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紀實攝影會說話,時間越久,話越多。」從事攝影工作三十多年,謝三泰不只是攝影師,更是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人,在他的鏡頭下,時間被攝影定格,畫面中的人、事、物和土地,娓娓道著動人的故事,一直傳達給未來的人們。

謝三泰出身在澎湖漁村,20歲時因為當兵,第一次踏上台灣本島,他喜愛鄉土文學,也對政治時事非常感興趣,閱讀報紙的習慣,讓他一頭栽進新聞攝影的迷人世界。他存錢買下人生第一台相機,每逢放假就四處取材拍照,年輕的他受到楊逵書中「以文學寫台灣歷史」理念影響,希望用照片記錄台灣的現狀,「以攝影寫台灣歷史」, 於是退伍後,他一邊開計程車,一邊攝影記錄台灣各地的庶民生活。童年時期家境貧困,使他對街頭小人物、弱勢族群特別有共感,他也經常投稿到各大媒體,作品獲得新聞圈採用。
1987年解嚴後,新聞媒體百花齊放,謝三泰進入《自立晚報》擔任攝影記者,這是他在新聞圈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他的相機終於可以和薪水結合,持續在志業中追求夢想,一直到三十多年後的現在,謝三泰按快門的手仍未停歇。
見證重大歷史現場,反思攝影與「客觀」的距離
謝三泰一開始進新聞圈服務時,就已經決定自己要參與的是歷史的紀錄,他希望透過鏡頭,忠實的還原歷史,把影像傳遞給未來的人去理解。「講白了,有影像就有真相,雖然(我)一再告誡自己,一個攝影師一定要站在客觀的角度去執行,但實際執行起來卻發現:怎麼客觀?很難啊!」
解嚴後的台灣, 全台灣各地經常有人陳情、抗議,警民衝突一觸即發。為了捕捉街頭抗爭的畫面,謝三泰也整理了一套自己的SOP:「一到抗爭現場,就先和一些人交換名片,甚至站到指揮車上和總指揮打聲招呼,你站在指揮車上,群眾就會看到你了,會覺得你是自己人。」
攝影記者夾在抗議群眾和鎮暴警察之間,必須兩面討好;只是,一旦爆發衝突、殺紅了眼,誰都六親不認!謝三泰分享他的保命之道:「唯一的方法,當警察的齊眉棍要落在你的頭上或身上時,要高舉相機、舉起右手,代表『我是記者,我現在沒有在執行拍照!』用來維護自己的安全。」
謝三泰在1987年「新國家運動」中,捕捉到一張民眾與警方盾牌對峙的照片,照片前方是一排鎮暴警察,後方牌樓上寫著「慶祝台灣光復節」,遠方背景是總統府,謝三泰心想:「這到底是台灣光復節,還是台灣淪陷日?」矛盾衝突的畫面促使他拍下快門,紀錄台灣社會解嚴時期的轉型歷程,期盼透過影像讓更多人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和自由。
1989年4月7日上午,創辦《自由時代》周刊的鄭南榕在雜誌社抗拒被捕、引火自焚,謝三泰是第一批抵達現場的記者,他強忍悲憤與不捨的情緒,用相機拍出現場慘烈的狀態,讓更多人去理解事件始末。
遺憾與六四天安門事件擦身而過,決心選擇獨立記者之路
1989年4月中旬,謝三泰代表報社到北京採訪亞青盃體操賽、亞銀年會和戈巴契夫訪中,這三條新聞跨足財經、體育、政治,一個攝影記者必須身兼好幾個身分。
其時,適逢中共領導人胡耀邦過世,許多民眾集結在人民大會堂外,藉由悼念胡耀邦的名義,實質是要求中國政府走開放政策,因而產生軍警對峙的狀況。
謝三泰認為這和台灣的街頭運動很類似, 他發揮新聞人的特質,一下飛機,就要求司機直接載他至天安門廣場。那時候的中國,還不常出現記者,謝三泰帶著攝影裝備,立刻引起學生的好奇,問他:「你從哪裡來的?是本省人還是外省人?」學生口中的「本省人」,指的是北京當地人。
謝三泰一時之間,不敢承認自己是從台灣來的,只好改稱:「我是從南方來的。」對方接著問:「那你會說閩南語嗎?」謝三泰這才鬆了一口氣,坦然地回答:「我會說。」
之後,謝三泰只要有空檔,就會到天安門廣場紀錄學運。後來,學生知道他是從台灣來的攝影記者,都很期待他們的聲音可以透過台灣的媒體傳達給國際,也對謝三泰非常尊重,謝三泰就在北京待了40天,直到5月20號,解放軍整肅氣氛到達高峰,報社擔心他人身安全受到威脅,要求他一定要撤退。
謝三泰並不想服從報社的命令,他覺得一個記者應該要留到最後,「這是我的工作!」但他已盤纏用盡,報社拒絕提供金援,那年代也沒有提款卡和信用卡,他身上只剩下一張機票,迫使他不得不啟程返台。
回到台灣後沒幾天,六四天安門事件爆發,謝三泰很遺憾自己竟在歷史重大關口缺席,他向報社遞了辭呈,想當個自由的攝影記者和目擊者,不想再受報社的約束。
後來數位網路興起,傳統媒體式微,謝三泰離開了新聞圈,開始從事影像教育工作,同時也參與電影劇照拍攝,近年他在戒嚴時期用來關政治犯的國家人權園區舉辦《火燒島:流麻溝十五號》攝影展,展出作品包括1990年代為政治受難者拍攝的肖像、1991年解嚴後初登綠島拍攝的影像、2012年為女性政治受難者拍攝肖像、以及2021年跟隨劇組為電影《流麻溝十五號》拍攝不是劇照的「劇照」,重現火燒島政治受難者的生活情景。
對謝三泰來說,攝影無法弭平傷痛,卻會把記憶保留下來。攝影家透過觀察和創造,捕捉片刻的永恆,猶如將時間借走一個片段,卻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他期望藉由自己的攝影作品,讓後人記得歷史的傷口,這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紀實攝影師責無旁貸的使命。
【延伸推薦】
紀錄片|《深淵的回望》:在台灣解嚴前後,有一群堅持信念的攝影記者們,無畏主流市場或是黨政干預壓力,勇闖各地,為大眾呈現第一手資料,不論角度客觀與否。
紀錄片|《百年未來》:深入拍攝總統府建築、留下各種角度與重要的影音資料,採訪百年來各個不同時代的代表性人物,聽他們訴說對總統府的回憶。
文章|《幽暗小徑的鬼》如實轉化白色恐怖歷史,在國家暴力下沒有人是自由的
文章|曾在921地震義務為災民拍證件照,在臨暗中映照微光的攝影家沈昭良
作者:文蔚然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5.8

資深媒體人,作品散見於各大媒體。喜歡觀察,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期望能透過用書寫將正向力量匯聚筆尖,豐富讀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