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真創辦的《人間》雜誌以報導文學搭配紀實攝影,彰顯對社會底層與邊緣者的生活寫實,如「內湖垃圾山上的小世界」、「幫你們蓋那個新動物園的時候」、「龍發堂」系列,揭露社會的陰暗。攝影工作者何經泰、謝三泰、蔡明德、鍾俊陞、侯聰慧、廖嘉展、顏新珠,以及從事影像創作的許震唐,都用影像見證台灣發展過程。

2021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的「傑出貢獻獎」頒給《人間》雜誌,獲獎理由是:《人間》雜誌聚焦社會議題與弱勢族群,作者群以紀實的視角走遍台灣角落,其強烈的人文關懷和求真精神,在自由被禁錮的1980年代,是一代青年的重要思想啟蒙。
1985年《人間》雜誌創刊,1989年因財務困難停刊。四年的時間,出版了47期,每一期的專題都是力道十足的報導文學,搭配精彩的紀實攝影,有彰顯對社會底層或是邊緣者的生活寫實,如「內湖垃圾山上的小世界」、「幫你們蓋那個新動物園的時候」;有控訴政府政策的不公義,如「科技獨裁」與「恐懼的自由」;以及當時社會無法高談闊論的公衛問題,如「和平村,在肺結核陰影下的家族」。
《人間》雜誌可說是紀實攝影記者的烏托邦,已於2016年辭世的《人間》雜誌創辦人陳映真向來不願意受獎,更不想接受金援,想要堅持雜誌全然的獨立性,為邊緣弱勢發聲,說自己想說的話。
《人間》雜誌每期內容,都是現今看來依然具有報導價值的開創性專題,《人間》雜誌已然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相機是吃飯的傢伙,也是無聲的武器
攝影師蔡明德說:「《人間》雜誌在某方面是一個報導者,它也是一個參與者,甚至說是介入者,我完全是站在人民的立場去做報導。」他說:「陳映真常常問我們說有沒有Story,這個人有沒有故事?他有沒有說了你會喜歡的東西,會吸引你嗎?這就是故事。」這種採訪的熱情,充滿社會理想主義的視角,在一張張被保存或是被流傳的照片中,不斷衝擊著我們觀看的視野,吸引著我們走進拍攝現場。
對於紀實攝影師來說,相機是吃飯的傢伙,也是最無聲的武器,有圖有真相。在台灣每場街頭運動無役不與的攝影師謝三泰,1989年在北京,觀察報導天安門的學生運動,但就在六四事件發生前夕,報社命令他離開,回到台灣後他憤而提出辭呈。他說:「身為一個記者應該要留到最後,這是我的工作。」
見證歷史,紀錄現場的確是記者的使命,但如果身為一名人文關懷的紀實攝影師,需要付出更多;鍾俊陞說:「要成為一名好的報導攝影記者,他首要的條件是必須要有豐富的知識,那個知識的背景可以讓你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
紀實攝影除了捕捉畫面外,更要讓影像背後的故事被呼之欲出。於是,為了揭露當年龍發堂對於精神病患的不人道照護,攝影師侯聰慧親身入住,拍攝了一系列的照片,震驚各界,讓社會大眾開始正視精神障礙者的醫療議題。

相機只是工具,在乎的是你的心
紀錄片《深淵的回望》中受訪的八位紀實攝影家:何經泰、謝三泰、蔡明德、鍾俊陞、侯聰慧、廖嘉展、顏新珠以及許震堂。
他們大多經歷過《人間》雜誌、《自立晚報》等媒體的洗禮,透過紀實攝影,紀錄台灣解嚴前後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環保議題、社會底層的生活樣態,每幅攝影作品背後都有說不完的生命故事。
影片中唯一的女性攝影師顏新珠說道:「攝影應該不是相機的問題,其實我覺得它只是工具,在乎的是你的心,你用什麼眼睛,你用什麼腦袋,去看待這個世界。」

報導文學與紀實攝影,是對台灣深情的紀錄
攝影師何經泰,如今退休,安居瑞芳海邊,開立結合民宿、展覽空間與咖啡店的「HOHObase 好好基地」。背著相機縱橫媒體四十餘載,何經泰的影像創作系列:「都市底層」拍攝街頭失家者的樣貌、「白色檔案」是歷經白色恐佈時代的受害者群像、「工觴顯影」則是幫工安意外倖存者發聲,影像風格強烈,每個訴求都發人深省。
何經泰說:「在那個時候有為自己留下一些作品,我想自己的生命,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了。」時任《人間雜誌》採訪主任的廖嘉展說:「做報導文學跟紀實攝影,它其實是非常好的人生經驗,而且是對台灣這塊土地,一個非常深情的紀錄。」

屬於後輩的攝影師許震唐,在學生時代看到《人間》雜誌的「濁水溪」專題,啟發他的攝影計畫,拍攝自己的出生地大城鄉台西村,他在2013年出版的《南風》攝影作品集自序中說:「相機已經不只是拍照的工具,手中的相機如同幼年手握著風箏追逐的記憶。而影像是一條長長的線,繫著風箏等待南風來時的飛揚。」
當石化工廠建造完成後,閒適的農村景象產生質變,台西村是彰化縣罹癌率最高的地方,影像的紀錄了工業化最殘酷的社會現實。
這幾年媒體生態丕變,自媒體當道,單憑手機的攝影鏡頭也能拍攝出高解析度的影像,加上AI技術推波助瀾,媒體影像霸權早已式微。幸好有紀實攝影師的影像作品,讓那些狂飆躁動歷史現場、被遺忘且無法見天日的社會角落,都能躍然於眼前。他們的每張照片,都是故事的起點,將會永遠被流傳著。
【延伸推薦】
紀錄片|《深淵的回望》:在台灣解嚴前後,有一群堅持信念的攝影記者們,無畏主流市場或是黨政干預壓力,勇闖各地,為大眾呈現第一手資料,不論角度客觀與否。
文章|曾在921地震義務為災民拍證件照,在臨暗中映照微光的攝影家沈昭良
作者:劉凱莉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4.28

自由工作者、特殊兒的家長。2000年進入職場,至今已20年,工作內容總是在影像與文字中遊走,因為不管是書籍或是影像的製作,都是從無到有,將所有的創意整理融合再創造,最後完成作品,而每一個工作,都是一種自我對話過程;工作之餘,專心陪伴著孩子健康快樂長大,幫他找到跟世界對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