人不一定能時時刻刻滿足孩子的需求,但是他是「在意」的,這份「在意」就會慢慢形成孩子對自己、對關係,甚至對未來的「相信」。曾經有個身心科醫師跟我說過,一個好的陪伴關係要像一座「富士山」,在日本雖然你不一定離富士山很近,但在每個角落都會很清晰地想到富士山的形象,「只要你需要,他就會在那裡」。

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前進
故事初期,國王、臣子和人民對於「一個偉大的國王」的想像都是很高大、擁有力量和權威的,在這個扁平的視角中,波吉很難是那個「對的人」,但是在他逐漸前行的過程中,他會慢慢發現自己許多看似「不正確」、「不符合國王風範」或者是「缺陷」的特質,在適合的時機和使用方式下,反而是力量的來源。
我常見到成人們用「有用」的標準來框限孩子的發展,諸如:「分數」、「名次」,但這些都是孩子不可控的(分數高低需要依憑題目的難易,名次前後要看別人的表現),但孩子自發性的展現、努力,如果能被引導到適合的時機使用,能被成人好好的欣賞、讚許,孩子慢慢能產生一種稱作「自我效能」的感受,也就是「我有能力成就一件事」的感受,這對應到心理社會發展中的「自主」、「主動」和「勤奮」,當孩子能被允許、被認可用自己的方式發展,他也就更能主動且勤奮的去投入其中。
波吉雖然一開始並不被自己的臣民所接受,但隨著他真誠、善良的行動,慢慢開始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鳴,他或許終其一生都不會成為那個人們期待中「理想的國王樣版」,但這不意味著他的價值就比較低。
在生活中,孩子們常乘載著來自每個人不同生命經驗累積而來的包羅萬象的期待,這種種的期待聚集而成一個「理想我」,但孩子沒辦法每個期待都滿足的狀況就容易開始自我質疑,但當孩子被允許、被接納成為各式各樣的,他慢慢能開始欣賞自己的獨特性,完成了心理社會發展裡在成年前最後一個需要拼上自我認同的拼圖,也就是認可自己的樣子。
我常常對我已經成人的來訪者或聽眾說:「今天就算這個小時你坐在那裡,沒有特別努力做些什麼,你都是那個充滿價值的存在。」是啊,能讓人們在低潮中仍能站穩的力量,就來自於對於自己此時此刻的接納與欣賞。
陪孩子累積每個微小的成功、慶賀每個打不倒我們的失敗
波奇在旅途中也曾崩潰、也曾自我質疑,但他沒有逃避,也在陪伴下去直視自己的情緒,這就是我們在陪伴孩子前行的過程,可以帶給孩子最美好的禮物-帶領孩子適度而不過度地運用自己的力量(例如:友善是優點,但過度可能導致沒有界線而變成不斷討好)、承認也接納自己的脆弱並思考這些脆弱有沒有適用的情境(例如:有時我會只為自己想,於是有人說我自私,但在我已經筋疲力盡到影響健康時,這個特質反而能幫我自我保護),接受人生中總有限制但也觀察什麼讓我度過難關,例如:我沒辦法控制別人怎麼評價我,但我可以控制的是做一些事讓我在失落時能自我安頓
孩子不是要成為「完美」的樣子,而是在生活中逐漸發掘自己的「力量」、「脆弱」和「限制」,慢慢變得「完整」。我們就在這個過程中,陪孩子一起累積每一個微小的成功、慶賀每一個打不倒我們的失敗,成為一個「這樣的我,也值得被愛、也可以努力前進」的自己。
【延伸推薦】
動畫|《國王排名》:國王排名第七的伯斯王統治的王國,波吉為第一王子,天生失聰且孱弱,遭眾人蔑視。然而,他結識了好友卡克,這場相遇與微小的勇氣,將改變他的人生。
文章|最好的人生旅伴就是親子關係,要有「雙向互動」彼此支持才走得遠
作者:趙奕霽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5.23
臨床心理師-1.jpg)
趙奕霽(泰坦)臨床心理師
謐境心理治療所所長/馬大元診所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一個喜歡murmur、關注性別平等、社會現象與壓迫議題的I人,目前正嘗試在生活中逐漸實踐對自己的覺察、接納與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