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書店林榮基:香港人移居民主自由地,亦是「光復香港」
從「雨傘運動」、「反送中」到「反國安法」,香港人為爭取民主自由付出沉重代價。但若當數以萬計、或數十萬香港人移居某地,共同生活,即使沒有投票權,一如英國殖民管治,只要是民主制度下,擁有相當自由,也可說是 「光復香港」。
防疫物資包裡該放什麼?街友自助助人,幫作家林立青「校正回歸」
《做工的人》作家林立青在萬華疫情爆發後,與在地組織開始募集防疫物資,每天在臉書分享進度。有「前街友」成為他的特別顧問、有街友熱心幫運送互助,因為疫情之下,他們最清楚露宿者的生活侷限與需要。
無家者是防疫破口?我能為街友做些什麼?「同島一命」是不排除任何人。
因為前獅子會長及萬華茶藝館風波,五月中旬起台北市設立快篩站,宣布茶室工作者、遊民等弱勢族群可前往快篩。隨著媒體報導,無家者被推上了疫情浪口。在第一線發送防疫物資的工作者分享卡繆《鼠疫》的句子:「說出來可能會讓人發笑,但我覺得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正直。」
烏坎村的「民主之路」:鏡中的彼岸,沒有盡頭的迷航
十年前,烏坎村村民的抗爭事件,曾讓某些人認為這會是中國踏出民主化的第一步。但看完導演李哲昕的紀錄片《迷航》後,會發現這場「民主試煉之路」全都在中國政府的操弄與算計之中。
「這裡是台灣,有什麼電影是不能拍的。」
在導演應亮的半自傳式電影《自由行》完成至今,兩岸局勢有很大的變化,中國旅行團不再前來台灣,香港則經歷反送中運動、國安法實施,人民的集會、言論自由,大量被限縮,片中「自由行」的情節,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性教育應該包括BDSM(綁縛絞扼)和開放式關係嗎?
三年前林奕含以血淚寫下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那麼,林奕含筆下的房思琪,她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性教育呢?或許,真正的問題應該是:這個社會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性教育?
工作12小時,打卡卻只顯示朝九晚五的「合法時數」:一個過勞的貨運司機
同事都叫吳Sir「美國隊長」,因為他曾在美國待20年,因緣際會回到台灣當貨運司機。他說最辛苦的是搬貨,不管什麼都要搬,「你看一台跑步機,那不是人搬的東西。」
「哪邊塞車就派我去哪裡」:聯結車司機組工會,只想要有尊嚴的薪資
「你能想像一個聯結車司機,邊打瞌睡邊開車嗎?」一位貨運工會幹部分享,運轉手最大的悲哀是,為了提高薪水,把趟數抽成擺第一、根本無法顧及身心過勞。
如何走出農業困境?楊儒門:要努力讓農業的價值被看見
18年前,白米炸彈客楊儒門,選擇以激烈的手法發出怒吼;現在楊儒門在金山契作水稻,對萊豬議題、缺水危機、青農返鄉等台灣農業議題,有更深入的觀察。
同曲不同心:《孤女的願望》與日本原曲《花笠道中》
《孤女的願望》是臺灣社會底層肖像之歌,與日本原曲《花笠道中》「同曲不同心」,原曲是輕快的戀愛心情,而陳芬蘭演唱的臺語版本,則道出臺灣社會由農轉工的社會底層悲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