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坎村的「民主之路」:鏡中的彼岸,沒有盡頭的迷航
十年前,烏坎村村民的抗爭事件,曾讓某些人認為這會是中國踏出民主化的第一步。但看完導演李哲昕的紀錄片《迷航》後,會發現這場「民主試煉之路」全都在中國政府的操弄與算計之中。
「這裡是台灣,有什麼電影是不能拍的。」
在導演應亮的半自傳式電影《自由行》完成至今,兩岸局勢有很大的變化,中國旅行團不再前來台灣,香港則經歷反送中運動、國安法實施,人民的集會、言論自由,大量被限縮,片中「自由行」的情節,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性教育應該包括BDSM(綁縛絞扼)和開放式關係嗎?
三年前林奕含以血淚寫下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那麼,林奕含筆下的房思琪,她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性教育呢?或許,真正的問題應該是:這個社會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性教育?
工作12小時,打卡卻只顯示朝九晚五的「合法時數」:一個過勞的貨運司機
同事都叫吳Sir「美國隊長」,因為他曾在美國待20年,因緣際會回到台灣當貨運司機。他說最辛苦的是搬貨,不管什麼都要搬,「你看一台跑步機,那不是人搬的東西。」
「哪邊塞車就派我去哪裡」:聯結車司機組工會,只想要有尊嚴的薪資
「你能想像一個聯結車司機,邊打瞌睡邊開車嗎?」一位貨運工會幹部分享,運轉手最大的悲哀是,為了提高薪水,把趟數抽成擺第一、根本無法顧及身心過勞。
如何走出農業困境?楊儒門:要努力讓農業的價值被看見
18年前,白米炸彈客楊儒門,選擇以激烈的手法發出怒吼;現在楊儒門在金山契作水稻,對萊豬議題、缺水危機、青農返鄉等台灣農業議題,有更深入的觀察。
同曲不同心:《孤女的願望》與日本原曲《花笠道中》
《孤女的願望》是臺灣社會底層肖像之歌,與日本原曲《花笠道中》「同曲不同心」,原曲是輕快的戀愛心情,而陳芬蘭演唱的臺語版本,則道出臺灣社會由農轉工的社會底層悲鳴。
最好的年代與最自由的文學:90年代末的台灣網路文學
未經歷過白色恐怖、成長在經濟高峰的一代,全心全意專注在此刻煥發的青春。網路文學就在這個時空下非自覺的誕生了。 圖/《返校》影集...
超過3千公尺的高山裡,有那些深山傳說?
同事問要不要一起去挑戰百岳?因為沒有經驗,我選了最簡單的入門百岳-奇萊南峰。下山後我體悟,有些山路很難走,但比起應付人心,還是簡單得多了。
冒險的本質:從尼泊爾登山隊成功登頂K2峰談起
看到很多登山愛好人士,告訴別人自己拿了幾顆百岳山頭,其實只是炫耀性的祈求自我被看見的方式。但我更相信,面對每天平凡的生活、陪伴孩子的長大、面對職場中複雜的人際互動,這才是對許多人來說真正的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