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是已知地球上最大型的動物,商業捕鯨、船舶撞擊、氣候變遷、海洋廢棄物與噪音,無不造成藍鯨的嚴重的生存危機。2020年台東縣長濱鄉有一具擱淺死亡的藍鯨,根據科學家的推測牠應是遭尼龍繩纏住嘴部、長期無法進食而死亡,漂流至此。跨國專家與志工團隊耗時三年完成此具藍鯨骨骼的修復,是台灣第一筆關於藍鯨正式的科學紀錄,標本也永久典藏於屏東海生館,提醒人類必須直視這些危害。

2020年1月,台東長濱鄉城子埔海邊出現意外的訪客,當時一具長達20公尺的巨鯨死亡擱淺在海灘上,有關單位獲報前往救援,原來這頭巨鯨正是擁有「地球最大型的動物」之稱的藍鯨(學名:Balaenoptera musculus),擱淺的藍鯨全身傷痕累累,頭部被6公尺長的尼龍繩索纏繞,死因指向嘴部被纏住影響進食所致。
在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以及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共同合作下,耗時3年多,動用眾多人力與物力,集合上百位相關領域的專家與志工,順利完成藍鯨骨骼的修復,永久典藏於屏東海生館展示。
這是台灣第一筆關於藍鯨正式的科學紀錄,也是全球第25座藍鯨骨骼標本;走進海生館的「世界水域」館,重生後的藍鯨以向深海下潛的姿勢,迎接我們走入牠的生命故事。
來不及長大的小藍鯨,尼龍繩纏嘴長期無法進食
紀錄片《巨鯨之路》紀錄了藍鯨擱淺後,身體解剖、骨骼去肉除油、骨架修復、標本組裝吊掛等過程,過程中,在藍鯨的身體結構、肌肉組織、骨頭等,我們拼湊出牠的生命歷程。
這是一隻來不及長大的藍鯨。解剖的過程中,發現牠生長板尚未閉合,表示牠應該要再發育,但身體幾乎沒有脂肪,肌肉已經溶解,推測應該是嘴部被尼龍繩纏住,長期無法進食而死亡;而在頭部被繩索纏繞的部位,骨頭有非常明顯的凹陷與骨頭增生,來自日本的鯨豚研究學者,國立科學博物館榮譽研究員山田格(Tadasu Yamada)研判這頭藍鯨應該還不到兩歲時就遇害,尼龍繩索限制了牠的生長發育,也成了致命的元兇。

另外更驚人的發現,藍鯨體內器官大致腐壞,且有多處碎裂的骨頭,僅剩幾公分的鯨脂,足見在海上漂流多時,提供身體能量的鯨脂所剩無幾,最後才被台灣海域的浪潮沖上岸,台東海濱成為牠漂流的終點。
根據海委會海洋保育署的資料,成年藍鯨身體長度介於23至29公尺,最長紀錄是33公尺,體重爲72至135公噸間,而體重最重紀錄為190公噸,壽命可長達80至90歲;而這頭飽受飢餓與漂流之苦,身長只有20公尺的藍鯨,雖為台灣的鯨豚研究增添可貴的紀錄,然而對於牠所承受的傷害,的確讓人在驚喜之餘,眉頭緊鎖,湧上些許的憂傷,警示著我們必須直視這些危害。
還原鯨豚死亡的真相
將藍鯨修復製成標本,工程浩大,必須耗費大量的時間、人物與物力,然而這項工程卻有非做不可的急切性,日本群馬縣立自然史博物館名譽館長長谷川善和(Yoshikazu Hasegawa)說道:「不管是日本還是台灣,都只有一頭或二頭藍鯨而已,展示不僅作為鯨魚的研究,從生物研究的角度來說也非常重要,這對無法直接親眼看到這個地球最大生物的我們來說,能親眼看到是很重要。」
除此之外,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註)主任在王浩文在研究紀錄中指出,「世界各國都想要有一隻真的藍鯨骨頭標本,目前展示藍鯨實體骨頭標本的國家不多,就他所知的有加拿大、美國、英國。」而關於氣候變遷及全球暖化問題,其實可以從死亡的個體找出死亡原因,去分析每隻鯨豚為什麼死亡?努力還原與了解藍鯨死亡擱淺事件的原貌,從這些證據上找到可以反過來提醒人類的事情。
藍鯨生存的威脅,研究指出有:商業的捕鯨、船舶的撞擊、氣候變遷以及海洋噪音等都對藍鯨有重大的影響,而這頭被繩索纏繞的藍鯨,則是遭遇了海洋廢棄物的侵害,繩索來自於廢棄的漁具或是漁網,這是人為干擾的環境問題,是近年來發現造成海洋生物巨大危害的因素。
根據媒體報導,每年平均有64萬噸的漁具遭到丟棄,造成海洋沈重的負擔,廢棄的漁網又被稱為「鬼網」,它們不但會纏繞鯨魚及其他海洋生物,同時也會夾帶大量的垃圾,造成海洋污染;各國正在積極管理廢棄漁具,譬如夏威夷科學家採樣漁網的聚合物、研究編織的方式,企盼建立大數據,可以從廢棄漁具追溯上游的製造商;此外,呼籲各國積極推動漁具實名制加強管理;而泰國則是鼓勵民間投入清除海底漁網的工作,再跟政府換取金錢,同時可利用回收的廢棄漁網製作成不同商品。

《巨鯨之路》中,日本鯨豚研究學者山田格感概的說:「鯨豚從六千萬年前便存在,但人類的出現約在七百萬年前,其實是相當近代的事,但是人類卻造成各種生物的各種麻煩,如何一點一點的,至少要能將危害降低的話,需要我們重新思考人類生活的方式才行。」
藍鯨的標本建置完成,盛大的揭幕儀式後,海洋的保護任務更加責任重大。長久以來環保意識其實早已深植在各年齡層的教育現場;而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愛護地球,守護海洋,舉手做環保,減少塑膠製品的使用,任何環保口號,總能朗朗上口,藍鯨的故事未完待續,身為地球人的我們,不能停下腳步,必須繼續肩負起環境保護的尖兵任務,生生世世。
註: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位於成大安南校區,於2013年成立,負責執行鯨豚的救援任務,並積極推動海洋環境的保護教育。
【延伸推薦】
紀錄片|《巨鯨之路》:影片紀錄藍鯨擱淺後至骨骼標本製作並展示於海生館的過程,透過歷史影像及修復記錄,反映台灣對鯨豚擱淺的因應措施,並喚起社會對海洋保育的重視。
動畫|《海洋塑命》:歡迎來到 PLSTC 的世界,這是一個海底反烏托邦,讓您沉浸在海洋塑膠污染造成的不安現實中。我們正在對海洋生物造成毀滅性的後果!
紀錄片|《鯨天》:兩位鯨豚保育者,一位是沉浸在鯨豚研究的女博士,她拖著病痛過著背離父母期望的人生;另一位是環教非營利組織的主管,面對成為新手爸爸的人生階段。他們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徬徨,猶如流浪的鯨,看似浪漫卻也殘酷。
作者:劉凱莉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4.23

自由工作者、特殊兒的家長。2000年進入職場,至今已20年,工作內容總是在影像與文字中遊走,因為不管是書籍或是影像的製作,都是從無到有,將所有的創意整理融合再創造,最後完成作品,而每一個工作,都是一種自我對話過程;工作之餘,專心陪伴著孩子健康快樂長大,幫他找到跟世界對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