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成績好、表現好,是孩子、父母還是整體社會的焦慮?
慈心華德福創辦人張純淑分享,當成人將價值觀和目標成就感,加諸在兒童身上,可能扼殺兒童的學習樂趣,失去教育本質的意義。
擔憂中國用語正在「入侵」臺灣?讓臺灣流行文化再次崛起,才是治本之道。
小資、走心、給力、甩鍋、顏值、高富帥……這些中國用語,在綜藝節目和新聞報導強力傳播,臺灣人朗朗上口。這是一種文化統戰?還是流行文化的板塊變遷呢?...
關於「中國用語入侵」:詞彙的使用是一種現象跟結果,而非問題的根源。
文化之間的影響是正常現象,為何我們對「受中國影響」特別焦慮呢?有問題的不是「視頻」這種詞彙本身,而是背後可能意味著的文化現象:中國文化、政治認同、思維模式,已全面佔據主導位置。
限用衛生棉?問題不是限用或鼓勵,而是那些已綑綁在女性身體上的桎梏與污名
女性權益與環境保護並非對立,而是倡議者應該要理解,針對於女性身體的指教與桎梏:關於處女情結的、陰道鬆緊程度的污名與羞辱,尚未袪除,還要再加上一個「用拋棄式生理用品會產生大量垃圾」的道德緊箍咒?
夜市球王曾俊欣父親這樣教:不要怕失誤,要持續堅定挑戰。
競技網球是世界上最敏感甚至神經質的運動之一。選手在場上獨立作戰,面對賽況搜集資訊細節,整合判斷後下決定、執行,全是一瞬息的反應,高度的專注是必要的。常見在比賽時,觀眾席稍有風吹草動,選手立即有反應,原因於此。
你的「臺灣認同」,來自於中國的威赫恐攻?|與轉型正義對話
導演傅榆曾在紀錄片《不曾消失的臺灣省》中說,身為一個從「非本省」家庭長大的小孩,她其實本來對「臺灣」是不存在認同感的。紀錄片直指臺灣人的省籍與族群認同,而兩位不同世代的大學師生觀影後,如何對照自我的生命經驗?
特殊兒會「拖累」一般生?唐氏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正俠:「從小理解特殊兒,孩子會學到更多珍貴能力。」
患有唐氏症的妙妙每次去遊樂區或公園玩,都會被偷捏、被排擠,這些衝突與困擾,是因為「不理解」而產生;改變教育觀念,家長與孩子才能從「理解」學到更多。
最沒效率的教學方式,就是一直不斷「叮嚀」:東園少棒教練賴敏男的教學心法
在棒球教學的這條路上,東園少棒教練賴敏男發現與其苦口婆心一直唸,不如讓孩子多看、多比賽、多體驗。有過緊張壓力的經驗,孩子下次就會發現自己可以處之泰然,因為整個人的自信心及抗壓性已經提升了,心態也會更健全成熟。
上映《時代革命》遭網軍謾罵,他替南投戲院做出這個選擇。
南投戲院包場放映香港紀錄片《時代革命》,有長輩勸說「不要攪和到政治」。但若因隱形的束縛放棄播映,長久以來是否會形成一種奴性,並拘囿自由意志?
「在臺灣可以講中國用語嗎?」「當然可以!」
在臺灣可以講「視頻」、「洪荒之力」、「接地氣」等中國用語嗎?這個「非議題真討論」反映出的是臺灣人漸漸深化的不安與缺乏自信,也可以觀察到臺灣內部的政治極化與網路壓霸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