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弱不可恥!「博愛座」改「優先座」有需要可大方說

「博愛座」的英文為「priority seat」,起源於北歐國家的「優先席」,認為行動不便人士與年長者都享有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權利,因此在大眾運輸上設置「優先席」,保護各式族群的乘坐權益。這項立意良善的制度移植到台灣後,卻漸成為非讓座不可的社會壓力,《少年願望事務所》主持人鄧惠文點出,很多長輩不喜歡用示弱的方式來獲得讓座,她建議長輩要調整心態,有需要就開口說出來好好溝通。

示意圖。

近期「博愛座」爭議頻傳,甚至演變成世代對立。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坐在博愛座上,突然間車廂內走進幾位年紀較大的長輩,即使附近還有空位,你還是會下意識的彈起來讓座……。顯見「博愛座」的禮讓行為,已不僅是敬老尊賢的文化,更來自一種無形的社會壓力,讓年輕人不得不讓座。

「博愛座」一開始起源於北歐國家的「優先席」,由於北歐很重視社會福利、尊重多元族群,認為行動不便人士與年長者,也該享有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權利,因此在捷運、公車上設置「優先席」,讓各式族群都能舒適地乘坐大眾運輸工具,實踐對弱勢群體的關懷。然而,這項立意良善的制度移植到台灣後,卻逐漸形成一種社會壓力。究竟在年輕世代的心目中,「博愛座」、「優先席」的制度,是否應該存在?

長輩用雨傘插隊搶座位,年輕世代無法理解

就讀專科四年級的庭榕認為,「博愛座」的制度不該存在,因為會讓座的人就是會讓,不會讓的就是不會讓。「如果特別留一個位子,不想讓位的人一樣不會讓,而我自己屬於會讓位的人,就算坐在一般座位,看到老人家上車,我會起來讓給他,因為我擔心老人家會跌倒。」庭榕搭車時最大的困擾,是當他從座位上站起來,示意要讓座,卻常遇到老人家堅持不坐,雙方你推我讓,讓場面一陣尷尬。

青少年來賓庭榕分享博愛座相關經驗。圖/《少年願望事務所》
青少年來賓庭榕分享博愛座相關經驗。圖/《少年願望事務所》

就讀國中三年級的以樂也贊成廢除「博愛座」,她曾坐在公車的「博愛座」上,遇到一位剛上車的阿嬤,旁邊的人表示要讓座給阿嬤,阿嬤說「不用」,卻故意站在「博愛座」前,用菜籃車來回輾以樂的腳,彷彿在暗示她應該要讓座,讓她感到不知所措。

高中三年級的曦曦也很怕在大眾運輸上遇到長輩,曦曦的學校位於山上,上學途中經常會遇到爬山的長輩,從捷運站到山上,需要搭一段公車,常有長輩一出捷運就健步如飛地奔跑,就是為了能搶先一步上公車,有座位可坐,也有長輩用雨傘插隊,不擇手段地與學生展開搶位大戰,讓曦曦不能理解:「為什麼長輩都有體力爬山了,還要來跟年輕人搶位子?我們年輕人早起上學,要排練一整天,也很需要座位啊!」

《少年願望事務所》節目主持人、精神科醫師鄧惠文開玩笑地說,自己到了這個年紀,體力只夠爬山了,所以也會希望在到達登山入口前的那段路,可以坐著休息,省點力氣。

鄧惠文分析,很多長輩不喜歡用示弱的方式,來獲得年輕人的讓座,從心理學上來說,是因為老人家不想承認自己的弱點,不想承認自己已經年紀大了、需要別人的幫助,所以才會要求年輕人基於尊重,給予長輩他想要的權利。

「年輕人讓座給老人家」心態應調整「需要的人都可以坐」

儘管現在大多數人都已經有共識,「博愛座」只要有需要的人都可以坐,但「博愛座」到底誰該坐,仍需要透過合宜的溝通。當長輩想要坐「博愛座」時,該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而年輕人想要拒絕讓座時,又該如何表達,才不易引發衝突?

心理諮商師許家綺表示,有些長輩認為「年輕人讓座是應該的」,可能來自幾種心理狀態:一、長輩在家族或職場上,習慣擁有權力,所以忍不住就行使這個權力;二、有些長者從來沒有享受過權力的滋味,所以當他擁有了身分,變成「學姐、學長」或「長者」後,覺得自己一定要使用這個權利,不用可惜;三、有些人從小就很習慣遵守規則,認為既然社會上「讓座給老座婦孺」這個規則,每個人都應該要遵守,對於不遵守的人,會覺得忿忿不平。

當我們理解對方的心理,便能給予更多的同理。遇到長輩要求讓座,如果年輕人也很需要座位,可以跟長者說:「我知道你很想要坐,但我現在剛好肚子痛、或腳很痛,我很需要坐著休息。」先同理長輩的狀況,說出他內心潛在的想法,然後再表達自己的需求。許家綺表示,「這樣的表達方式在我們的文化上面會有點困難,但如果慢慢練習的話,會產生正面的影響。」

心理諮商師許家綺。圖/《少年願望事務所》
心理諮商師許家綺。圖/《少年願望事務所》

「博愛座」改名「優先席」,有需要就大方開口

節目主持人黃豪平認為,今年台灣已效法日本,把「博愛座」改名成「優先席」,就是希望透過新名詞傳遞新觀念,讓大眾知道,讓座不限身分、年齡,是以有需要的人優先,相信社會風氣也會隨之慢慢地改變,回歸到原先打造友善環境的初衷。

鄧惠文也鼓勵大家,「不要害怕示弱,有需要就開口請人家幫忙,長輩不要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同時又希望人家照顧你的需求,這一點真的需要突破,要記得你當孩子的時候,怎麼看大人?你可以決定自己要變成什麼樣的大人!」

【延伸推薦】

節目|《少年願望事務所》:每集會有一位許願者來到節目說出願望,透過主持人鄧惠文和黃豪平的穿針引線,以及大人和青少年組成的願望團,大家一起「說」個痛快、「聽」得盡興!

作者:文蔚然
責任編輯:陳珊珊
核稿編輯:李羏

出刊日期:2025.2.12

資深媒體人,作品散見於各大媒體。喜歡觀察,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期望能透過用書寫將正向力量匯聚筆尖,豐富讀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