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待病患的精神病院,竟是制度下的救命稻草?日本NHK深度調查瀧山醫院虐待事件
日本東京瀧山醫院(Takiyama Hospital)收容精神病、失智症或洗腎病患,該院傳出醫護人員虐待病患、不當處置的事件,NHK深度調查報導《出院比死亡更難:精神病院實錄》中,吹哨者提供瀧山醫護虐待病患的殘酷影像,但因為精神病患的社會觀感、照護壓力、申請醫療補助等結構性問題,仍有病患持續被送來住院。
國寶電影看板繪師顏振發的作畫秘訣:粉筆、木尺、自信與十足膽量
2024年4月,台北電影節頒發「卓越貢獻獎」給奉獻自身才華與台灣電影界超過半世紀的台南全美戲院手繪看板師傅顏振發。日本導演今關明好(Akiyoshi Imazeki)也特地來台拍攝顏振發的傳記電影《顔さんの仕事》(顏師傅的看板人生),紀錄他的作畫歷程。面對這門即將失傳的技藝,顏師傅如何堅持理想、持續發光?
食農教育從生活五感開始,陳光鏡用「田野運動會」讓人感受農業力量與汗水
「食農教育」就是在建立人與自然的連結,用生活五感經驗的開啟與轉換,讓人們有更多機會接觸了解自然土地。堅持自然農法的陳光鏡從半導體業返鄉耕耘在地黃豆,還利用黃豆田收穫後的空白時間,設計「田野農村運動派對」,將田間的勞動工作姿態、合作協力融合進比賽項目,讓食農教育變得更好玩有趣。
兩個農夫的「種土」夢滅:有機堆肥與自然野放,難敵經濟現實與土地徵收
工程師阿仁放棄竹科工作,打電腦的手改開貨車怪手,載運發臭的果皮垃圾打造「好味土」,他希望用有機堆肥從根基來改變台灣農業;同樣想讓土壤活起來的老農安和哥有機耕作數十年,他說農業是最高級的生活方式,果園內平均三到四成果實都跟昆蟲分享,因為大家都是生命共同體。兩位農友因種土夢而相知相惜,分享彼此生命的春夏秋冬。
洪裕朗用「水田排球賽」推廣農業,田裡大小事都是「食農教育」
農夫洪裕朗對「食農教育」原本一無所知,後來才發現原來自己每天在做的農務都是食農教育的一環,他用友善環境的理念推廣農業旅遊、導覽與料理製作,更讓出一塊水田讓大家運動打泥灘排球,打出特色與名號,讓食農教育更深度結合五感體驗。
「跑山獸」直言不喜歡山難搜救工作,最大的希望是不要有人再走失了
來自捷克的「跑山獸」Petr原本是來台大攻讀博士,卻意外愛上台灣的山林,花了許多時間探索平溪、烏來、南投等台灣各地的高山,開始與妻子創業舉辦越野比賽。疫情期間,因朋友委託協尋山難者,開啟了搜救工作的契機。兩夫妻每天忙得不可開交,Petr也努力推廣山林安全知識。他最大的願望就是:不要有人再失蹤了。
最好的人生旅伴就是親子關係,要有「雙向互動」彼此支持才走得遠
孩子遇困難時需要父母的鼓勵,父母也需要孩子的支持與反饋,教導孩子的同時,也在學習解決問題和情感管理。這種親子間的雙向互動就像《朝聖之路:一路平安》的兩位長途旅伴,從陌生到熟悉,看過彼此最好與最壞的樣子,在互信基礎下勇於表達情感、支持對方,成為彼此成長的助力。
一位自殺教友留給教會的疑問:性取向與基督信仰有牴觸嗎?
張原境生前是台灣教會公報社記者,他染了一頭鮮明的彩虹髮色,他原本不認為自己的同志身分與基督信仰有牴觸,但「下一代幸福聯盟」等教會組織反同的氛圍,加深了他的心理壓力。曾遭霸凌、躁鬱症纏身、多次自殺未遂的他,成為紀錄片《上帝上帝,祢在哪?》的受訪對象,想讓教會界聽見同志基督徒的心聲,但在疫情期間,張原境的躁鬱症益發嚴重,於2021年6月結束生命。
農業不是信仰而是生活,要有家人與社群支持才能永續
農業是一種生活方式,要選擇種田前,建議先去農場實習,尋找喜歡的種類,一開始小小種,培養技術和人脈,來鄉下務農就是交朋友,要有家人與社群支持才能走得遠。《種土》主角對農業的理想的堅持沒有對錯,但是不要忘了身旁美麗的風景,家人的看法與支持,也是重要的一環。
爸媽力挺他的跨性別之路,鄧涵文用自媒體分享賀爾蒙治療的跨男旅程
鄧涵文小時候就覺得自己是男生,卻被放在錯的身體裡,他想回復「原廠設定」做性別重置手術,18歲出櫃坦白後意外得到爸媽全力支持,爸媽還幫他跟家族長輩溝通。爸媽認為若有更多人能理解跨性別族群,孩子的人生路會更順利;鄧涵文也進一步經營自媒體分享跨性別大小事,擔任同志諮詢熱線志工,不論「他」還是「她」,都是鄧家人最珍愛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