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陳光鏡 | 1 月 23, 2025 | 台灣角落觀察, 社會
「食農教育」就是在建立人與自然的連結,用生活五感經驗的開啟與轉換,讓人們有更多機會接觸了解自然土地。堅持自然農法的陳光鏡從半導體業返鄉耕耘在地黃豆,還利用黃豆田收穫後的空白時間,設計「田野農村運動派對」,將田間的勞動工作姿態、合作協力融合進比賽項目,讓食農教育變得更好玩有趣。 參加食農教育的孩子們。圖片提供/田野勤學 很多人常問我:以我學物理同時還有半導體產業工作的背景,卻選擇投入自然農業的原因是什麼?...
by 洪裕朗 | 1 月 20, 2025 | 台灣角落觀察, 社會
農夫洪裕朗對「食農教育」原本一無所知,後來才發現原來自己每天在做的農務都是食農教育的一環,他用友善環境的理念推廣農業旅遊、導覽與料理製作,更讓出一塊水田讓大家運動打泥灘排球,打出特色與名號,讓食農教育更深度結合五感體驗。 洪裕朗為學童導覽農園。圖片提供/于恩果園-彰化二林農產 我務農十多年,深刻覺得台灣農業需要「被知道」、「被認識」及「被認同」!而「食農教育」就是拉近農業與一般民眾最好的橋梁。...
by 張源銘 | 5 月 2, 2023 | 從紀錄片出發, 觀點
麵包架上的每種麵包背後有著許多的「故事」,那就是決定價格的主要因素。依設定時間噴藥、施肥的小麥,成本當然低,但舞麥者張源銘認為,報表上的只是表面成本,真實的成本還要加上破壞環境等「一時看不見」的支出。 法國巴黎傳統麵包店「普瓦蘭麵包」。圖/《每天來一口魔法麵包》 我在麵包窯前工作了十多年,偶爾會有朋友傳送做麵包的影片連結給我,希望提供我更多的思考面向,甚至是更多的動力。 這些影片連結,大多是介紹麵包師傅如何熱心、無悔地堅持傳統投入麵包製作這行業。說實在的,他們的確鼓舞了我,讓我知道,我們並不寂寞。...
by 彭桂枝 | 4 月 14, 2023 | 到底要怎麼教小孩?, 教育
過去我都購買現成餐點當孩子的早餐,後來我赫然發現每天吃進許多非必要添加物,決定啟動「自煮」模式。慢慢地我抓回對食物的感覺,家人也跟著改變,在餐桌上會討論食物里程、農業文化跟土地的故事。 示意照片...
近期留言